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店長批評下屬警惕“超限效應”
來源:
葉西
2008-08-25 16:22
柏思齊在門店的“嚴肅”是出了名的。作為店長,他為藥店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促使員工的服從意識空前提高。可是,最近柏思齊發現,店員對他的“嚴格要求”微辭頗多。諸多管理關系中尤為突出的,就是批評的效果越來越糟糕了。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柏思齊對那些違反藥店規定的員工,總是毫不留情地進行批評。比如有一次,一位女店員在銷售處方藥時未按照藥店規定的“雙人復核制度”復核,就將藥品銷售給了顧客,顧客回家后才發現產品的生產者不是自己指名想要的生產廠家,于是找藥店進行了調換,并向柏思齊投訴了那名女店員。柏思齊按照藥店規定,對該店員進行了罰款200 元的處罰。
事情本該到此結束。但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柏思齊常常把這件事掛在嘴邊,督促員工在銷售處方藥時一定要“引以為戒”,甚至三番五次在會議上將這個案例搬出來教育大家,并直接說出了女店員的名字。面對店長喋喋不休的“揭疤行為”,女店員敢怒而不敢言,最終遞上“一紙休書”辭去了工作。柏思齊這才意識到是自己的批評過了火。
超限批評易引發逆反心理
教育下屬、批評下屬,本是店長管理工作中常常要面對的問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受批評的時候,但并不是所有的過錯都可以通過批評來解決,或者說都需要通過批評來指出。有的人有了過錯能夠自省并且立即改正,有的人的過錯只是偶然之間的失誤而不會有重復性,有的人的過錯是因為第三方的影響,當然有的人確實是工作態度問題,也不排除有的人有時會別有用心……面對這形形色色的過錯,對于店長來說,批評下屬就絕不是一件可以隨心所欲的事情,如果想怎么吆喝就怎么吆喝、想怎么批評就怎么批評,反映的就是一個管理水平問題。案例中,柏思齊的批評總是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給女店員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傷害,這才導致了女店員的離開。其根本原因在于店長沒有掌握好批評的“度”,出現了“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因而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了。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拿走了2 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對方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管理界稱之為“超限效應”。
在藥店管理中,“超限效應”常常出現于批評教育中。一個店員犯了錯誤,不管大小,都被店長“死死抓住”,并在一切可能的環境中進行重復批評,比如例會的時候、談話的時候。盡管時間和事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店長對此卻表現出了“超強”的記憶力,津津樂道,喋喋不休。殊不知,這種接二連三地重復對一件事進行同樣的批評,會使員工從最初的內心愧疚變成不耐煩,進而產生逆反心理——“為什么對我的過失總是耿耿于懷?”本來他(她)也許已經做好了改正的準備,但在店長無休止批評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這會給藥店管理帶來更大的不穩定因素。
批評下屬注意三大原則
批評絕對是一門學問。善意的批評能夠讓人如沐春風,虛心接受,并很快改正;而不合適的批評方式卻讓人心存不平,難以接受。店長在批評店員的過程中,應選擇適合的批評方式,以求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原則一: 批評之后要鼓勵
俗話說:“打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盡管這個“巴掌”不能隨便打,但為了今后管理工作的開展,既然打了,給與不給“甜棗”的效果肯定會不同。有關調查顯示,在被領導批評之后,75%以上的員工會產生自卑心理;其中又有20%左右的員工會因為自卑心理而影響工作質量。相反,如果批評者能夠在批評之后對員工進行一些心理安慰或鼓勵,產生自卑心理的員工人數將下降至10%以下,且被批評者中90%以上的員工能夠有所改進。由此可見,在對下屬的錯誤進行批評之后,適當地給予鼓勵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簡單一句“你的總體表現還是不錯的!”、“我想你會做得更好”等等,都會被受批評者喜聞樂見,給店長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原則二: 不要捕風捉影去批評
人們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是有的店長在批評員工的時候,并不是因為見到了員工的某種不當言行,而是因為聽到了其他渠道的反饋信息而進行了批評。在這一點上,筆者曾有切身的經歷:一次,有位顧客怒氣沖沖地沖進筆者的辦公室,說對A 店員的服務非常不滿。事后筆者將A店員叫了進來,不容分說給了一頓鋪天蓋地的批評。等批評完了,A店員才委屈地申辯:“對不起,店長。我今天和B員工戴錯工牌了!”原來顧客是看工牌投訴的,不問青紅皂白的批評,使這位店員“代人受過”,非但沒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而且還無形中傷害了對方。這種“捕風捉影”式的批評,必須杜絕。
原則三: 學會運用幽默式批評
一次,許廣平請魯迅先生給其論文《羅素的話》寫評語。先生閱后,寫下了這樣幾句話:“擬給90分,其中給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幾句議論2分),其余的85分都給羅素。”這顯然是批評許廣平的論文抄錄羅素的話太多而很少有自己的見解。許廣平欣然接受了先生這一中肯而詼諧的批評,不僅馬上悟出自己文章的癥結所在,而且對先生更加敬重。含蓄而幽默的批評,會讓受批評者更愿意接受,這比那些生硬而直接的批評要有效果得多。一般情況下,對于員工那些并非原則性的失誤,店長大可不必發現之后就進行歇斯底里的批評,好像不這樣就不足以維護管理權威一樣。其實,“響鼓何須重錘擂”?店長如果選用幽默輕松的方式輕輕敲打,大部分員工便能領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