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入主三聯商社動機成謎
“股王”曲折路
炒股炒成股東,但是國美告訴你,拍賣可以拍成股王。經過競拍,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國美堅定不移地成了三聯商社的大股東,過程盡管反反復復,但并沒有改變志在必得的決心。國美分兩大步直接登上了三聯商社大股東寶座。
今年2月14日,國美參與了競拍三聯商社首批因債務糾紛走上拍賣臺的2700萬股權,經過與三聯商社原大股東三聯集團一番廝殺,最終國美以19.90元/股獲得了三聯商社10.67%股權。原第一大股東三聯集團淪為第二大股東。
也許是第一大股東位置不保,此后不久,三聯集團又將手中剩余的占總股本9.02%的三聯商社2276萬股股權再次拍賣。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現在看來是老謀深算的國美選擇了靜觀其變,沒有參與競爭,三次拍賣三次流拍,雖然其間三聯集團分別以每股14.80元、14.90元舉牌,但均因無法支付款項而選擇了放棄。直到7月29日,國美的第三方公司——北京戰圣投資有限公司,才以每股5.94元的價格成交價,將三聯商社2276.5602萬股限售流通股收入囊中。
“只是為了降低股價,因為流拍一次拍賣底價就要下降一次。國美也許已經斷定三聯集團會哄抬價格。”一人士認為個中緣由并不難猜測。
“不是一家人,但他們是一致行動人。”讓出了大股東頭把交椅、失去了控股權,目前仍然留守的三聯商社董事會多少顯得有些尷尬和無奈。三聯商社董事會辦公室一人士稱,北京戰圣投資和國美是一致行動人,一旦完成過戶,國美就是三聯商社的實際控制人。
而目前可以確認的消息是,北京戰圣投資已經繳納拍賣款項。三聯商社股權之爭也就此告一段落。
“殼資源”的代價
實際上,不論怎么精打細算,國美未必做了一筆劃算的買賣。
首先,從取得三聯商社股王代價看,在第一次國美拍下三聯商社2700萬股的價格是每股19.90元,比當時的股票市值高出了105.6%,比目前股票市值每股高出近12元,就此一項,國美的賬面損失已經超過3億元。第二次的成交價格5.94元,看似低于目前每股市值,但兩次平攤下來,國美以總金額6.723億元獲得了三聯商社4976.56萬股份,每股價格約13元,盡管有所拉低,但仍然高于目前每股7.50元的價格,賬面損失仍然在2億元左右。
更為重要的是,受累于大盤因素及投資者對三聯商社失去信心,三聯商社的股價繼續下滑可能性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8月27日,三聯商社公布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銷售收入8.20億元,同比下降0.27%,虧損4689.53萬元。而去年同期還只虧損187.33萬元。報告指出,原材料大幅上漲導致商品供應價格上漲,而市場零售價格無變化,影響了銷售收入和毛利收入,其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5.47%下降到3.79%。
據了解,從2007年起,三聯商社開始虧損,去年,三聯商社虧損565.54萬元,凈利潤同比減少了444.94%。今年一季度,三聯商社虧損額達2159.59萬元。
那么,是三聯商社遍布山東以及全國的銷售網絡吸引了國美嗎?
既往信息顯示,三聯商社在全國有200多家門店,但三聯商社董事辦人士稱,在所有門店中,進入上市公司合并報表的只有16家,“目前正常經營的只有8、9家”,其他的都是三聯商社集團的。
“資產肯定不值這個價。”東方證券商貿流通業研究員郭洋表示。
也許,殼資源是否價值6.7億余元,只有國美才知道。
國美舉動讓人疑惑
那么,國美為何要堅定不移將頗受爭議的三聯商社收歸旗下呢?
“銷售網絡和回歸A股借殼。”中信建投證券商貿業分析師陳樂華分析了兩種可能性,一方面,估計國美垂涎三聯商社在山東的銷售網絡,雖然物流在三聯商社集團不歸屬上市公司,但三聯商社銷售網絡在山東來說還是最大的,國美可以考慮其在山東的戰略布局。另一方面,國美則是希望借殼重組,讓三聯商社做其回歸A股的殼資源。對國美來說,也許取得山東市場和上市公司的殼資源比經營業績更為重要。
但是,疑惑的是,此前,國美方面也曾直指三聯商社重組有三大硬傷,首先,三聯商社現只有9家直營門店,其中4家是租賃三聯集團物業,還有4家今年6月底停業,而上市公司僅擁有連鎖賣場品牌的使用權,并且并非獨家使用。其次,采購、配售、信息平臺、售后服務等核心資產均沒有注入到上市公司三聯商社中,仍為三聯集團控制。此外,山東三聯集團借殼后,存在利用上市公司違規擔保等問題。
與此同時,三聯商社董事辦表示,今年2月28日,國美曾在深交所發布公告稱,一年內不對三聯商社進行重組。
“資產負債高,公司目前沒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唯一看點就是資產注入,否則就無投資價值。”陳樂華表示。
三聯商社和國美的紛爭,受傷的當然是投資者,從國美2月底現身到目前,三聯商社股價已從17.98元下探至昨日的7.50元,讓投資者損失慘重。
(金融投資報 記者 孫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