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塔斯曼否認“敗走中國”
撤出與“西藏問題”有關
德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由于長期虧損,貝塔斯曼決定割棄旗下“直接集團”的中國分公司。
“直接集團”經營著中國第三大網上圖書零售店(www.bolbook.cn)、一家圖書俱樂部及諸多圖書連鎖店。該報說,在今年7月31日前,除了保留上海的8家貝塔斯曼門店之外,中國境內的其他36家貝塔斯曼連鎖書店將陸續關閉。“直接集團”的網上書店業務已由貝塔斯曼旗下專攻企業服務的歐唯特集團接手。目前,該集團的中國高管均已離開公司。
事實上,這個消息對于關注貝塔斯曼中國業務的人來說并不突然。早在今年初,接任貝塔斯曼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哈特穆·奧斯特洛夫斯基就曾到過北京。當時,他直截了當地表示,“直接集團”正在進行全球戰略調整,解散中國分公司是其中之一。原因是,在中國這個競爭激烈并管制嚴格的市場,貝塔斯曼雖然給該部門投入了大量資金,但一直難以建立強大的市場規模,連年處于虧損狀態。
不過,貝塔斯曼總部發言人格拉芬耶指出,盡管由于持續虧損,貝塔斯曼旗下的36家中國連鎖書店確實會在7月底前關閉,但貝塔斯曼并沒有像媒體所說的“撤出中國”,這只是其進行的戰略調整。
在一份發給記者的聲明中,貝塔斯曼還稱,“盡管我們在管理和財務來源上投資頗大,但連鎖書店業務欠缺必要的規模和盈利,這使得其業務難以在中國維系。書店業務不能適應網絡書店的發展以及中國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讓我們不得不作出這一決定。”
有些出人意外的是,對于此次貝塔斯曼在華業務受挫,一直很關注德國企業在華情況的德國媒體卻很少報道。一位熟知貝塔斯曼業務的媒體人士對《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說,這可能與德國大型媒體都由貝塔斯曼控股有關。他還說,貝塔斯曼選擇撤消部分中國業務,也與其旗下集團近來卷入歪曲報導西藏事件、引起中國網友抵制,使其中國業務很難繼續發展有關。
例如,貝塔斯曼擁有不少股份的德國《明星》周刊及《明鏡》周刊都以反華著稱。去年8月,《明鏡》周刊刊登以“黃色間諜”為題的封面文章,不實的數據充斥全文。西藏事件發生后,《明鏡》周刊又發表多篇站在“藏獨”立場上的文章。德國RTL網站也將尼泊爾警察打擊示威者強說成西藏遭到“鎮壓”。
中國書友會可能關閉
當提起中國讀者最關心的“貝塔斯曼書友會”的前景時,貝塔斯曼總部發言人格拉芬耶說,書友會也屬于貝塔斯曼集團旗下的“直接集團”。目前,貝塔斯曼在中國有150萬書友會會員。該業務目前也正在接受全面評估,是否撤出尚未有最終決定。格拉芬耶強調,無論評估結果如何,書友會會員的利益永遠是他們考慮的第一位要素。
不過,很多人留意到,德國《明鏡》周刊5月初曾報道說,貝塔斯曼已聘請摩根士丹利公司著手處理美國圖書俱樂部出售事宜。正在評估中的中國書友會是否將面臨同樣遭遇,關閉只是時間問題?對此,這位發言人表示,要等1個月后才有結果。
據《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了解,“貝塔斯曼書友會”在全球有3500萬會員,是世界最大的書友會。貝塔斯曼于1995年在中國創立了首家圖書俱樂部,并迅速進入了中國的圖書銷售和發行領域。之后,貝塔斯曼集團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合資書友會。
隨著當當網和卓越網等網上在線書店的興起,貝塔斯曼圖書俱樂部盡管吸引了150萬付費會員,但卻沒能將這種優勢轉化成利潤。一位知情人士稱,“公司認為這是一份注定要失敗的業務。”
新聞鏈接 / LINK
中國仍是“三大重點”之一
據《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了解,貝塔斯曼制作媒體內容、提供媒體服務并銷售媒體產品。旗下有六大集團,包括歐洲最大的電視廣播集團RTL 集團;全球最大的圖書出版集團——蘭登書屋;歐洲最大的雜志出版公司——古納雅爾;BMG(貝塔斯曼音樂集團)——持有世界第二大音樂公司Sony BMG音樂娛樂公司一半股份;歐唯特提供媒體服務;“直接集團”則通過圖書和音樂俱樂部,在全球市場中遙遙領先。
貝塔斯曼全球員工總數超過10萬人,年利潤近180億歐元。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500家公司排名中名列281位。
格拉芬耶還告訴記者,貝塔斯曼于1995年就進入了中國,與中國科技圖書公司合資建立了上海貝塔斯曼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并與中國科技圖書公司合作成立了貝塔斯曼書友會。1998年,推出“書友會在線”。下屬的音樂集團BMG在北京正式注冊成立貝塔斯曼中國投資公司。
到2000年12月,貝塔斯曼全額投資成立上海貝塔斯曼商業服務有限公司,開通中國在線。當年,僅“書友會”就創下了在華銷售1.4億元人民幣的佳績。
目前,貝塔斯曼的發展戰略是把投資的重點放在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業務及市場中,如將北京作為在全球設立的三家地區總部之一;設立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在深圳建立一家提供全國范圍內手機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合資企業等。該集團還為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災項目捐款50萬歐元。
貝塔斯曼擁有74.9%的股份的古納雅爾出版集團,在中國與多家本地單位和媒體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出版《車》、《父母》、《體線》等,還開設廣告公司,已悄悄成為中國最大的雜志出版集團之一。看來,擁有德國《明星》周刊及《明鏡》周刊25.5%股份的古納雅爾集團,在中國的發展仍被看好。
(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 沈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