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賣場超市格局略觀及啟示(上)
五月下旬,受朋友之邀,參加了在武漢的一個公開課培訓,另外乘便花了2-3天時間實地考察了武漢各大賣場超市,其中有群光廣場的群光高端超市、武商量販水果湖店和常青店、中百水果湖菜場和倉儲超市、中百常青路生活劇場、中商八一路店和中南店、北京華聯BHG唐家墩店以及中百倉儲分布在香港路-解放大道-青年路-唐家墩路范圍內的六家標準超市,另外得便分別與中百倉儲總經理程軍先生、中商平價連鎖總經理張萬新先生進行了短暫的交流,算是對武漢的賣場超市商業格局有了一個淺顯的了解,現結合本人近10年時間在零售業的摸爬滾打,以及利用給中國移動各省做咨詢的機會、還有此前的機會一共對全國近20個省市市場的走訪,再加上這三年多來從一個專業的咨詢顧問角度對零售業精細化管理和精確營銷的思考和研究,現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的想法,供零售業的同仁參考。
武漢經濟發展水平
2009年,武漢GDP達到4560億元,超越成都和寧波,排名已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5名,位居廣州、深圳、杭州、青島之后,按照常住人口905萬人計算,武漢的人均GDP已經達到7300美元左右,在這樣一個水平,應該是居民消費水平和層次開始快速升級換代的時期。
商業國企在武漢各顯神通
目前在武漢賣場超市業態的商業企業主要是國有的中百、武商和中商三家,據說中百在武漢的大賣場、便民超市有120-130家,武商量販在武漢的門店數大約在60-70家,而中商平價在武漢的門店數大約在30-40家,不過這個數據并沒有被考證,不知與實際的差距是否遙遠。
武漢的三家商業國企,其競爭的態勢與上海的聯華、華聯、農工商三家之間的競爭頗為相似,彼此之間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只是上海的三家其大賣場、標超、便利店三種業態都很齊整,而且也都成一定的規模,而武漢的三家基本上還是偏重于大賣場,只有中百在標超業態領域比較強勢一些,我們可以在武漢的大街小巷不經意間就看見中百超市的蹤影,這與上海隨處可以聯華、華聯、農工商的標超與便利店的蹤影,還是有一些距離的。上海的大賣場、超市、便利店的競爭已經到了面對面、門挨門的地步了,很多區域標準超市一條街(500米范圍內有三家以上標超)、便利店一條街(200米范圍內有三家以上便利店)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當然這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不過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于提升商家的競爭力還是有相當的促進作用的。
武漢目前的常住人口大約在900萬左右,相當于上海的一半,雖然目前的人均GDP也已經達到了7000美元以上了,不過,根據我的觀察,其消費水準與上海還是有相當差距的,目前它的快速消費品領域的連鎖超市市場競爭程度的發育水平大約與上海在2002年左右時的水平相當,落后上海大約在8年左右的光景。
不過,市場發育的狀態如此,但是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似乎比這個差距要小很多,從中百標超的管理水平、生鮮經營的水平與聯華華聯農工商的經營管理水平的比較,中百生活劇場、武商量販的超級生活館等與聯華生活館的比較,可以看出差距也并不很明顯,而三家大賣場的經營狀態至少從外表來看與上海的內資大賣場的經營管理水平還是比較接近的。
不過在后臺支撐方面,比如通過生鮮配送中心所配送的熟食和盆菜系列,上海的企業還是要豐富許多,此外,在標超的生鮮經營中,上海的標超如華聯、聯華等,其品種數量大約要高出武漢一倍以上,特別是水產系列,武漢的標超是很少見的,而上海的經營面積在800平米以下的標超已經有不少是有水產品類的活魚活蝦牛蛙烏龜及貝殼類水產品出售的。水果的品種數、蔬菜特別是綠葉菜的品種數也會比武漢的同類型門店多出不少。
外資超市在武漢的布局
我簡單地在聯商網上查了一下,截止至2009年底,外資超市在武漢一共有16家,分別是麥德龍2家、大潤發1家、家樂福6家(鐘家村店、光谷店、建設店、洪山廣場店、武勝店、十升店)、卜蜂蓮花3家、沃爾瑪3家、群光廣場店。此外,新一佳有3家、北京華聯有1家。
