4S店模式發展后的反思
來源:
聯商網
2005-02-24 18:44
經銷商怨聲不斷
前幾年,如果哪家經銷商跨進了4S店的門檻,也就意味著抱到了一棵“搖錢樹”。憑著銷售的日進斗金,就算4S店維修部的建立耗資巨大、利潤微薄也不會引起經銷商的關注。然而這一切很快就成了過去,整車銷售利潤的不斷降低使得售后服務的利潤成了4S店穩定運行的支柱。而以往抱著品牌悠閑賺錢的經銷商猛然發現,由于維修部的客戶寥寥可數,想靠維修保障利潤幾乎已經不可能。
據大慶某上海大眾特許經銷商介紹,近日,光顧維修部的顧客每天都只是廖廖數人,根本難以保障維修部的正常運營。一個4S店維修部若維持正常運行,每月的維修量須達到1000輛以上。然而,由于維修部只能修所售出品牌的車輛、維修費用高昂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多數經銷商每月的維修量只有200至300輛。經銷商維修量少導致人工成本增加,引起維修價格升高,也由此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如此惡性循環,前往4S店維修部的消費者便會日益減少。有調查報告顯示,只要一過汽車的保修期,至少有3成車主選擇在外維修保養,4S店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其實,每個4S店都要建立一個維修部,這樣的規定并不符合市場實際需要,而如果數家同一品牌的4S店建一個共用維修站,也許才更符合市場需要。即使4S店都要建立維修站,也沒必要只維修自己代理品牌的車,在汽車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應該讓維修站放開經營,以保證經銷商的盈利。
廠商堅守底線
4S店的“四位一體”方式即包括整車銷售、維修服務、零件供應、信息反饋。這種汽車服務起源于歐洲,品牌多集中于歐洲本土生產的大眾、奔馳、寶馬等汽車集團。如果說這些品牌都必須建立維修部情有可原的話,那么以往銷售和維修完全分開的其他汽車廠商到了中國也都要建立4S,就有點說不通了。一汽豐田、韓國現代等經營這些品牌汽車的4S店固定資產投資都要在2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硬件設施要達標,必須配備維修站。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上百年汽車發展歷史的歐洲,特許專賣店“4S”店的銷售模式已經走到了末路,歐盟正在決定要改變汽車銷售形式,重新設計適應新環境的營銷形式,將銷售和維修完全分開。連4S銷售模式的“始祖”都開始改變,我們還有什么理由非要堅持把銷售和維修硬性捆綁在一起呢?
然而,盡管車市低迷,各大汽車制造商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依然堅守著4S店的建設標準。個別廠家甚至嫌授權經銷商的展廳不夠標準,要求這些經銷商投資建設新店。許多經銷商為些發出呼吁:市場變了,廠家應該及時理智調整政策,與經銷商一起來共度難關、共擔風險。
思路可以轉變
從資源整合、節約成本的角度出發,汽車維修超級市場的形式可能更合理一些。日前,四川成都置信精典汽車推出了大動作:計劃在成都某處圈地數十畝,修建大型汽車維修超市,將市面上主流車型用戶“一網打盡”,全面挺進汽車售后維修市場。與其他4S店相比,精典汽車這一維修中心將具備品牌專業維修和綜合維修的功能,能夠為車主提供專業的維修服務。汽車售后服務業豐厚的利潤和對汽車銷售明顯的促進作用是促使經銷商建立汽車維修超市的動因,至于其能否在眾多4S店中突出重圍,則還有待時間考驗。
此外,以美國為代表的連鎖經營模式也值得我們借鑒。這種服務方式走品牌化經營之路,定位于汽車售后市場集配件供應、汽車維修、快速養護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商,整合了各品牌汽車零配件的資源,打破了縱向的壟斷,在價格服務透明化的基礎上,提供汽車保養、維修、快修、美容和零配件供應一條龍服務,車主可以一站式解決問題。我國目前的快修美容店的經營模式其實就是這種形式的演變。國外的一些汽車快修連鎖店也以這種形式開始進駐國內市場,搶占售后服務這塊蛋糕。結合中國目前車市的情況,多數汽車界人士認為可以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這種形式,并將其作為汽車營銷方式必不可少的有益補充來加以推廣。
很明顯,4S店維修部的這種經營模式只有變革才能生存,但是要變革,只靠經銷商的力量是很難進行的。這一模式的最初倡導者是汽車生產廠,造成目前4S店經銷商如此被動的,也是汽車廠家。改變售后服務方式,在石油行業特別是油田車輛密集地方建立品牌連鎖經營店對汽車廠商來說是很有必要,不僅對車輛養護帶來方便,對石油單位的多種經營也會帶來可觀收入。(作者:亞芹)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