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T,身份太多了會找不到北
轉眼到了2005年,某天ITAT的銷售員給我發了份傳真,說是開始收購賣場由原來單純的品牌交易商轉為產業供應鏈的創造與操作者。當時,根據本人對這家企業的了解情況只知道他們并未在品牌交易這個市場中獲得幾分利益,因為雖然手中掌握大量的品牌資源,但那些簡稱之為商標的LOGO并沒對廣大的服裝經營者所接受,即不是真正的國際品牌也不是具有操作能力的實體,“假洋鬼子”的身份是洗不了白的。
又是3年過去了,現在再來看看ITAT,曾幾何時因為其“創新”的模式在中國服裝業內成為了一個新的標準!通過所謂整合上下游供應與賣場資源,將中國現有的中小型經營者集合起來,形成集群效應。“供應商+ITAT+商業地產商”就是ITAT引以為傲的“鐵三角”模式。具體而言,即為ITAT進駐商場,并不像傳統租賃一樣預付租金,而是將銷售額與商場分成。同時,ITAT實行零貨款戰略,并不先付貨款,而同樣是將銷售額與供應商分成。供應商、ITAT、商場的三方分成比例約為60:35:15。如此看來,ITAT的身份可否分為如下幾種呢?
品牌資源持有商
在所經營賣場中大部分的品牌為ITAT所持有,品牌的經營者和所有人均為ITAT,供應商只是它的貨品供給者。由此而帶來的結果便是:品牌在經營過程中增長的市場價值為ITAT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
原來ITAT之所以在品牌交易中步履艱難,就是因為只是面對單獨的商標進行交易,而沒任何可供經營的實際資源。如此一來,現有的品牌不僅僅擁有了豐富的貨品供應商,連帶銷售賣場資源、終端管理資源(供應鏈管理系統及店鋪人力資源等)、品牌前期的市場拓展收益等等都由ITAT在一時間建立完畢,此時的品牌交易便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LOGO而已,它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企業所需要的大部分經營實體,成為了一個可供市場消費的產品品牌。因此,這時的交易額度便不是當初的那個“裸體”LOGO可相比較的了。
這也是ITAT在進行市場資本評估中可以無形增加的市場價值,而此部分的價值評定對于某些財務審計的企業而言,則是可大也可小,關鍵看受審企業的“態度”了。
商業賣場管理商
作為承接商業物產的經營者,ITAT也是大多數賣場的經營者與管理者。由它來對品牌的經營資源進行統籌與劃分。當ITAT與商業地產的所有者簽訂租賃合同的那一刻起,這部分的市場經營價值就已然歸為ITAT了。
而這部分價值對于ITAT有何價值呢?我們知道,現有中國的終端時尚賣場已經成為一種資源而進行開發,獲得的賣場經營資源的同時部分應交租金雖然是企業的負債,但隨著地產的增值也可以視為經營賣場的增值,而那部分租金卻是固定的,如果經由自己將賣場轉讓也可以獲得資金收益(例如所謂的“頂店費”)。這種商業賣場的開發是需要利用消費客流量與交易量來提升價值的,ITAT可以實現。因為在其所經營的大型賣場中的有所謂的眾多“國際品牌”,而名曰“會員打折”店的銷售又使貨品的價格極其低廉,能夠充分在二、三線市場形成一種消費效應,這種消費效應即是:高客流率、產品試選率(購買率先不談)以及在相應的時間段內保持這種態式的繼續。這就造成了商業地產的增值。
資本市場操作商
ITAT在本人看來,其從初始的創建到現在的所作所為其目的就是為了IPO。無論是其前期在本人看到的商業模式解讀文件中,還是現在其市場的經營行為中,這種意向已經變成非常直白。在其獲得的投資中,包括美林(亞太)外還有摩根士丹利旗下的MorganStanleyPrincipalInvestment、藍山中國資本和Citadel投資集團。這些機構累計向ITAT投入1.2億美元巨資。至少在這點上,ITAT已經是個成功者。
雖然有“天使投資”一說,但投資人即不是天使也不是行善者,目的就是獲利。通過被投資企業的商業模式及市場未來預期的盈利預估,在資本上市IPO以實現套現的目的。顯然,ITAT在商業計劃書及現有市場的表現中已經向投資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與方法,同樣,這些投資商也認可這種模式的成功。但同時,投資商也在關注著另一點:即使IPO成功,投資人能夠擁有資本市場所標示的收益,那么接手人是誰呢?沒有接手人,手中所掌握的股份永遠只是一個數字,而且隨著企業的表現這些數字可高可低,擁有人在沒有轉手的情況下只能看著卻無能為力。因此,投資人對于ITAT后續的經營能力與對市場未來預期的收益能力都會要求較高。
從以上的身份來看,ITAT的目標即簡單也很直接,它的行為即是根據商業目標一步步去實現的,也是為了企業為獲得最大利益而逐步完成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由單獨企業無法決定的因素便成為了ITAT尋求最終目標的“絆腳石”。
第一次:因業務模式表述不清使得聯交所在前期聆訊時暫時停止了ITAT的IPO計劃;
第二次:也就是本次,則是被人一紙匿名信告到香港聯交所,罪名是財務造假。聯交所已經著手對ITAT的財務問題調查。
兩次的IPO擱淺使得投資人對于ITAT的樂觀情緒大大降低,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會計問題已令ITAT的兩家承銷商高盛及美林退出了承銷計劃。這種現象的發生不僅僅是一封匿名信能夠搞定的。對于ITAT而言,過于強調的目的性(上市)已經讓其在市場經營中越走越偏。ITAT目前在全國已有700多家門店,由于選址偏僻及品牌吸引力低,ITAT的坪效遠遠低于一般的商業零售百貨賣場。而在ITAT內部,08年也特別組建了八大區域管理公司,目的就是提升績效。更有媒體報道指,ITAT的高開店率的另一面,是其高關店率。有報告指,2008年預計關店率達到25%左右。這樣的成功即使IPO成功,那么接手人會在哪里呢?
在此之下,ITAT所謂的模式也同時遭受很多業內人士的置疑。ITAT單一依賴合作分成,銷售商品也多為不知名品牌。合作分成模式是靠營運效益維系的,ITAT的合作品牌沒有優勢,直接導致銷售業績不佳,“供應商+ITAT+商業地產商”這三方關系其實非常脆弱,而在核心經營價值領域,即無獨特的產品設計開發能力與產品設計權,也無法使現有的經營賣場提升更多的銷售業績、維持穩定而長期的客戶購買關系,這種模式與經營自然而然會讓IPO之后的股東的所懼怕。三種身份、三種方向,ITAT的無耐!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