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引進服務能否謀求自救
不過,便利店引進服務就能謀求自救么?記者通過對業內人士采訪后,得出了不同的答案。
自救的理由:便利服務 賺足人氣
“多元化的服務能夠讓消費者感覺到便利店更便利,在聚集人氣的同時,也拉動了店里其他商品的銷售。”東莞星翰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星軻表示,“我們的店里和拉卡啦合作,能夠幫助消費者繳信用卡的還款,我們還做郵政、訂票等方面的業務,甚至還有幫別人做縫補這樣的工作。總之,能想到的服務我們都會盡力去做,最大限度地服務顧客。”
河北國大商業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樹中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便利店就是以滿足顧客便利性需求為主,及時性、方便性、應急性為主的,所以引入服務顯得更為重要。”
據了解,國大35624便利店對消費者需求滿足還包括訂奶、訂水、訂報、代交話費水電費、保險費等。而且,該企業還做到了買東西送貨上門,其便利程度可見一斑。
來自業界的消息顯示,快遞、銀行正與便利店結盟,將多元化的服務整合進店。便利店紛紛以此增加客流,從而提高銷售業績。
自殺的理由:政策限制 成本高企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引入服務越多越好。“服務項目的增加可能會使你的銷售額增加,但是利潤不一定增加。”北京港佳好鄰居便利店副總經理何虓告訴記者,“比如,你代收費和繳費,銀行返的費率在千分之零點幾,那么你增設的服務可能還不夠開人工操作的費用。”
“最重要的是服務還會受到政府的限制。”何虓向記者傾訴,“北京這個市場你會發現做起來困難比較大,比如一些便利店代理做郵政,在奧運期間,很多人希望8月8號的戳寄出去,這時你的店有可能就不準你賣,即使你與郵局有協議也不行,這就造成了消費者的不便。再比如我們裝統一的交通銀行收銀系統,但是政府突然說要裝一個農業銀行的,我不可能因為你一家把整個系統都改了,而就是前幾天發生的事。所以,如果引入服務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否則不但沒有出效果,自己還得為額外的負擔埋單。”
據了解,郵政、票務等壟斷行業,目前很難將服務權限授權給商業企業。如果要整合這些服務項目,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更多的支持,才能使“服務社會化”。某便利店企業的經理告訴記者:“便利店引入餐飲,即使是半成品的加工,比如給食品加熱,其難度也是相當大。在北京有規定,海淀區做半成品加工必須有30平米的加工廳,而在東城有10平米就夠了。每個區都不一樣,而且必須有衛生許可證,要按照餐飲標準。仔細想,只是一種加熱食品,卻要走這么復雜的程序,將給企業帶來多大的成本啊!”
(中國商貿)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