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塔斯曼,還是離開了!
作為書友會的執著推進者,貝塔斯曼可謂是用心良苦和用心頗多。然而,市場不相信眼淚,也沒有所謂的疲勞和苦勞之分,只有成與敗之別。在全球笑傲江湖的巨人,在中國書市一路高歌的今天,卻選擇了潸然離開!
大凡愛看書的人,可能沒有不知道貝塔斯曼。作為中國書友會的執著推進者和第一品牌,貝塔斯曼曾經籠絡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會員卡、印制精美的會員冊、8折甚至更大的折扣、購書小禮品……這些都讓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讀者感到新鮮和驚奇,郵購貝塔斯曼圖書在那時是一種時髦。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既不缺錢也不缺人的巨人,卻在中國這個新興的市場中,丟盔棄甲,不得不選擇了離開。
2008年7月7日起,貝塔斯曼書友會已停止接受新的訂單,網上訂購及目錄訂購也相應停止。12月25日前,書友會會員可以上網或撥打呼叫中心電話查詢賬戶余額。有數據披露,至今貝塔斯曼會員卡上有錢的會員超過50萬人。
對于貝塔斯曼的“敗走”中國。有人說,它是敗于以卓越、當當為首的本土網絡書店;有人說,它是盲目擴張,不堪重負,虧損連連;還有人說,它是戰略調整,并不算敗走。總而言之,貝塔斯曼離開后的圖書市場迷霧重重。
但其實,透過這些表象的背后,個人認為,貝的最大失敗,就是沒有根據中國的市場特點設計并優化屬于自己的商業模式。
貝塔斯曼讓中國人第一次從信箱里找到自己的圖書商品目錄,而隨著商品目錄來的還有針對用戶消費特點的獨特內容。這是在新華書店和“二渠道”之外的另類圖書直銷模式。然后,在有了這一切之后,他們卻并沒有成功。盡管他們曾經距離成功那么接近。
13年的時間里,他們讓中國的讀書人硬生生地記住了貝塔斯曼這個拗口的名字;他們在中國有了150萬的會員,創建了中國最大的圖書俱樂部;他們的年營收達到1.5億元人民幣;他們幾乎把旗下所有業務都見縫插針地搬到了中國。這就是跨國公司最容易犯的錯誤,不分青紅皂白復制過去和國外的成功經驗,包括書友會、目錄直銷、直營書店等。
書友會強制消費者消費、目錄直銷沒有個性化、直營書店沒有特色,貝塔斯曼商業模式的三個支撐點均遭遇消費者詬病,且遭遇對手的攻擊,加上貝塔斯曼十三年的走馬觀花的更換中國區負責人,使得商業模式的堅持和優化成為為斷斷續續的補丁工作,再加上貝塔斯曼并沒有深入理解中國的政策和市場環境的變與不變,以及中國讀書人的消費習性變遷和口味變化,使得貝塔斯曼的中國市場之路變得異常艱難。
所有這些的量變導致了今天貝塔斯曼的離開的巨變,市場就是這樣殘酷無情,市場更不相信眼淚,也沒有所謂的疲勞和苦勞之分,只有成與敗之別。
由于歷史的過錯,貝塔斯曼還是離開了,但也忠誠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它的卷土重來,相信那一天,一定是貝真正融入中國市場的開始的第一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