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需要汽車奢侈品?
今年北京車展,極品豪車依然受人關注。媒體日當天就爆出神秘買家以3800萬元的天價用一個“搶”字買走布加迪威航16.4。事實上,這條消息并沒有掀起波瀾和跟風。翌日,應邀采訪勞斯萊斯中國區總經理鄭津蘭時,我把印有這則報道的報紙遞給她看,鄭總以平和的語調說,這樣的報道每次車展都會有,但現在不太會被炒熱。原因是擁有超豪華車在中國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這也是。豪車雖好看,卻與多數人的生活無關。同樣屬于奢侈品的勞斯萊斯在車展上依然是被圍觀的“明星”,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隔著圍欄)的器物。對于伸長脖子,踮起腳,里三層外三層,近而遠之的鏡頭,一般來說都是看客,媒體和專業人士都不會感興趣。相對于布加迪的千萬級天價,勞斯萊斯的百萬級價格,那是小巫見大巫,剩下的僅是熱鬧兩字。
今年3月,勞斯萊斯新款古思特上市,售價399萬元,還不包括含稅及特別訂制費,雖未在中國上市,但已經有用戶開始訂購,成了今年北京車展的看點。
其實,汽車奢侈品在中國不愁賣。每年以高于市場平均增長的速度在遞增。據寶馬高層披露,中國的勞斯萊斯市場已經超過日本,占全球市場的10%以上。今年一季度中國大陸勞斯萊斯銷售增長超過去年同期的三倍,聲稱所有勞斯萊斯的車型于年中前都已售罄。
“對于這樣的利好情景您怎么看?”對于我的提問,鄭津蘭回答說,這與中國經濟發展有關。自勞斯萊斯進入中國之后,每年的銷量都在遞增。現在勞斯萊斯專賣店由過去的京、滬、穗,擴大到杭州、深圳和成都等經濟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
在我的印象當中,十多年前勞斯萊斯在中國還是英之杰做代理時,被當作神秘的財富貢品,留給人們的想象空間是灰色的。即便是近年來勞斯萊斯的神秘感被打破,竭力還原為物品的消費概念,但它依然是作為汽車中的極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尤其是對于擁有勞斯萊斯的車主們社會上抱有諸多的好奇和打探的心理至今沒有消退。
鄭津蘭介紹說,她接觸的勞斯萊斯的車主們,大多數都是比較低調的優秀人群,他們都是一些商界的高端精英和事業成功人士,有修養和品行,有的還是熱衷于公益事業的慈善家。這與外界的說法和謠傳根本不是一回事。她舉例說,如上海某著名房地產商就是她的客戶,不僅是知名的社會人士,還是出名的慈善家,大家公認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有鑒于這群人不太愿意曝光,外界獲知的信息多數是不經證實的道聽途說,夸張或走樣也就在所難免。
不過,人們對于奢侈品的看法隨著國民購買力的提高,消費能力的增強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高檔豪華車的暢銷事實再也不會引伸到高消費的異端問題,對于奢侈品的消費也不會招來無端的猜疑。前提必須是錢財要來的干凈,消費才能陽光。否則,難免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用《奢侈帶來富足》的作者沃爾岡·拉茨勒的話說,“技術的進步需要奢侈品的生產使之得以實現,奢侈品需要技術的進步使之出類拔萃。”從這個意義上說,奢侈品及其消費對品牌建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歷史證明,奢侈品品牌都會正面地反映一種文化和軟實力。中國汽車要由大變強看來也不能忽視這一點。以往的經驗在提示,像德國大眾、寶馬和福特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在十余年前就涉水并已提供了示范。如果沒有布嘉迪、蘭博堅尼、賓利、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等品牌以壯行色,他們的技術資本何以轉化為文化資本?企業形象又如何豐滿?
(東方早報 顏光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