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把握新醫改提供的升級機會
來源:
王惠琳
2008-10-30 13:59
醫藥分開,藥店業如何“洗牌”?
“醫藥分開”不出意料地寫進了《征求意見稿》。醫院要逐步取消“以藥養醫”機制,降低藥品價格。醫院15%的藥品加價政策也將被取消。配合政府主導的“掛網藥品招標制”來實現“院店同價”,再加之社區藥品“零差價”等一系列措施,這對于零售藥店來說,的確是機遇也是挑戰。
在我國藥品銷售終端中,醫院終端約占據80%的銷售總額。隨著醫藥分開的逐步推進,藥品零售企業將有望分享被剝離出來的這塊巨大蛋糕。但對于醫院藥房被零售藥店托管這一模式,從當前的試點城市的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筆者對藥店分享醫院“讓”出的這塊蛋糕,并不盲目樂觀。試想,如果在財政補償機制未建立的前提下硬生生斷了醫院的藥品收入,醫院的日常運營將難以為繼,因此醫藥分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短期內恐怕難以分享到這塊蛋糕。況且,收支兩條線的“改革”設計,并未排除原有藥房繼續由院方經營的可能。關于醫藥如何分開,還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內容。 但是,在醫藥分開的基調確定的情況下,藥店高層應該做好經營戰略調整的準備。比如,要不要改變所處商圈和藥店的位置,盡可能靠近醫院或社區醫療機構,以便接收從醫院外流的處方和客流,及時獲得最新的處方藥用藥信息?或者干脆謀劃在一些醫院附近開新店,及時占據有利地形?再比如,近幾年藥店受益于醫院之間存在較大的藥品零售差價,大量處方的外流給藥店帶來不少利潤。但實行“院店同價”、“零差價”后,是否應根據情況增加藥妝、亞健康調理產品、日用品等,讓藥店走向“大健康”?
盡管醫改對藥店的利好還不能完全兌現,但政策因素對藥店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工業企業對藥店的態度也將會隨之發生微妙變化。以往的用藥大戶如果逐漸縮小了份額,預計會使制藥企業向藥店傾斜的幅度加大,有更多雙跨產品的營銷重點將轉向藥店。廠家會更注重在藥店的專業化推廣,具備實力的連鎖企業將會得到他們的青睞。
一旦醫藥分開,藥店之間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到頭來,決定藥店成敗的將不再是藥品,而是藥店所提供的增值服務。筆者認為,醫院將“醫”與“藥”分開有其前因,藥店卻應該嘗試增加“醫”的服務因素,品嘗在市場化運作的前提下“醫藥”有機結合的甜果。具體實現方式,就是為忠誠顧客(會員)提供包括健康檢測、健康檔案、健康評估、健康促進方案等在內的健康管理服務,而藥品就成為整個服務鏈條中的工具和載體,除了藥品利潤,諸多延伸服務的收益將增加。在不遠的將來,甚至有可能超過藥品收入所占的比重。根據國外健康管理發展的情況推測,我國的藥品零售企業最終將步入這樣的發展階段。有眼光的藥店高層越早認識到這一點,越早謀劃,并開始物色健康管理專業人員,對現有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就能在將來的較量中占據主動。
醫保擴容,會給藥店多少“水”?
《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實現全面覆蓋,逐步提高籌資和保障水平,這將意味著醫保將全面擴容蓄水,而零售藥店又能從中分流多少水量呢?
