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書店 困境下再突圍
有書店倒下,就有書店起來,民營零售市場的格局正在一開一關之間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2008年是民營書店生死攸關的一年,是民營書店最為艱難的一年……”這樣的論調屢見不鮮。在很多民營書店的管理者們那里,從2007年年底開始,各種壓力一下子擠了過來,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然而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壓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同樣,這些壓力的成因,也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個成本上升。
成本不是壓垮書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數民營書店最后關張時對外傳遞的信息,都是無法承受成本上升,只好選擇結束經營。但從這些書店關張的過程來看,成本只是最后致命的一擊,卻非唯一的因素,包括折扣大戰、網絡書店崛起等都是導致地面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
2007年11月,曾經在上海聲名鵲起的民營連鎖書店——明君書店最后兩家門店被查封。外界對于明君書店的倒閉,紛紛認定為“壓倒明君書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拖欠員工薪酬的7.3萬元”。但據各種材料表明,明君書店并不缺少資金,而是由于書店管理者將書店的資金用于其他渠道,導致資金鏈斷裂,無以為繼,最后只好選擇倒閉。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座談會上,北京龍之媒書店董事長徐智明表示,包括廣州、上海等地在內的門店物業費都有所上漲,有可能因為租金難以承受而選擇另辟新址或尋找其他解決辦法。但是,這并非龍之媒要面對的唯一壓力。與網絡書店對龍之媒的威脅比起來,物業租金還在其次。因為,物業租金還有掙回來的可能,但市場份額一旦被網絡書店占領,要想搶回來就要難得多。
與龍之媒一樣的各家民營書店之所以在2007年開始感受到如此大的壓力,還因為兩個字——折扣。
2007年開業的第三極書局,曾經讓民營書店的管理者們自豪了好一陣子,終于有了可以與新華書店叫板的民營大書城了。但是,隨后第三極書局參與的折扣大戰就讓周遭的民營書店叫苦不迭。折扣,曾經是民營書店的制勝法寶,但如今卻有可能成為殺死自己的兇器之一,尤其是新華書店甚至是供貨商開始“以牙還牙”的時候。
一家專門經營古籍類圖書的民營書店老板表示,自己的書店已經難以為繼,一些出版社一年兩次的高折扣優惠行動吸走了大量客源。有些出版社甚至在開學折扣期間,將運書的大巴開進高校。折扣不僅對讀者的心理造成影響——不打折不買,而且直接擠壓了實力相對弱小的民營書店的生存空間,這種非市場行為直接破壞了市場,給本來就抗打擊能力薄弱的民營書店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網上書店的興起,是民營書店承受的另外一種壓力,甚至出現了讀者在賣場抄書名,然后到網上下訂單的情況。對于本來就是“小本經營”的民營書店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當當和卓越亞馬遜們的折扣優勢則更是讓很多的民營書店無法承受,龍之媒就曾經一度在自己的網站上打出了“媲美當當卓越價”的宣傳口號。
逆勢擴張,還是迅速洗牌
與一部分民營書店因為各種原因倒閉相伴的,是另外一部分民營書店以較快的速度、較高的姿態在本地或異地落地開花。在此前的報道中,我們用了“逆勢擴張”來形容這些書店的“驚人之舉”。但這些舉動的背后,卻隱藏著民營書店又一輪洗牌的“陰謀”。
“市場是有限的,同一個市場,你不去占領,肯定會有別的人去占領。”這是一位經營超市賣場的民營書店老總的話。在他看來,一批民營書店倒下去,也就意味著他們原來所占領的市場空了出來。如果這個時候其他生存下來的民營書店不能及時跟進,就會把市場讓給別人。
