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上帝”新解
來源:
羅毅
2008-05-22 10:55
閱讀《三峽廣場商圈藥店分析》后,筆者頗受啟發。以筆者的理解,該文的主要觀點有兩層意思:一是城市商圈和藥店之間的關系;二是藥店商圈和藥店之間的關系以及同業態藥店之間在商圈中的競爭優劣。作者還闡述了藥店在選址時如何利用及發揮城市商圈的最大作用。筆者也想運用整合營銷的原理在藥店商圈中的作用來淺談商圈營銷,從某種意義上說,商圈營銷是整合營銷的延伸和具體運用。
商圈作用不可忽視
商圈營銷是近年來醫藥行業逐漸重視的營銷方法,不僅適合藥店,同樣適用于藥品和保健品生產廠商以及渠道供應商。
上海市按照重點商業區域劃分有八大商圈:一是南京東路商圈,南京東路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迄西藏中路;二是南京西路商圈,南京西路自西藏路直至延安西路;三是淮海中路商圈,淮海路東起人民路,西至虹橋路,全長約6公里;四是四川北路商圈,四川北路是僅次于南京路、淮海路的上海第三大商業街;五是徐家匯商圈,上海內環線西南角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六是新上海商業城商圈,位于浦東新區中心地帶,東至嶗山東路,南沿張楊路,西臨浦東南路,北到沈家弄路;七是新客站不夜城商圈,以鐵路上海站為中心掘起的商城,位于閘北區西南端,南起蘇州河,北至中興路,東起大統路——南北高架,西臨蘇州河,總面積約1.42平方公里;八是豫園旅游商城商圈,位于上海市黃浦區人民路以南,麗水路(舊校場路)以東,安仁路以西,方浜中路以北區域。
對于全國性連鎖大藥房來說,認識和了解各大中城市的商圈分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特別是對目標開發城市商圈的調查研究,顯得尤其重要。在上海市較多先期進入的平價藥房,為什么后期的發展停滯不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上海城市商圈認識不足。在平價藥房進入上海的2003~2004年,上海市藥監部門規定平價藥房經營面積必須在1000平方米以上,此規定實際上也符合當時進上海的平價藥房投資人的投資心態。所以當時進入上海的平價藥房,首家旗艦店規模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大多數又開在離城市主商圈以外較遠的地方。由于“大賣場,小商圈”的原因,導致實際銷售額和預算銷售額差異較大。首家旗艦店的長期虧損“黑洞”頻頻出現,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和經營者的信心。當然,其中也不乏投資成功者,如上海開心人的第一家店楊浦松花江路店和益豐大藥房的首家旗艦店人民路店。
正反案例值得深思
[案例一] 益豐大藥房在上海的首家旗艦店人民路店為什么不但開業很成功,而且經營也成為旗下門店的贏利大戶?首先,選址成功功不可沒。益豐人民店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黃浦區人民路,處于南京東路商圈、豫園商城商圈、淮海西路商圈和四川北路商圈四大城市商圈的結合部。此地點商業氣氛濃厚,形成了四大城市商圈往返人流的交織點。門店主要商圈內居民居住密集,每平方公里達10萬人之多,是上海市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區域,也是大量居住在上海城市中環、外環區的“上班族”往內環中心城區匯聚的核心區域,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賣場,大商圈”的旗艦店。益豐人民店的成功,奠定了益豐大藥房在上海大力發展的物資基礎和品牌基礎。
蘇州粵海大藥房為什么經久不衰?同樣是因為其開在蘇州市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將整個蘇州市城區全部納入藥店商圈之內。
上海第一醫藥商店南京東路店為什么可以成為“亞洲藥店老大”?也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雖然很難有復制性,但是很有借鑒意義。由于其特殊的品種結構,決定其商圈不僅僅局限于上海市,而是幅射至全國乃至亞洲地區。
[案例二] 老吉春堂大藥房在上海的第一家店局門路店為什么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賣場,小商圈”的緣故。局門路本身是條機動車輛單行道,僅有二路公交車經過。雖然主要商圈居民居住較密集,但離城市主要商圈均很遠,距離最近的淮海中路商圈也有3公里路程,并且與人流方向背道而馳。
該店經營面積為1500平方米,上下兩層樓,其經營規模按當時的預算,日均銷售額必須達8萬元以上才能保本。根據商圈調查預估,其日均銷售額為4萬~5萬元。也就是說,8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實際的銷售結果是一樣的,失敗的原因就在于其無視藥店商圈的作用。局門路店是典型的“社區中心店”的位置,所以,后來益豐大藥房收購該店后,按“社區中心店”的定位對其進行改造,留下一樓做賣場,二樓做配送中心,迅速扭虧為盈。在上海經營不佳和發展受阻的平價藥房中,首家旗艦店普遍存在類似情況。如老百姓大藥房徐虹北路店、市民大藥房的邯鄲店和芝林大藥房的周家嘴路店,都只能以“社區中心店”定位。如今“老百姓”還在堅持原有的經營規模,但是“市民”和“芝林”都已重新改造,縮小了一半經營面積。
名詞解釋:商圈營銷
商圈營銷是零售行業的“專利”營銷活動,只要是零售業態,都必須開展商圈營銷。對于零售藥店而言,商圈營銷是針對藥店所處的特定位置和特定范圍開展的營銷活動。商圈營銷活動的形式既可以是公關活動,也可以是促銷活動,還可以是廣告運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