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藥 “買”“用”分離存隱患
來源:
張鐵鷹
2008-07-11 14:27
但與到實體藥店購藥相比,網上購藥目前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購藥人與用藥人的分離:網上購藥者可能只買不用。一般情況下,是青年人通過網上進行購藥,將購回的藥品送給老年人服用。比如,兒女通過網上給父母購藥。
我們知道,老年人是用藥的主要群體,資料顯示,老年人藥品的消耗量是青壯年人的3~5.5倍。而我國現有的2億多網民中,青年人占絕大多數。北京金象大藥房的統計發現,網上藥店的用戶主要集中在18~35周歲這一年齡段。這一群體具有“極頻繁的上網經歷”,其購買欲望易受“更優惠”的價格因素刺激,而“更便捷”的送貨上門方式更是滿足了他們足不出戶的購藥需求。
這種買、用分離情況,由于多發生于家庭內部,互相間的親情信任使得藥品使用者對購回的藥品質量不加懷疑,常常放心使用。如果購藥人缺乏必要的藥品知識,或者對購買假藥缺少必要的防范意識,則很可能會購回假劣藥品。現在,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藥店很多,其中有相當部分并未經過批準,其所售藥品質量不可靠。而北京金象大藥房的調查又顯示,有67%的網上購藥消費者不懂得如何區別非處方藥和處方藥。
例如,某老人患有“老慢支”,曾多方求醫,但效果不佳。一日,其子在某網站看到一則廣告,稱其研制的國家級新藥“協和咳喘膠囊”可以“徹底根治呼吸頑疾”,并承諾“7~10天即有明顯療效,無效退款”,其當即花1360元,從該網站郵購了兩個療程的藥品,送給父親使用。起初,老人服用后感覺效果不錯,氣喘明顯好轉,但連續服用一段時間后,便開始頭暈,渾身無力,老人懷疑藥品質量存在問題。其子遂到藥監部門咨詢,藥監人員發現,該藥品外包裝上雖注有“100%純天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生產批號”、“國藥準字”及“協和咳喘膠囊”等字樣,但膠囊內的顆粒大小懸殊,非常不均勻,有明顯的化學藥品碎片。經檢驗,該藥系添加了激素、精神藥品等成分的假藥,患者長期服用極易導致乏力、胃潰瘍等嚴重不良反應。
網上購藥買、用分離的情況提醒人們,在選擇網絡購藥方式時更須謹慎。首先要驗證網站的合法性,看其網站首頁的顯著位置上有沒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核發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如果沒有,請勿交易;其次,要理智對待藥品廣告,不僅自己不受藥品廣告的左右,還要說服用藥的老年人,“不看廣告看療效”,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不盲目服藥;再次,不在網上購買處方藥。網上銷售的假藥,多非常用藥,而為“特效藥”,這些藥通過正規途徑購買,如果沒有處方,一般是買不到的。消費者通過網上購藥時,最好只購買安全性較高、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質量穩定的非處方藥,而不購買處方藥。
此外,為保證消費者的用藥安全,建議合法的網上藥店開展更多的用藥安全宣傳,一方面可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另一方面也可提高網上藥店的知名度,一舉兩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