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藥店暢想曲
來源:
張莉
2008-09-04 11:24
在英國倫敦的這些交通樞紐,人們都可以看到Boots醫藥連鎖的門店。Boots每一個門店的商品安排如同在市區一樣:藥品只占20%左右的比例,其他為生活用品和食品、飲料、化妝品等占據。
英國的便利店不如中國的普及,因此藥店的便利商品比例相當高,而且提供三明治、漢堡等當天有效的速食品,相當暢銷。記者到英國考察期間在Boots一家分店觀察了10分鐘,一個100平米左右的門店,人流量大約在30多人,其中20多人購買非藥品或者OTC,而近10人需要排隊購買處方藥,并且很耐心地等待藥劑師配藥。可以說與英國患者相比,中國的患者在藥店買藥所耗費的時間,不論是步行到藥店的時間還是等待配藥的時間都是很少的。當然,這與英國“醫藥分開”的體系有一定關系。
在交通樞紐的Boots則更針對旅人的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產品。倫敦希思羅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記者一出關就看到了Boots的一家門店:在門口放置旅行套用裝——護照套、眼罩、靠枕、旅行箱小鎖等。一進門,國際知名香水占據了最顯眼的位置,因為這些香水既可以是顧客帶給家人的禮物,也可以給商務客人提供方便的選擇。在化妝品方面,店里也用旅行小套裝取代了大瓶裝的同品牌產品。食品方面除了適合旅人的小零食等,Boots將機場的各類員工比如保安、地勤、的士司機等作為重要目標客戶群,提供一月內購買5頓餐,將免費獲得第6頓來贏得穩定的客源。同樣地,記者在倫敦城內的多個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也看到了Boots的身影,同樣人流如梭。
那么在中國呢?記者見到上海的交通樞紐站點安置了一些自動售藥機,但是鮮有人購買。另外在一個機場候機廳內看到一個人工藥柜,工作人員和隔壁柜臺的書柜員工在聊天,同樣鮮有人問津,這里主要售賣感冒藥、暈車藥和消化類用藥。“機場希望能夠配這個功能,有藥賣,但是我們掙不到錢,老板打算到了月底就撤柜。”這里的工作人員無奈地告訴記者。
這兩種模式和之前藥店只賣藥可謂同出一轍,不生病的人不進門。交通樞紐區的患病人群可謂比社區還少,又沒有處方藥提供,要是配備藥師以提供處方藥,更是蝕本生意。事實上,藥店進入這些交通樞紐必然以“賣藥”為敲門磚,同時輔以銷售其他產品來實現盈利。
目前,國內機場的零售終端發展有三個方向:第一是國際高檔大品牌,針對高消費和商務人群;第二是針對普通消費者旅行需要提供的餐飲和閱讀產品;第三是以當地特產為主的小商店。以這三個方向來組合藥店的品類其實并不難:第一,高檔的藥品尤其是中藥材品牌,主要可以銷售給海外游客;第二,配備一些常規基本藥物;第三,當地特產的藥材、藥品和保健品,比如河南的六味地黃丸,東北的中藥材,浙江的珍珠粉,上海的膏方,青海的蟲草,云南的螺旋藻等;第四,國內機場商品價格之高是出了名的,如果進駐藥店能像英國的Boots那樣提供快餐等價廉物美的快銷品,前景無疑很誘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