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觀察:矛盾的PPG
上海郊外徐涇蟠中路58號的白色小樓上的PPG藍色標識依然赫然在目,但是與2007年的鼎盛時期相比,PPG已經今非昔比。
10月7日,記者來到PPG總部,曾經是PPG辦公樓的5號樓里面冷冷清清,一層巨大的倉庫空空如也,大約1200平米的空間沒有堆放任何物品。據午休的PPG員工說,這里原來是堆放PPG產品的倉庫,但后來倉庫搬走,現在一樓就只剩下員工食堂了。
時值午飯時間,也是目錄銷售接單的高峰時期,然而記者卻在2樓呼叫中心看到一片蕭條。超過1000平米的呼叫中心有將近500張小辦公桌,可是很多辦公桌上卻空空蕩蕩,只在主管辦公室附近有20多人正在辦公,加上食堂的員工,話務員總共不超過60人。PPG的一位張姓員工告訴記者,現在呼叫中心總共也才100多人,銷售和售后兩個部門并到了一起辦公。
和記者見到的景象不同,近期,業界盛傳PPG已經在美國融資1億美元,以為其“章魚”計劃注入運作資金。今年3月以來,PPG就宣稱要以“章魚”計劃進軍美國市場,即在美國采取輕公司模式,以互聯網和呼叫中心在美國組織訂單,再在中國反向匹配生產資源,通過國際物流發送給美國的消費者。所謂“章魚”,是指PPG的運營中心是章魚的神經中樞,而互聯網是章魚四通八達的觸角。
從出道以來,PPG留下的就是一個模糊的身影——繼去年大手筆廣告轟炸后,今年PPG幾乎沒有任何的廣告投放,業界對它的傳言也是處于互相矛盾的兩個觀點之中,PPG內部傳出它已經開始盈利的好消息,而另一方觀點則認為,PPG已經窮途末路。關于PPG的實際銷售額,卻一直是一個謎。
最近也是PPG管理層的動蕩期,先是COO黎勇勁離職去了土豆網,近期CFO也已離職,Vancl甚至宣稱PPG已經將繡花機賣給了自己。就在這個關頭,傳來PPG在美國融資的消息。
作為國內“輕公司”的先鋒,PPG的何去何從牽動人心。對于所有的效仿者來說,PPG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都能為后來者提供寶貴的經驗。
變遷的環境
在PPG的每一次風波中,業界首先質疑的是它的模式。眾所周知,PPG沒有一家自己的實體,而將生產、物流、質檢等環節全部外包,自己只管理供應鏈和直銷渠道。PPG通過互聯網和呼叫中心的輕型渠道獲得消費者數據,并且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反向組織供應鏈上游的服裝供應商生產。
盡管PPG的確在外包上栽過跟頭——去年夏天因為外包供應商的襯衫質量出問題,PPG遭遇了第一場風波。但是PPG遇到的問題和任何一家將部分功能外包的企業一樣,要看它本身是否具備管理外部資源的能力。
不過這種輕公司的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后來者所實踐和證實。在今年,PPG的效仿者Vancl已經超越了PPG的規模,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男裝互聯網零售企業。
不僅僅是襯衫領域的30多家網站,消費品領域里,從網上賣鉆石到賣鞋子,都有類似的模式涌現出來。“我們仍然看好輕公司的模式,如果有機會,將會繼續投資這類優秀企業。”今日資本的一個投資經理說。今日資本投資了鉆石直銷網站“鉆石小鳥”。
其實PPG今年的業績并不像傳說中那么差。據記者獲得的內部消息,在大幅縮減廣告的情況下,今年靠著對老用戶進行深度挖掘,包括發促銷短信、郵寄產品目錄等數據庫營銷手段,PPG在5~6月的襯衫換季高峰期創下過近1000萬元的月銷售額——這樣的業績對于PPG來說投資回報率極高:PPG在去年的高峰期月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但這是砸下巨額廣告換來的結果。
即便是現在,在業界對其持續看低的情況下,PPG的月銷售規模仍然維持在200萬元左右,雖然相比鼎盛時期下滑得厲害,卻稱不上舉步維艱。在PPG總部現場,呼叫中心的話務員告訴記者,目前為止,員工的工資薪金并無拖欠,也沒有經歷大量人員離職,只是不再像去年那樣大量招聘新人。
仔細研究PPG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我們會看到,盡管PPG是一家由互聯網和IT驅動的企業,但是在面對一個互聯網不斷沖擊下的傳統行業環境,它顯然忽略了消費者的行為特征,從而一再喪失建立互聯網美譽度的機會。
在質量門事件后,PPG在網絡上落下了“壞”名聲。在互聯網這個可以零成本制造內容的環境里,任何一點負面消息有可能幾何級放大。“網特”,即“網絡特務”,是互聯網上的一種新興人群,他們有可能是競爭對手企業在網上散布的寫手,有可能是別有用心的謠言散布者,也有可能什么目的都沒有,但是熱衷于在網上起哄。