今年年初,有權威人士樂觀地預計,2008年城鎮居民醫保拉動的醫療消費市場將有大約5400億元的規模,新農合拉動的醫療消費市場大約有1130億元的規模。而證券業有關人士更認為,2008年政府新增醫療衛生投入對行業的外部增量預計約為9%~11%;行業今年總體收入的增長可能在25%~32%之間。而專家根據《征求意見稿》提出的到2020年醫保覆蓋90%人口預測,12年后,我國將有14.5億人享受醫保。
筆者認為,新醫改方案實施后,隨著醫保擴容,政府不斷加大的投入必將進一步增大需方的支付能力,醫藥市場的蛋糕將會做得較以前更大。至于醫藥工業、商業和零售終端如何切分這塊做大的蛋糕,在終端對蛋糕的分割中,醫院、城市社區、藥店和農村市場這四大終端又各自能夠切分其中的多少,這還需要冷靜觀察,具體分析。
由于相關的政策細則尚未公布,我們很難預測政策因素會讓藥店分到醫保擴容的幾杯羹。但是我們相信,總量的增加無疑對于藥店是難得的機遇。當務之急是在新方案啟動的準備期,藥品零售企業抓緊時間預熱,從加強管理、完善運營機制和加強培訓、提高員工素質兩方面,為即將到來的市場拼殺作好充分準備。
作為具體的藥店來講,其能夠引進的水量,取決于自身的容積(多屬于藥店的硬件)、渠道的暢通(涉及與供應商的關系)以及向下游泄水的速度(涉及產品銷售能力和顧客關系維護)。已經初具規模的大型連鎖企業,有條件的可以考慮自身擴容,但在世界金融形勢嚴峻的今天不宜盲目擴張,而要著力把上下游渠道疏通好。一方面是疏浚上游渠道,加強工商合作,以引進有源活水;另一方面,以開放的心態向消費者打開大門,提供顧客需要的貨真價實的藥品和相關增值服務,讓服務更貼心,讓顧客更忠誠。而作為中小連鎖企業和單體藥店,能夠拿到醫保定點的通行證,是今后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控制藥價,藥店會有多大“利”?
我國醫藥價格形成機制中存在多種問題。首先,醫務人員的勞動、技術、人才培養等勞務價值體現不夠,導致眾多醫院只能通過大量消耗醫療用品和藥品來獲取補償,由此誘發了診治過程中檢查繁多、用藥昂貴、手術耗材劇增等問題。同時,醫院可以在進藥價格上加價15%銷售的“順價加價”政策,加劇了醫院對高價藥的偏好。此外,作為藥品價格機制的另一內容——準入門檻曾經過低的藥品審批制度,也使得藥價一路飆升。
《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當前要著力在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同時,解決“看病貴”問題。政府控制藥價的思路是,合理調整政府定價藥品的范圍,改進藥品定價方法。而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一項重要舉措。政府將統一制定基本藥物零售價,規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必須全部使用基本藥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將其作為首選藥物并確定使用比例,預計基本藥物可以滿足80%左右的臨床治療需求。
無庸諱言,在其他營銷成本不變的前提下,藥品零售價格的降低,將壓縮正在逐年下降的利潤。要有利可圖,除了增加非基本藥物的銷量、尤其是選擇適銷對路的高毛利產品之外,還要下力氣降低進貨價格、減少物流成本、降低管理費用。道理很簡單:當銷售額達到一定數量時,要大幅“開源”已經很難,而從內部挖掘“節支”潛力卻有諸多思路和辦法。例如,10(銷售毛利)-9(所有費用)=1(純利),10-8=2,費用降低了十分之一,而利潤卻是原來的兩倍。
正像一位業內專家所講,挖掘利潤,不應該僅僅盯在藥品本身的價格的增加上,而應該通過工業、商業、零售終端之間的戰略合作形成一個產業之間交易成本的降低,而賺取降低的成本帶來的利潤。
政府加強對藥品價格的監管,抑制虛高定價,這對老百姓來說是好事。藥店的生存和發展,就要靠贏利模式的調整,不能僅靠賣藥賺錢,而讓藥品成為我們為消費者提供的健康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換言之,藥店要從顧客需求出發,提供更多增值服務。
至于如何才能形成科學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筆者認為提高醫務勞動技術價格、剝離藥價上的補醫內涵、更多發揮醫保本身帶有的市場機制,即對醫藥價格的“談判”作用,才能真正使得醫藥價格回歸合理。
我們要寄希望于全民醫保之下的醫療機構進行不折不扣的市場化改革,只有實現管辦分離,讓醫務勞動技術服務這種醫院提供的產品通過市場機制科學地定價,體現醫療服務的真正價值,這樣才不致讓醫院再產生“以藥養醫”的舊念,才能剝離強加在藥價上的“補醫”使命。只要醫院和醫生勞動的價值能夠得到合理體現,再加上充分發揮醫保自身固有的對醫藥價格的“談判”作用,醫生就能把握好心中和手上的那支筆,理性地開具處方。那么,醫藥生產、流通企業的市場化才會是真正健康的,藥品的價格才會回歸理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