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商務:整合是唯一出路
如果不能在總體規模上具有優勢,就會在所謂細分領域尋求相對優勢。戶外新媒體也這樣不斷地被細分下去,成為一個一個的“小小小分眾”或“非分眾”。
但是,本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戶外新媒體行業如今陷入一個困難境地:隨著地越圈越多,但廣告客戶也變得越來越苛刻,同時渠道商不斷加碼盤剝利潤,受眾日益高漲的逆反心理。
左也難,右也難
“你不占有渠道資源,別人就會占有,戶外新媒體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很容易被復制,這最終導致了渠道資源快速被過度開發。”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副總經理肖明超說。
渠道資源被過度開發一個體現就是細分過度。據易觀國際今年年初對戶外電子屏9個主要市場和9個次要市場統計,發現在樓宇市場里,除了分眾外還有8家;在航空領域有7家;在公交領域,民營4家,廣電系統運營4至5家 ;在醫療環境里,6至8家;除了特別細分領域有2家,如美發院、健身場所,基本在每個細分領域都有6家以上運營商同時搶占市場。
因此,戶外新媒體這一VC眼中的寵兒,不得不屈尊圍著物業轉。記得當年聚眾與分眾血拼的時候,分眾的業務人員見聚眾簽的是5萬元,就對物業說:“你們真是不懂行情,簽那么便宜的價格。行情已經15萬元啦。”當然,聚眾也拆了不少分眾的臺。江南春曾抱怨:“一棟樓明知道(進入費)8萬元錢已經很貴,但還是要去談——我們出20萬。人家(物業公司)當然不會毀約,但心里不平衡,那么他就會對我們的對手說,15萬吧。抬高對方的成本就降低了對方的利潤。我們一邊有搞樓宇開發的團隊,一邊是騷擾團隊,人家說5萬,我們就報25萬。”
此時,坐收漁翁之利的自然是渠道商。“沒想到我們物業最近幾年成了香餑餑,現在這戶外廣告公司怎么那么有錢?為了進一家高檔社區或者寫字樓,都要過我們物業這一關,他們彼此不惜血拼。”北京一家從事豪華商廈物業管理的何先生說:“有好多廣告公司都找我們,我就像拍賣師,誰出價高,我就把位置給誰;我看誰順眼,就給誰。”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開樓”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其所占總成本的比重有多大,很多戶外新媒體人員都不愿意去談。有的只是說:“那是用錢砸出來的,傳統方法進不去,那就采取公益廣告的行為進去。只要進去了才有戲。”據了解,除了“開樓”成本,還有設備采購安置費。像易取傳媒的展示架算是便宜的,一個也要600元;那種液晶屏的采購安置費一個也要幾千元;除此之外,還有日常維護的費用;再加上公司的辦公室租用的費用和員工的開支。此時,戶外新媒體公司如果不能迅速拓展渠道、拉攏客戶,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
“戶外新媒體瘋狂擴張圈地,網點鋪得太多,戰線拉得太長,銷售若上不去,沒有利潤,還要交租金給物業,一切都沒有意義。VC不是傻子。”專門做健身房媒介的律動傳媒公司總裁丁炳文直言不諱。
“整個行業的故事基本一直是這么說:你給我錢,我就可以圈更多的地(媒體資源),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廣告收益,然后就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然后我繼續圈地、并購、整合,實現上市,成為下一個分眾,給你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易凱資本CEO王冉形象地揭示這個領域的融資故事。
橫挑鼻子豎挑眼
不過,對于這些日益增多的戶外新媒體機構,廣告主卻越來越不敢輕易地把寶押在他們身上了。
“戶外媒體都說傳統媒體在衰退,說自己有很高的投放價值,我看未必。”某數碼產品公司營銷副總裁王毅對記者說:“我們仍然會加強對傳統媒體的廣告投放額,其次是網絡媒體。我們首先認可的是媒體的話語權,然后是媒體的傳播速度和被大眾接受程度。現在戶外新媒體那么多,又沒有一個統一的價值評估體系,作為廣告主,很難選擇。”對于王毅來說,作為甲方的廣告主,在面對這些新媒體的銷售人員時,由于具備很高的可替換性,因此比較空間很大。“出價是否合理是個關鍵,或者說誰給的折扣越高就讓誰做。這些戶外新媒體剛發展沒有多久,就敢說自己效果是全戶外覆蓋?”
某公交傳媒銷售人員章淼對記者感慨工作難做,他說:“由于競爭激烈,我們為了吸引廣告客戶,只能打折,甚至到了4折、3折。打折也是好不容易從頭那爭取下來,其實頭也明白,我們牌子空著沒有錢賺,還不如打折送出去,交個人情以后好溝通。再說,其他客戶看我們牌子空著,認為我們缺乏實力。競爭對手看我們牌子空著,更會嘲笑我們。沒辦法呀。”
不過,廣告主在面對紛雜的戶外新媒體時,也不是每一次都選擇正確。“那天,我見到崇文門附近一家寫字樓的廁所里,居然出現了TCL的廣告”,某消費品公司負責品牌推廣的趙敏對記者說:“真不知道TCL是怎么搞的,居然淪落到這種地步。還有的高端化妝品品牌如雅詩蘭黛,居然在公交車進行投放廣告,真是奇怪。”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品牌企業更愿意結合自身品牌形象去選擇戶外新媒體。例如,一些定位高端用戶的品牌如奧迪、寶馬等,更愿意將廣告投放給更細分的市場,如健身房媒體、高爾夫傳媒。
對此,正如肖明超所言:“廣告主更多的是在觀望,畢竟戶外新媒體在中國出現沒有多久,需要時間去證明。因此,都不敢把廣告預算全部傾斜過來。廣告主要的是一個整合媒介投放,而非單獨對一個媒介的投放。”
資本推手整合路
在經歷第一輪的“圈媒體資源”時代之后,現在的新媒體進入到“后圈地時代”——圈廣告客戶、圈競爭對手。對于目前戶外新媒體行業遇到的風險和未來之路如何走,或許把這些公司推到前臺的VC們的看法最有借鑒意義。
“一些新興出現的戶外新媒體公司在真正融資之后才發現,很多媒體資源已經被別人圈走了,因為別人先有錢,更有錢;就算你圈了這部分媒體資源,有可能受眾群體不合適,本身的廣告價值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真正的廣告收入也沒有預期中的那么高。”王冉評價說,“這就會導致當時看似成立的商業邏輯,最后都不成立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會有大量的投資人失望,當他們采取‘自救’措施尋求出路的時候,基本就會去看這個行業會有哪些可以整合的機會。”
而充當整合推手的,自然是追求投資最大化的VC了。當VC發現自己投資的企業當不了老大時,就找個伙伴一起去當老大。
世界著名風險投資基金Mayfield的“中國橋頭堡”——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潘曉峰概括道:“很多戶外新媒體公司的發展,實際上受制于很多因素,比如政策對廣告大牌的影響,或者物業公司這類渠道商的非正常更換等,不可預見因素太多了。此外,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導致運營成本的上升和盈利空間的下降,同時,銷售人員為了吸引客戶投放,又會折價銷售。最后是惡性循環,一旦走不出這個圈,就會全盤皆輸——投資商、廣告主、新媒體公司。”
“從商業模式上看,我們更喜歡能多方共贏的戶外新媒體平臺,這樣增長空間才會大。”潘曉峰說,“不管是誰來整合誰,以什么樣的方式整合,只要結果能給廣告主帶來商業價值,能有可持續發展空間,這樣的戶外媒體才是有投資價值的。”
(中國電子商務 李云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