在網上流傳的關于PPG的負面消息,其中有真正對PPG質量或者服務不滿的消費者,有看熱鬧的網民,但是也不乏網特。一些網特針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煽風點火,在互聯網上傳播各種小道消息。PPG則很少在互聯網上去正面回應各類傳言——與傳統商業環境不同,互聯網環境是雙向透明的信息機制,企業如果和消費者難以建立雙向互動的溝通,當產品或服務出現問題時,對品牌形象的損傷會超過線下的影響。因為互聯網的消費人群具有從眾心理,在購買一項商品前,喜歡查看其他消費者的評論,一旦有負面評論,很有可能就放棄購買行為。
另外,在市場營銷上,PPG也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低成本傳播優勢,它在2007年投入的2億多元推廣資金,大部分針對的是傳統媒體,而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PPG的財務狀況帶來負擔。
互聯網上的口碑營銷、分賬式推廣、社區聚合等手段,PPG幾乎全部缺失,而競爭對手則借助互聯網迅速崛起,使得PPG的競爭成本增高。
企業家精神
業界對PPG的質疑,除了模式,還聚焦在PPG的創始人李亮身上。這個70后的“海歸”,在投資圈就像是一個壞小子。他頻頻出席各類商業社交場合,但是和PPG一樣,從供應商官司到媒體揭他老底,李亮的口碑也并不好。在如今PPG陷入種種傳言時,李亮以他一貫的倨傲選擇了沉默,而不是像很多企業創始人一樣在緊要關頭站出來高調澄清。這在業界被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逃避。
李亮的身世幾乎是個謎,沒有人能完整地說出他的從前。從李亮的合作伙伴、投資方和他自己的口述中,拼湊出來的履歷是:上海人,高中時代去了美國,在紐約大學修電影系,之后幾經輾轉進入美國目錄銷售企業Land’s End并任亞洲區高管,2000年曾經在中國創辦過一個婚慶網站,后來在網絡泡沫前賣掉,2005年創辦PPG。
“很有錢。”這是幾乎所有人對李亮的評價。即便在今年初PPG遭遇傳說中的資金鏈斷裂的危機時,PPG的高層告訴記者,“李亮根本不缺錢,他的錢這輩子都花不完。”
迄今為止,PPG沒有遭遇致命危機,哪怕是如今訂單較之于高峰期已經大幅縮水。但是作為企業的創始人,李亮的一舉一動則構成了業界對PPG印象的一部分。
創立一個具有歐美風情的襯衫直銷品牌,要歸功于李亮對歐美文化的崇尚,這種定位也啟發了幾乎所有的效仿者。由于PPG的管理團隊都是海歸,李亮時常用英語和他們交談。他也喜歡別人叫他的英文名“David Lee”——“如果有人打聽他的中文名,他會生氣的!”一位PPG的管理層人士曾經這樣說道。在很多商業社交場合,李亮喜歡亮出的身份也是美國綠卡。
創建了一個有前景的商業模式,令李亮迅速在投資圈躥紅,而他“夸夸其談”的風格,卻令投資者對他又愛又恨。當有人問起李亮為何襯衫會出質量問題,李亮的答復是“根本沒有問題,只不過中國的消費者比美國更挑剔,這些襯衫都是按照和美國一樣的質量標準生產的。”
高調、不務實,是業界對PPG的評價,這也多多少少包含了業界對李亮的看法。實際上,李亮對中國制造業和零售業現狀有著清楚的認識,從而在大量制造企業都苦苦探索出路時,他創建了PPG,正是因為他看清了中國處于價值重構之中的商業環境,才找準了自己的切入點。
投資圈似乎都青睞于穩重務實的創業者,但是李亮卻帶著十里洋場的氣息,熱衷于上海灘的豪門派對,熱衷于奢侈品,他甚至千里迢迢去英國看豪華游艇,這些富家子的迷戀行為,都令投資者們對他憂心忡忡。PPG業績下滑時,他們更希望看到一個節儉而勤奮的CEO,而不是流連于商業社交的派對動物。
其實李亮并不是個輕易服輸的人。年輕好勝,是他給外界的印象。一個在上海商業社交圈流傳的橋段是,法拉利公司曾邀請車主們參加上海的派對,李亮得知一些年輕富豪參加了,而自己沒有被邀請,很不服氣,打聽之下獲知必須是法拉利車主才能加入這類聚會,沒多久他便買了輛法拉利。
對于PPG的不利傳言,李亮有著自己的傲氣:“讓他們寫去吧!”今年3月,他在見到記者時,言語之中充滿了對PPG流言的不屑——那時候,PPG收縮廣告不久,正處于調整期,當時的業績正在從谷底穩步回升,月銷售額達600萬元左右。
緊接著,PPG進入高峰期,并宣布盈利——這也是PPG短暫的黃金期,月銷售額近1000萬元。但是也正是因為各類傳言令市場喪失了對PPG的信心,加之管理層內部不和,并因而導致內部管理混亂,最終使得公司走向低迷。
缺乏低調務實的精神,關鍵時刻沒有責任感,這是業界對李亮的批評。他們認為李亮所缺乏的是由這些素質所構成的企業家精神。
不過,也有投資圈人士認為李亮正在經歷迷茫期,由于他特立獨行的性格,才使得企業處于“休克療法”中。在越來越多的輕公司涌現之后,市場究竟會給他多長的時間讓他清醒過來呢?
(IT經理世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