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商戰:內外資家電連鎖戰爭升級(上)
來源:
端木清言
2008-06-08 14:37

通過一系列“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資本運作,目前國美電器(00493HK)成功“突破”《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補充規定(三)》不得超過65%的投資比例上限,已經完成了由內資企業向100%外商投資企業的“蛻變”。

加之,來源于美國本土的百思買及其所收購控股的中國第四大家電連鎖江蘇五星電器。2008年,中國內資家電連鎖蘇寧電器及區域型家電連鎖三聯商社、深圳順電、通程控股、國生電器、商社電器、大商電器等與來自美國家電同行或美資色彩的外資連鎖巨頭之間的“侵略與反侵略”、“并購與反并購”戰爭一觸即發。成為中國家電連鎖業最大的風險莫過于外資家電連鎖的“軟侵略”命題最鮮明的注腳。
二、中國民族家電連鎖VS外資家電連鎖自衛反擊戰 因此,我們將上市公司三聯商社聯合北京光華天成投資有限公司發起的“股權保衛戰”,更傾向于理解為一場“民族家電連鎖VS外資家電連鎖企業主權的自衛反擊戰”。 如同某業內專家于2007年7月撰文將外國戰略投資者比喻為“勾魂的妖精”一樣,指出規模的成長只是一種假象,企業的性質歸屬決定中國家電業的未來成敗,提醒中國家電業避免外資全套,認清外資投資的目的是占有唐僧而不是非要與唐僧一起生活。100%外商身份的國美電器通過曲線方式獲得三聯商社第一大股東地位,并展開9.02%股權爭奪,適用的法律規則正是《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及《六部委: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等法律法規。 在常州金太陽、哈爾濱黑天鵝、北京大中電器、陜西蜂星、大連訊點等民族商業連鎖幾乎“一槍沒放”即被外資家電連鎖國美電器“兵不血刃”相繼吞并的情況下,除了徒留一聲“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的嘆息之外。三聯商社董事長張繼升先生發動的“股權保衛戰”給我們的印象無疑是60年前血戰臺兒莊似的血性且悲壯!三聯商社股權爭戰尚未落幕,也許今天正是下一場民族連鎖反擊外資家電連鎖的“主權保衛戰”的“前夜”,民族家電連鎖是否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否需要“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是否需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每一位關注家電業和家電連鎖業發展的人士所應“沉思”的問題之一。
畢竟,中國家電連鎖業是家電制造業的屏障和堡壘,也是家電業主權的最后一道“馬奇諾防線”,而中國家電業、家電連鎖業則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務部研究院相關專家更是撰文指出: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安全,主要看它的經濟競爭力。沒有競爭力的國家面對外部競爭就難以保障安全。國家經濟競爭力又決定于企業的競爭力。因此,民族家電連鎖業的行業安全某種程度上關乎到中國家電制造業的行業安全,并對國家經濟安全形成直接影響。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安全高效成為衡量對外開放的重要指標,既是對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在擴大對外開放中,要十分注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對外開放戰略的發揚和延伸;同時也對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競爭體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為“對外開放越擴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貿利益的問題就越突出”(參見:曾培炎同志《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一文)。 舊工業時代,武力征服掠奪,業已成為歷史;而文化、資本、資源、能源的較量,不亞于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重新進行著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分配。因此,這也是我們將內資家電連鎖VS外資家電連鎖“并購與反并購”定義為自衛反擊戰的根本原因。2006年第8期的《中國經濟周刊》更是將卡特彼勒并購徐工、廈工事件定位為封面文章《掠奪式并購-跨國巨頭的“入侵“》,提出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將中國機械制造業的龍頭企業無一例外的納入并購計劃,從而引發的中國民族工業和民族企業正面臨被某些跨國巨頭以”資本運作“的合法途徑而清洗出局的危險命運反思。 另外5月1日商務部官方網站轉載了一篇華爾街日報題為《日本企業重新筑起反收購堡壘》的新聞,指出日本企業正在改變多年來實行的對海外投資和并購的接受態度,重新使出了美國人上世紀80年代時實行的反收購措施—“毒丸” (poison pill)策略。同時日本政府各部門也試圖給他們認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構筑圍墻。2007年日本共有5起規模不大的敵意收購交易,總價4.77億美元,但均以失敗收場。Eposon、上新電機、日本夏普、BEST電器等日本家電制造及連鎖業相繼啟動并購防御戰略,也成為日本家電業界搶眼的新聞。他山之石,可以攻玨,相信能夠給予內資家電業、連鎖業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