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之家濟南反封殺事件的警示
7月31日,北京家居行業巨子居然之家總裁汪林朋飛抵濟南,向眾多媒體表示公開向當地家居巨頭銀座家居的“封殺”行為宣戰:“我們已經忍無可忍了,我們不得不以惡制惡,以"反封殺"應對"封殺"。”
2007年的大連其實也已經上演過同樣的一慕:月星家居進駐大連的時候,大連的幸福家居等幾個當地的家居賣場同時對月星家居進行封殺,不光是對時場品牌的封殺,而且在日常的促銷與推廣活動中對月星進么輪番的車輪戰。
這已經不僅僅是家具銷售企業的營銷戰術層面的問題。
家具行業的初級重復投入與競爭最先從廠家開始,接著是蔓延到家具的經銷商,如今則是家具賣場在搖旗納喊地進行大規模的重演。
就象中國的股市與部份經濟泡沫一樣,家具行業如今也正在進行著一場這樣的魔鬼游戲;部份人踩著泡沫滿載而歸,部份人踩著泡沫傾家蕩產,部份人踩著泡沫守望天日。
中國經濟環境的成功往往是會被套上花環進行夸大的。
前幾年家具的廠家在進行著這一輪重復的競爭時,起家早的有點理念的廠家到國外展會去抄設計,有點規模或是小規模但有點理念的廠家在國內抄襲前一類廠家,做得有點規模或不安分的經銷商抄著前面兩類進行定做。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怕被抄但大家都樂此不疲,本人就親眼看到一個做五金的大廠家一邊罵著別人抄襲的可惡一邊跑到順德各家具商場尋找目標作品。當然在此我并不是刻意要揭露什么,而是想要反問:從源頭開始,我們家具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倒底該如何培養出來并堅持下去。
家具經銷商的重復競爭是什么呢?去年以前業內人士并不難看到,只要是做了一些品牌代理掙了錢的經銷商就開始租樓或買房撐起自已的賣場;一家接著一家,就象遼寧鞍山或浙江寧海(寧波下面的一個具城)這樣的地方市場賣場都不下5、6家。這倒底是家具行業的市場潛力大還是大家競爭得暈了頭。
現在這一輪游戲輪到紅星、月星、居然這樣的大塊頭賣場。其實這輪游戲并不好玩:不用認真觀察,這些家具賣場的品牌規劃、產品線規劃、商圈規劃、市場運作規劃幾乎驚人的相似。這說明什么,說明大家都相信自已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比別人-全球品牌網-強。所以出現濟南的封殺事件并不奇怪,作為居然之家的企業決策人難道還用現在才對著媒體忍無可忍嗎?不禁讓我們懷疑這些大塊頭家具企業的戰略遠見能力與執行思路。
在這一輪游戲中,先是一些當地具有深厚背景的大塊頭(象一些房產企業等)介入家居賣場對原先的小家具賣場進行屠殺,接著下來是另一個同類背景的大塊頭介入和原先進入的賣場進行博殺,后面就是這些在全國進行連鎖的賣場氣勢洶洶地介入大家進行著更為熱鬧的火拼。
從表面上看,這些競爭與淘汰賽是一個很正常與普遍的市場現象。
但事實更為嚴重,因為從競爭開始到現在,這些競爭都在同一個規則中徘徊:拼面積、拼裝修硬件、拼搶同一些品牌、拼更大規模的廣告。我們在什么地方看到有一個賣場和宜家打得不可開交呢?又在哪一個地方看到一個賣場和美克美家打得不分勝負呢?即使有都沒有這么明顯與直接。
這說明是宜家不好斗嗎?不是的,因為兩者根本不是在同一條交叉線的方向上。這才是問題的本質根源。
先不說這些連鎖賣場與當地區域賣場有著什么樣的區別,就是紅星、月星、居然三家在一起也就夠大家喝一壺的,讓這三家的企業高層在一起對話,有誰能說出這三家企業在戰略定位、產品布局、發展模式上倒底有什么不同。幾乎清一色一樣的產品、一樣的品牌、一樣的宣傳、一樣的招商模式、一樣的消費人群;不斗得辛苦才怪。
中國企業(特別是民企)的一個通病:做成功了一個地方就不想為什么會成功就開始內心燥動起來,接著開始擴張,擴張成了一次上了量的規模(注意是量的規模)就開始要負起行業與民族的使命了,運用起了現學現用的資本、人力、模式的運作,到最后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誰都不會明白什么才他真正無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這個競爭力倒底是用什么差異化的模式打造的。
如果這些賣場能從定位開始就在目標消費群定位、產品線定位、品牌規劃、市場定位這些基本的營銷要素上下功夫進行真正差異化的運營而不僅僅是營銷,那么這些相互競爭就不會這么低級與粗俗;反之,在未來不斷理性的家具市場中,這些賣場會越走越辛苦,這可不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而是大家費力大家愁。
在此,本人并無意指責這些企業,更多的是希望家具行業能夠更良性與理性地發展從而成為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產業。
(作者:翁長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