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T的冬天來了嗎?
曾幾何時,ITAT何等風光。從ITAT官方網站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今年4月30日,ITAT共開設FASHION I-TAT店9家、百貨會員俱樂部127家、連鎖會員店652家,遍布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300多個城市。這個從2004年才開設第一家會員店的公司,到今天這么大的規模,其擴張速度令人吃驚,一時間成為服裝行業乃至整個連鎖業廣為流傳和討論的熱門話題,這其中也褒貶不一,ITAT究竟要干什么?如此的擴張速度企業能消化得了?
ITAT曾因獨特的商業發展模式和短時間內所取得的業績,一度被追捧為“商業神話”,也引起了華爾街投資機構的高度關注,隨著藍山中國投資、高盛、美林、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投資機構的1.2億美元的到位,ITAT開始了上市計劃,按照計劃,ITAT今年第二季度將在港上市,融資10億美元。
這個算盤打得太漂亮了。然而,一切未如預料般順利,隨著近日ITAT在港上市聆訊未能一次過關,且其上市保薦人高盛與美林相繼退出保薦上市的程序,質疑聲再一次將ITAT放到了風口浪尖上。
高盛和美林的退出或許有諸多考慮,局外人未必知道。但個人覺得這是VC在中國市場的理性回歸體現。去年的時候聽到過一個說法,如果在華爾街說到“中國”兩個字,不少VC經理的耳朵已經豎起來了,如果再提到“渠道”“連鎖”“會員”,那立刻有基金經理說,給我一份商業計劃書,我來投。
ITAT有一幫善于和基金經理們打交道的高手,他們會作出一份讓基金經理們眼睛冒火的計劃書。看過韓劇的人都知道,韓國偶像劇里的主角,完美非常,讓青春少男少女們迷的不行。原因在哪里。主角的形象,性格都是經過調查,看受眾喜歡什么,然后再由編劇編出與形象性格相配合的劇情來。而ITAT似乎就是按這樣的模式造出來的,完美無暇,而它的對象是VC的基金經理們,所以一出場就有高盛,美林們的青睞。這次如果IPO成功,相信還有一大堆“編劇”還會編出更多的“神話”來。
去年在ITAT最紅火的時候,也就是在07年3月再次獲得美林等的再度投資7000萬元美金的時候。我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ITAT的擔憂,當時我就提出,是否是個人長期做實業的原因,沒有了戰略的眼光?我眼中的ITAT產品沒有特色,門店運營水平低下。零售行業的幾個關鍵成功因素它都不具備。零售行內有一句話,第一是選址,第二還是選址,說明了“立地”對連鎖店的重要。我看過不少ITAT的店,選址讓人看不懂:大部分是在大型商場的偏僻角落,人流很少去到。再者,做零售的都很清楚,零售店品牌的建立并不是靠打廣告就可以的,需要長期的積累。當時我擔憂的還有,門店管理人員的素質,一個店長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ITAT這幾年的迅猛擴張,人員素質能力跟不上也是制約ITAT發展和品牌的塑造的關鍵。服務營銷中除傳統的4P外,還有場景,人員,過程這三方面,而這三方面,在ITAT門店里是看不到它的任何優勢的。
ITAT所創造的“服裝生產商—ITAT集團—商業地產商”鐵三角聯盟,也被業內所廣為稱道,但問題不少。去年我在“中國管理學院獎”頒獎會上,作為對話嘉賓出席關于渠道創新的論壇。當時我就提出,ITAT希望做到的是把品牌和利潤留下,把“資產”留給別人。ITAT的精明之處就是,主要是把責任和風險都放到的廠商和商業地產商的身上了,表面上有個也就是ITAT著名的所謂利潤分配原則,做好了大家有份,但做差了,廠商得到是大量的庫存,商業地產損失的是機會成本。而ITAT營運能力實在難以承受這兩方面對它的期望。
再有,ITAT的商品全是毫無名氣的品牌,其收購了國外100多個商標品牌,這種所謂的“洋鬼子”(品牌)真的會對中國的消費者產生吸引力?事實已經證明沒有仔細研究中國的消費者,用幾個老外做非常惡俗的廣告,用蹩腳的普通話在那里叫喊,你買我買大家買,這招對越來越精明的中國消費者來講已經起不到“忽悠”作用了!
ITAT是在玩資本還是真想做實業,本人不想妄加論斷。ITAT這次不成功,未必下次不成功。希望這次的不成功對ITAT也能產生一些正面的影響。將運營的重點從拼命的擴張轉到精細化的管理上面。練好零售運營基本功,從人員培訓,商品組合,消費者研究,服務好會員等幾方面下好功夫,ITAT還是很有希望的。筆者真心希望ITAT最終能上市成功。
ITAT這次上市受阻,也希望能給不少熱衷于拿風投,再上市企業(如果不是想騙點錢就走人的話)潑點冷水。在看到風投會帶來資金的時候,想想你拿到這筆錢是拿來干什么的,能不能承受VC們對你每年最少30%復利增長的要求,有沒有辦法讓你企業高速發展而又不會出軌。“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原文以采訪問答的形式發表于5月19日《超市周刊,記者白雪原》。本文經過重新整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