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 “聯”之有理
來源:
謝高峰 方凌
2008-07-03 14:17
時勢催藥店結盟
隨著行業競爭的日益透明化和白熱化,業界于近年發現平價概念其實并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現實的情況是在比吆喝,比誰的聲音更大和比誰更吸引眼球,經過6年的風雨洗禮、大浪淘沙,以往以炒作概念為主、蜂擁而上的平價熱潮逐漸降溫。
我們不難發現,平價的背后有著一些急功近利的因素,但是我們也能完全理解這種狀態,作為國內的企業來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誰不想像國外企業那樣規范地運作?現實是,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大都還處在生存考驗階段,沒有利潤就沒有生存空間,沒有生存空間就無法經受生存的考驗,到底怎樣做才能獲得企業期望的目標利潤呢?藥店聯盟成為時勢所趨的出路之一。
藥店經營品牌品種旺丁不旺財,品牌產品沒有前臺利潤,但不經營又不行。更現實的問題還有:大連鎖與中小連鎖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大連鎖可以獲得返利等后臺利潤,在以價格戰為主導的平價火拼中處于上風;然而中小連鎖卻舉步維艱,他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不停地尋找新產品,天天進新品、月月淘汰老品成了許多中小連鎖的真實寫照,但由于中小連鎖自發地尋找品種時,往往因個體實力有限而無法在與廠家的博弈中獲得有利的優勢。
力量薄弱的中小連鎖很快就意識到:只有把力量聚集起來才能與大連鎖抗衡。因此順理成章地產生了力量的需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各種各樣的聯盟就在多重壓力及多方博弈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貼牌藥推波助瀾
不難發現,在大中城市里雜牌藥或貼牌藥隨處可見,這些藥品的總體形象是:包裝精美、價格不低、廠家不大,讓很多患者發現很多原來熟悉的品牌一夜之間不見了蹤影。細細想來也不難理解,城市藥店的高度同質化競爭確實太激烈了,由于近年城市藥店受到房地產的非理性升溫,導致鋪租成本越來越高,激烈的競爭加上嚴峻的行業環境,種種壓力讓藥店無法再背負品牌藥的低毛利壓力,隨著這種利益的驅動,貼牌藥就成了行業的新出路,為藥店聯盟的發展推波助瀾。
貴州一樹的PTO以大中連鎖為加盟對象,長沙的特格爾以中小連鎖為主,廣州思明藥業的金百合部落則以單體藥店的加盟為主,這些聯盟顯著的共同點是產品統一貼牌生產。
業內認為連鎖加盟店的運營,因之加盟的不同而有異。連鎖加盟統一的是服務品牌,但加盟店有真假加盟一說。所謂的真加盟主要指物流配送及人員管理體系也統一,假加盟僅是對外統一品牌,內部運營是獨立的,各做各的,管理很松散。因此,產品是否需要統一貼牌生產就是根本差異點。時下的各種聯盟也可以說是虛擬的加盟連鎖,比加盟連鎖的緊密度甚至會更高一些。
各種聯盟表面上模式各異,但實際上異曲同工,都是以高毛利為噱頭,而高毛利的實現以獨家為前提,因為獨家才能壟斷,壟斷才能產生高毛利。可是,持續的高毛利并能真正落袋為安,是各種聯盟能否長期發展的關鍵,在不少中小連鎖看來,如果沒有持續的高毛利還不如重新回歸自己找品種的老路。因此,各種聯盟團體為了打造持續利潤,在各自的領域全力以赴,各顯神通。
持續利潤定前途
持續利潤決定了聯盟的組織形態是松散的還是緊密的,同時決定了藥店聯盟的發展前景。發展到一個階段時,很多聯盟開始發現,藥店終端或盟友的忠誠度非常欠缺,聯盟的發展也為此進入一個瓶頸,如此一來規模怎樣上去?
藥店聯盟這種業態說得通俗一點就像滾雪球,聯盟發起者需要不停造夢,設計并制造愿景,當雪球越來越大的時候滾起來就有力量,就有向上游廠家要資源的能力,否則肯定走不遠。聯盟造夢的核心就是建立緊密的利益紐帶,聯盟不僅要為會員提供豐厚而持續的利潤,還要為會員創造越來越多的后臺利潤,產品的前臺經營利潤越來越透明的同時也意味著越來越微薄,產品低水平的同質化則導致許多聯盟曇花一現。
因此,打造后臺利潤就成為了后聯盟時代新的動力。后臺利潤對于中小藥店來說自然是一塊肥肉,目前許多連鎖就是在靠后臺利潤生存,大連鎖可以靠上架費、堆頭費、店慶贊助等活得挺滋潤的,而中小連鎖并沒有機會染指這一塊資源,后臺利潤可望而不可及。目前,某些聯盟已經在考慮二次分配,即指聯盟發起人組建實體的聯盟股份公司,將產品品牌搖身一變為服務品牌,將虛擬的加盟連鎖做實。可以預見,將產品品牌、服務品牌通過資本運作整合資源后,一些聯盟有可能打造出新型的連鎖航空母艦,聯盟的模式也將不停地變。
結束語:市場的發展潛力依然很大,偌大的中國醫藥市場永遠不缺金子,缺的只是挖金子的方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