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巨頭加強滲透 便利店鋪深入社區拓展
近日,在深圳蛇口,紅荔,梅林片區,出現了三家名叫“惠選”社區便利店。其看似普通的亮相背后則有著很大的來頭,這是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在國內試運營的社區便利店。不僅僅是沃爾瑪,家樂福,TESCO,永旺等零售巨頭都已經或準備在中國涉足便利店業態,而全球最大便利店7-11也加快了其開店步伐。
一方面是大型商業整體發展放緩;另一方面則是以便利店為代表的"社區經濟"如火如荼。生存于城市巷口夾縫中的便利店,以其"孝靈,便"等特點被稱為"巷口市潮,而在全球金融海嘯影響下,這種特色也顯示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使得零售巨頭紛紛殺入這種業態。
零售巨頭
爭相"瘦身"開"斜店"
發跡于北美,盛行于日本的便利店似乎要在中國煥發"第二春",關注一下近期的零售新聞,撲面而來的就是各大國際和國內連鎖零售巨頭在"巷口市潮"的"大動作":一向以大型賣場形象示人的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在深圳社區開出了三家小店,預示著其正式進軍中國便利店市場;同樣在形象上"瘦身"的還有家樂福,早在2006年,其立足社區的迪亞天天折扣店就已經登陸中國;去年,世界第三大零售商TESCO的新業態TESCOEXPRESS(樂購快捷店)登陸上海;近日,日本零售巨頭永旺集團宣布,旗下的便利店品牌ministop將于今年夏天在青島開設第一家店,并計劃逐步向整個山東以及更多地區擴展;另一家日本便利店連鎖企業全家(FamilyMart)計劃在今后1年內將其在江蘇,廣東,上海等省市的店鋪規模擴大一倍。
在沃爾瑪,家樂福等轉戰便利店業態的時候,全球最大的便利店7-11也沒閑著,一改其往昔低調穩健的形象,加快開店步伐,在上海新開分店后,還深挖北方市場,潛入天津。據悉,其在廣東的開店速度也將"提速"。
現在僅僅在深圳,已經云集了7-11,百里臣,萬店通,沃爾瑪惠選等多個中外連鎖便利店品牌,連鎖便利店規模達近千家,滲透到全市大街小巷,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區,便利店甚至是一店連一店。便利店這種第四業態的生機由此可見一斑。
"靈活,方便"特色造就強大滲透能力
事實上,本土的社區便利店這一業態已存在10年之久。僅華潤萬家在北京就有30家社區店。只是國內普遍把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下的便利店,3000~4000平方米的綜合超市統一劃為社區便利店。而近幾年便利店的突然火爆在于消費市場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
近幾年,連鎖零售超市這種大規模粗獷式的圈地搶市場,雖然達到了向規模要效益的目的,但畢竟還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便利店的業態特性,決定了其強大的市場生存滲透能力,在大賣嘗大商業中心強大市場輻射能力的盲區,依然能找到"巷口市潮"充分發展的潛力。有專業人士認為,金融危機為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溫床,金融危機形勢下一些大型的投資項目被擱淺,大家普遍認為便利店是一種投資有限,而發展空間無限的投資項目,所以出現了一陣便利店的投資熱潮。
深圳零售商業行業協會會長花濤認為,深圳乃至全國便利店領域存在市場空當是零售巨頭進入的主因。他表示,便利店的特色在于為顧客提供購物的便利和快捷,在城市化進程中,更關注時間成本的都市人成為便利店消費的主要人群。但現在深圳乃至全國的便利店都處于起步階段,遠落后于美國,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事實上,深圳等國內經濟發達的城市已經具有發展便利店的經濟基礎。
社區便利店
能否叫好又叫座?
在消費市場普遍低迷的狀態下,便利店的如火如荼成為一大亮點,但是這第四種業態能否叫好又叫座還有待于市場的檢驗。
事實上,幾年前沃爾瑪就在中國嘗試過鄰里店,家樂福也做過生鮮超市"冠軍超市",但都不算成功。這也能看出在國內大賣場領域高歌猛進的零售巨頭們在社區便利店領域還是嘗過敗仗的。就連連鎖專家7-11也并非一路順暢,6年前,其宣布3年之內要在華北地區完成1000家店的目標,6年后,7-11在北京的店不超過百家,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使其在北京虧損多年。
記者也看到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便利店有80%左右的單店是虧損狀態的。其原因在于企業開店數量不夠,成本偏高等等。花濤表示,雖然目前深圳以及內地的便利店剛剛起步,但與香港相比,內地便利店的鋪租還是較高。此外,價格相對偏高,人力成本,物業成本都比普通的夫妻店高是導致便利店生意不景氣的主要原因。
雖然單店規模小,但便利店仍具有大眾零售業向規模要效益的特色,只有開店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實現總部機能,實現規模效益,而這需要考驗企業的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花濤還認為,便利店要做好,還需要在經營模式上有所創新,要不斷學習國外以及香港的便利店經營管理方式。而7-11的成功也依賴于此,其在鮮食,商品及服務上都為顧客帶來了全新的零售體驗特色。而在日本,中國香港的便利店,越來越多的增值服務為便利店帶來的不僅僅是客流更是利潤。
(大公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