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何以丟掉領跑衫
在中國家電連鎖業,有一個類似阿喀琉斯的“英雄神話”,高擎規模化發展、資本化運作的并購大旗,近幾年斥資百億連下永樂、大中等一干區域家電連鎖,連戰連捷、所向披靡,號稱已經形成了多品牌的“近壟斷”格局。這就是始終號稱位列家電連鎖第一的國美電器。
不過,在剛剛公布的2008年度一季度報表中,國美電器實現營收121.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20.7%;,而一直被國美稱已“邊緣化”的對手——蘇寧電器的一季度報表卻顯示實現營收126.3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1.95%,從而在營收規模和增長速度兩個指標上全面超越國美,顛覆了家電連鎖行業的排位。
細讀季報,我們不難發現國美的“阿喀琉斯之踵”。
國美之霸氣,“規模最大”乃其第一競爭利器,因為規模優勢,黃光裕才有了“要打到蘇寧合并為止”的底氣。
其實,一直關注國美蘇寧發展的業內人士對此次蘇寧營收超越國美并不會感到太意外,早在國美永樂合并的2006年,國美電器實現營業收入247.29億元,稅前利潤10.68億元,而蘇寧電器實現營業收入249.27億元,稅前利潤11.22億元。由此,蘇寧電器趕超國美電器成為國內銷售規模最大的上市家電連鎖企業。
當時,國美對外解釋的理由為“尚未計入并購永樂后的銷售額和利潤”。換言之,如果不并購永樂,國美在2007年度伊始就已經失去了家電連鎖第一的寶座。而此次季報發布數據再次不敵蘇寧,國美總裁陳曉對外的理由是“尚未計入大中的銷售數據……”
不過,頻繁的并購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消化不良”。并購伊始,永樂中高層和店長大規模離職就成為了媒體報道的焦點。
據國美年報顯示,僅2007年凈關閉門店數量就達到43家,其中國美21家、永樂22家,由此可見,合并初期業界質疑的門店重合帶來的整合壓力全面凸顯,并購諸多后遺癥開始顯現。而與此同時,蘇寧電器在原先永樂的大本營上海,取得了全國最快速的增長,目前僅3C+旗艦店數量就達到了10家,銷售總額和盈利能力甚至已經超過了蘇寧的大本營南京。
并購永樂之后,國美并購戰車不斷啟動,大中、黑天鵝、北人、蜂星等一干區域家電連鎖又悉數落于國美囊中,而最近國美又假手龍脊島拍下了三聯的控股權,風光無限。不過,依靠自營開店的蘇寧亦步亦趨,并未如想象中那樣被拋開“安全”的距離。
根據蘇寧和國美一季報顯示,蘇寧門店數量662家,平均單店產出為1909萬元;國美上市公司這塊門店數量多于蘇寧84家,為746家,但總營收低于蘇寧,平均單店產出為1632萬元,比蘇寧低近20%。
另外, 2007年國美單店增長0.76%,而蘇寧增長16.5%;國美2007年坪效為1.72萬元,蘇寧為1.9萬元,國美占據了數量優勢,卻輸了份額和內在競爭力。
眾所周知,計算連鎖企業經營質量的核心指標就是單店產出或坪效產出。國美在這一指標上明顯落后,高度重復的并購店面彼此競爭,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勢必影響國美的盈利能力。
可見,在號稱渠道為王的家電連鎖業,規模并不天然地對應著效益,效率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國美還需要內外兼修,練好內功,從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過渡,才能重新贏得市場的主動權,奪回領跑衫。
(文/清川,財經觀察員,曾在多家連鎖企業從事管理工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