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觀察之二:摸著石頭過河
“現在基本上還是保本,盈利不多。”臺州晶格便利店前丁街分店店長說。
“破產的原因很多,一下說不清。”現已破產的凡事通便利店老板黃向仁在電話那頭有些不耐煩地說道。
來自眾多便利店負責人的話語表明:便利店在我市“過得”并不如意。
用一位圈內人的話講:“整個臺州便利店市場盈利模式不明確,受外界環境影響太大。盈利模式太落后,就要被淘汰,太超前,經營成本過高,同樣是虧,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盈利模式不明確
到目前,臺州市有多少家便利店,各便利店老板都回答不出一個明確的數字,連市工商局也沒專門分類登記,但業內保守估計,至少有500家。
這其中,“十足”就占了一百多家,成為臺州便利店市場的老大,此外,“晶格”、“三和”等其它七八個牌子,大都有十來家的規模。
然而,現在臺州的便利店都由本土企業所辦,形式上模仿國際的連鎖模式,但服務的內涵卻沒有學到家。是像小百貨那樣依靠銷售商品來實現初級盈利,還是依靠加盟,做大做強,實現盈利,或是用服務的模式促進商品價值的提升?便利店的盈利模式,一直成為業內探索的話題。
“便利店要做到便利,首先要從商品上滿足顧客的需求,但現在情況下,還沒有哪個便利店有足夠資本,完全做到產品差異化來實現盈利,因此,在人流大的商業路段多開直營店,而在欠發達的地段多開加盟店,往往成為很多便利店老總的盈利思想。”曾經是“凡事通”的一家加盟店老板丁某表示,這種“全而大”的盈利模式,往往是“猴子掰玉米”,掰了這個丟了另一個。
“是經營者不懂得定位嗎?不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便利店老板表示,過于復雜的市場環境,使得很多便利店老板急于求成,哪種方式賺錢快就用哪個模式套,結果往往過于注重模仿別人,而忽視自身發展特點,導致得不償失。
盈利模式的不明確,帶來的是定位的不確定。“現在整個便利店市場是前有狼,后有虎,上面有大超市壓著,下面有幾千家土雜店頂著,便利店就在這個‘夾心層’摸索。”該老板說。
經營成本過高
即使已是臺州便利店市場“老大”的“十足”仍有其苦衷,其中,經營成本太高,已成為其擴張戰略中的最大阻礙。
窺一斑而見全豹。以一家100平方米的“十足”店為例,6名店員和1位店長1個月的工資就要1萬元以上,加上店租、水電、員工保險等零碎加起來,1個月成本差不多要2萬元。而據了解,一家便利店一天營業額能達到3000元就已不錯。
“一些繁華路段才能達到這個收入。”朱勝鵬直言,按商品利潤20%算,3000元的營業額一天就有600元利潤,抵消成本后則所剩無幾,“在臺州,我們除小部分的便利店略有盈余外,大多數處于虧損經營狀態。”
實例再次說明問題。2008年初,“凡事通”以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一口氣在臺州開出5家直營店和2家加盟店。據當時媒體報道,每家店里除有琳瑯滿目的商品外,更有銷售“刮刮樂”即開型福利彩票,提供家庭清潔、搬家搬貨、管道疏通、家電維修等服務,以及鮮花、蛋糕、洗衣、速遞、防盜門安裝等系列便民服務。
然而不到一年時間,“凡事通”就破產倒閉,不少業內人士猜測這是過于激烈的外部競爭所致。但據一位接近“凡事通”老板的人士透露, “凡事通”的倒閉并不在外部的競爭,而恰恰在內部高成本運作下使得資金供應不上。
“一下開出這么多服務項目,但后臺相關的管理人員與設施都不配套,很多項目即使擺在那里不動,每天都要數百元的成本。”該人士透露,最后“凡事通”只有拆東墻補西墻,想把商品收入補上服務項目上的虧損,但猶如飲鴆止渴,最后5家直營店全部關閉,剩余的2家加盟店,又回到了以前“家庭小超市”的形態。
(臺州日報 劉紹翔)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