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宜家賽跑--深圳家居零企賣場發展反思
民間充斥著兩種論調:一種是“狼真來了”,本土企業兇多吉少;另一種樂觀論調認為,不過是又一個“百安居”。(當年,百安居進入深圳也曾引起業界恐慌,但事實證明,本土企業有本土化優勢,不容輕易取代)那么,到底該如何看待這場實力懸殊的較量?
首先,從競爭法則看,只有與強者賽跑,實力才能不斷提升。宜家是一個可怕的對手,也是一個優質的“陪跑員”。選對起跑點,重新確立或強化自身定位,競爭鋒芒也會消弭于無形。星河•第三空間定位于中產階段以上高收入人群,鎖定大宅別墅業主,大大拉開與宜家客戶檔次差距,不僅避開了與強勁對手的正面交鋒,而且憑借對唯寶、寫意空間等稀缺品牌的組合,牢牢占據行業叢林的高端位置。第三空間富有遠見的定位操作值得行業借鑒。
其二,對本土營銷意識的全方位洗禮。追溯深圳老牌家居零售品牌崛起的邏輯,“好百年”、“金海馬”等與深圳其它零售品牌一樣,抓住了城市和行業發展幼稚期的戰略機遇。深圳是一座荒村上建起的城市,25年的特區史就是一部大興土木的歷史,這給了家居零售品牌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為爭奪市場份額,各商家以“規模+價格”為競爭手段,“好百百年”、“金海馬”因此而迅速崛起。隨著行業飽和,尤其是宜家等強勢品牌的地進入,這種原始的競爭模式將被“設計、價格、規模、效率”四者合一的競爭模式取代。新的游戲規則下,對于品牌和設計先天不足,規模、效率難以與之抗衡的中低端家居零售品牌,將是一場非常嚴酷的挑戰。它將迫使本土家居零售品牌轉換營銷思維,重塑企業競爭力。
第三,引發關于盈利模式的思考。如前所述,深圳家居零售企業成長于特殊的歷史環境,可以說“成功來得太容易”,整個行業彌漫著浮躁的氣息。家居市場蛋糕不斷做大,利潤也在不斷削薄,許多人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2005年可以看作一個分水嶺,這期間一批企業嗅到了高端家居的商機,于是美X品味家居、MYHOME、百利X先后涌現。令人困惑的是,無論砸多少廣告、投多少宣傳費用,經營狀況總不理想。家居市場的藍海在哪里?
而反觀宜家,盡管初來乍到,其一天的銷售額幾乎超過本土品牌一周的業績。多年苦心經營的老客戶轉投宜家,不能不令本土品牌焦慮。《深圳商報》某記者對宜家的盈利模式作了如下歸納:第一、自建店面盈利。凡宜家所到,其地段不斷升值,宜家物業價值因之增長,這是最隱蔽的、也是極可觀的一筆收益。而本土企業往往是做“二房東”賺點租金差價;第二,以零售商身份憑渠道優勢反向控制生產企業,“從價格標簽開始設計”的定價模式最大程度上壓縮了上游供貨商的利潤。這是一筆看不見的利潤。深圳本土品牌也想走上游整合之路,但遠不具備宜家的實力。第三,終端銷售環節利潤。這是最顯性的利潤。宜家采取的是平價競爭策略,“為大多數人創造美好生活”。平價是最鋒利的市場屠刀,利潤雖微薄,戰略意義重大,它把家樂福、沃爾瑪送上了世界財富榜的頂峰。可惜,本土企業仍未從價格競爭中跳出來。盈利模式才是賺錢的根本。本土家居零售品牌中,除了星河•第三空間,持有物業又有幾家?更惶論具上游整合實力的家居零售品牌巨鱷了。
但,挑戰中伴隨著機遇。多元化的消費時代,本土家居陣營中星河•第三空間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競爭模式,其它零售品牌也應該找到自己的位置。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與宜家賽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