今年3月份,已在廈門經營十多年的漳州曉風書屋廈門大學店因為所在街道拆遷、物業成本難以承受而選擇臨時關張。就在大家都為廈門光合作用書房感到擔憂時,孫池和她的光合作用做出了驚人之舉:當月底,光合作用在廈門一家600平方米的新店開業。同期開業的,還有光合作用在北京的一家門店。“在廈門買書,很多讀者的第一選擇是就近的光合作用書房,除了買書,這里的環境和氛圍也相對較好。”這是廈門一位讀者對光合作用的評價。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光合作用會在曉風書屋選擇關張遷址的同時,卻有新店開業的舉動了。一關一開,市場在無形中就經歷了一次小小的變化。
4月份,在鄭州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期間,接力出版社在全國尋找新書的銷售代理商。在銷售名單中,少兒圖書經銷商仍然是常客,但以前很多專注社科文藝圖書的經銷商也赫然在列。表面上看來,代理商出于利益的驅動,選擇合適的代理產品無可厚非。但是從一個熟悉的領域殺向另一個已被分割的領域,卻要冒很大的風險,甚至會遭到同行的抵制。河南的鄭州博覽書店和鄭州知本書屋兩家分屬于社科文藝圖書發行聯合體和少兒圖書分銷聯合體,這兩家批銷商同時成為了接力出版社的代理商,誰有實力,誰就能夠在競爭中獲得供貨商的青睞。市場的重新組合,已經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突圍 從觀念到行動的嬗變
2006年,當當網在京、廣、滬三大城市的訂單量約占總訂單量的60%,2007年就下降到了50%。而龍之媒2007年在這三大城市的訂單量也剛好占到了總量的50%。這得益于徐智明所開展的網上書店策略。
面對當當們咄咄逼人的氣勢,徐智明和他的龍之媒選擇了揚長避短的經營方式。在實體店受到網絡書店沖擊的情況下,他果斷地選擇了網上書店與實體店相結合、兩者互為補充的經營方式,在全國900個市縣實施貨到付款,并主動“打入”到當當網的經營體系中,在當當網的店中店開了自己的經營平臺。
網絡與實體書店相結合的突圍之路,龍之媒并不是第一家。
早年的貝塔斯曼與席殊書屋都曾經希望利用實體店的店面優勢為接下來開展的網上書店服務,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因此,新一輪的網絡與實體店互動模式,各方都顯得比較低調。
5月初,湖南弘道文化有限公司位于長沙市定王臺的弘道圖書超市將于近期全面升級。據悉,弘道還將在今年開設十多家門店。而在此之前,湖南弘道還啟動了自己的電子商務模式——ANI圖書網,這個依托于湖南弘道各實體門店的網上書店,將最大程度地利用弘道已有門店的網絡系統,完成物流配送等各個環節。無疑,弘道即將開設的十多家新門店,將為其網上書店在湖南各個縣市級市場打下物流配送的基礎。
完善已有市場,深挖本地市場,則是以新知為代表的民營連鎖書店的另一個突破口。
昆明新知在不斷地開新店,但他們的新店卻只限在云南省內。對于這個市場,他們已經耕耘了很多年,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打造了自己的銷售渠道。在外面的市場競爭相對激烈的情況下,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搞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顯然要容易得多。 “這是一次戰略性轉移”,新知人對他們的策略很滿意。當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市場被新華書店瓜分、被已有書城搶占殆盡的時候,縣級城市也就是所謂的“三級市場”的突圍搶占已經悄然開始。
此外,商場、超市等賣場也正在引起民營書店的重視。在四川成都,今年就興起了小書店熱。據四川學習書店工作人員李清介紹,最近在成都市區新開了好幾家書店,大多是之前在鄰縣做得比較好,現在進入成都拓展市場。與很多書店動輒數百平方米不同,這些書店更傾向于做超市賣場書店或小型便民書店。而在今年1月份的一次會議上,陜西天地合和出版物物流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游勇也表示,7月份全國數家主攻商場、超市賣場的經銷商將聯合成立一個聯合體,專門針對這個“小市場”做好營銷,利用聯合體的優勢從上游供貨商那獲得更多的優惠條件。
或許,對于民營書店的這些突圍之舉,現在來說成功或是失敗還為時過早。但至少他們已經奏響了突圍的序曲。而他們的突圍能夠給民營書店的格局帶來多大的改變,則有待時間來檢驗。但從他們的目標和所開展的行動看,優勝劣汰,絕對是這一輪反攻的關鍵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