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殘缺 藥妝市場的軟肋
來源:
曉其
2008-07-03 14:36
調查顯示,國內藥妝市場目前正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紡錘型結構:一頭是生產企業眾多,產品非常豐富;另一頭是消費群體不斷擴大,市場需求日益旺盛;但處于中間位置、起著聯結上下游紐帶作用的流通環節卻相對薄弱。業內人士認為,制約國內藥妝市場發展的軟肋主要在流通環節,兩頭大中間小的紡錘型市場結構是藥妝行業尋求突破時的最大瓶頸。
目前,國內藥妝市場大有洋產品與本土產品分庭抗禮之勢。理膚泉、薇姿、雅漾等國際知名藥妝品牌以及資生堂、嘉娜寶、高絲等東洋產品系列,以昂貴的銷售價格、豐富的營銷經驗、雄厚的資金實力、扎實的品牌背景,雄居國內一、二線城市的高端市場,雖然銷量占比較少,但銷售額卻遙遙領先于本土品牌。本土品牌產品大都主打中藥概念,生產廠家以化妝品企業為主體。近年來,也有不少知名藥企頻頻涉足。如早在2001年,中藥老字號北京同仁堂便成立了同仁本草亞洲護膚中心,推出了排毒、祛痘、美白等“同仁本草”系列藥妝品;此后,廣州敬修堂藥業投入巨資進行藥妝的GMP認證及設備改造,推出了涵蓋面膜、霜膏、精油、藥包等70多個化妝品種類;前不久,有報道稱云南白藥公司與日本私營企業Maleave 合作,用較低成本購買了Maleave 兩個品牌系列,擬通過對這些產品的配方、特性、生產工藝進行研究,為進軍藥妝市場作好前期準備,其最近收購的金殿制藥,將被改建為日化生產車間。
與龐大的生產陣容和動輒以“系列”計的產品陣容比,藥妝市場上的流通型企業可謂鳳毛麟角。除了幾家大型的化妝品生產企業擁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外,其他大部分企業的藥妝產品都只能依靠藥品或其他日化產品的渠道進入流通領域,專業化的藥妝批發商幾乎沒有。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上游有產品,下游有需求,但如果沒有合適的流通企業來作銜接,那么這個產業的發展就有了瓶頸,產業鏈的殘缺勢必制約市場空間的拓展。這大概也是國內藥妝市場一直不溫不火、即使有知名藥企介入但也未見代表性品牌問世的主要原因之一。
筆者認為,藥妝產業鏈上的這一軟肋值得業界關注。事實上,產業鏈的完善也是價值鏈的一次再分配。因此,誰先介入這一產業的薄弱環節,只要經營得好,不僅對整個產業的發展功莫大焉,而且也必然有不菲的利潤回報。日前,39健康網化妝品頻道推出了國內第一個藥妝聯盟,其目的大概就是想在藥妝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而在此前,索芙特董事長梁國堅在中國-東盟中小企業投資發展論壇上也透露,他們將通過證券市場融資、自籌資金等方式,籌資16億元建設中國-東盟藥妝交易市場及3300家藥妝連鎖超市(計劃在國內開辦2300家,其余1000家擬分布于東盟十國)。盡管上述兩家企業的設想尚處于規劃籌備階段,卻亦說明了業界已開始關注藥妝市場的流通環節,為有志于藥妝產業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