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書店是非論調
來源:
李星星
2008-10-28 14:51
讀者在網上書店買書,要的就是速度。用一位讀者朋友的話說:“我不關心你們的服務、社區做得怎么樣,我只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拿到我買的書。對我而言,這就是最好的服務。”
因此要想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網上書店,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針對區域市場的網上書店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外的城市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這些區域性的網上書店大多都在本地城市,承諾8小時以內就可以送貨上門,而且讀者自己要是愿意還可以上門取貨,連配送費都省了。比起在當當網訂本書至少得兩三天才能到手,以速度取勝的服務當然更有競爭力。
這些區域性的網上書店還有一個共同點:大多都有自己的物理門店。嚴格說起來,它們不是真正的網上書店,只是在依托自己的物理門店開拓一種新的銷售方式,分擔一點物理門店的物業租金而已。
這些網店廣泛興起的另一個不得已的原因,是近年來各種成本的飛速上升:物業租金、水電費、人力成本,利潤空間被壓縮得所剩無幾。曾經響譽一時的北京春雨教育書店就是一個例子。因為數十萬的租金壓力,讓這個有著十多年歷史的小書店最終選擇了在網上生存。
網上書店就真的那么容易嗎?答案似乎并不明確。
對于擁有物理門店的書店來說,并不指望網上書店能夠有多大的收益,這只是一種占領市場的需要。自己不做,別人也會做的。與其拱手相讓,不如自己嘗試。當然其中也有做得好的,比如,哈爾濱的中央書店,據說2008年到目前為止的銷售額已經突破了300萬元。
但對于那些純粹的網上書店,比如當當、卓越亞馬遜,它們要完全靠這個生存,還需要思考物流、配送等一大堆問題。所以,它們這么多年都還未能贏利。
網上書店的未來究竟如何?大多數人都認為,網上書店是一種趨勢,只是目前還不夠成熟而已。但是,這種趨勢到底要多長的時間才能變為現實?這或許更值得大家思考。我們有那么多的時間和那么雄厚的實力去等待嗎?如果沒有,我們是不是應該給這股新一輪的網上書店熱澆上一點冷水呢?或許,在書業本就不景氣的前提下,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分內的事,耕耘好自己擁有的“一畝三分地”,更有現實意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