據業內人士稱,武漢的大賣場有:中百60家、武商30家、中商15家。這樣,結合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武漢,內資企業無論在大賣場還是超市領域都是占據絕對優勢,這一點與上海的市場格局還是有明顯的不同的,在上海,雖然在標準超市和便利店業態,三家國有企業還是占據著絕對的優勢,但是在大賣場業態大約有70%以上的份額已經被外資企業所瓜分了。
武漢商業業態的特點:
大賣場、超市布點密集,購物中心以及便利店在武漢顯得相對稀缺,為何便利店這一業態在武漢沒有發展起來,按理說,武漢的夜生活也是非常豐富的,發展便利店的氣候條件遠比大連、北京等地合適,但是很奇怪,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就是很少有便利店的出現,個人感覺這里面其實蘊藏著商機,盡管目前國內的各大便利公司,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無一日子過得滋潤,與百貨和大賣場業態宛如隔了兩層天,但是便利店是一個未來的事業,它對規模的依賴非常明顯,而且也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可以說,目前7-11在北京和上海兩地所成功探索的店面加廚房的模式已經為中國的便利店行業指明了方向,便利店只要解決了人人每天都發愁的午餐和晚餐問題,那么它的生存和發展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因為這一塊的空間,無論是大賣場還是標超都無法超越它,僅憑這一點,這一業態未來在中國的前途將是無量的,但是如果便利店不能夠實現餐飲業的革命,還只是在小標超的框框內打圈的話,那么它的末日也就即日可待了。
高端超市在武漢比較突出,有群光超市、華聯BHG、中百生活劇場、武商超級生活館、中商優品匯,這么多的品牌同時在一個常住人口不足1000萬的大城市展開,在國內各大城市中還是頗為少見,上海目前也只有久光超市、城市超市、香港百佳超市、聯華生活館、卜蜂蓮花高端超市等幾種,而上海的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都是武漢的2倍多。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武漢的商界還是非常務實,創新意識也是非常強的。
武漢商界的創新:
此次光臨武漢,很榮幸地見到了武漢商界的元老、有著經商世家美稱的中百倉儲總經理程軍先生,同時又見到了武漢商界的少壯派中商平價總經理張萬新先生,從他們各自對自己公司的介紹以及對未來的設想、下一步的計劃中,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思想的脈搏既敏銳又務實沉穩,確實令我敬佩。
中百目前已經在零供關系上大大向前跨出了一步,如何謀求從有效利用自身的資源出發,尋求在與供應商的雙贏合作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回報,實現零售業的可持續發展,看來去年11月程軍總經理在連鎖協會上的發言——不再做食利型企業、不再靠壓榨供應商來謀求發展(去年11月我的一篇博客還專門談及此事,程總對此也是記憶猶新),如今已經切切實實地在落實,而不是在放空炮了。程軍還笑言,中百現在已經真正做到:菜采地頭、果采山頭、魚采船頭、衣鞋采車間里頭,真正實現了從源頭采購,從源頭去梳理優化自己的供應鏈,對于那些還想靠中間代理來獲利的供應商,中百已經開始說NO了。
而中商平價也在開始嘗試通過差異化來謀求生存,比如通過引進目前在武漢市場沒有的完全綠色的西藏食品和富有藏族特色的工藝品來吸引一部分客流,目前他們的優品匯已經積聚了全國各地富有特色的地方商品,嘗試讓武漢的老百姓不用走出武漢就能夠品嘗到全國各地的美味食品,就能夠用到全國各地的特色日用品和手工藝品。
武商量販超級生活館設計之簡約、布局動線之清晰、整個購物環境之雅致,還是令我印象頗為深刻的,他們的進口商品專區、紅酒類專區還是頗受消費者歡迎,光顧的顧客不少,而類似于中國鼎中國館之類的生鮮區域的陳列道具設計既有四角的、也有六角的、八角的,在同中尋求差異,在不同中又尋求一脈相承,確實令我印象深刻。
武漢中百的水果湖菜市場更是讓我大開眼界,這個有兩層樓面的菜場估計在國內也不多見,但是更不多見的是這里的每一個攤位都有一個小故事,到菜市場買菜已經不再是一件頭疼乏味的事情,而是一件令人開心令人放松的事情,這里的各個特色小吃攤蜿蜒地一字排開,上面的招牌也不再是我們在一般菜市場看到的要么臟亂差、要么整齊劃一沒有吸引力,這里的招牌似乎已經象那些從藍螞蟻時代走出的中國人一樣,每一個招牌都在訴說著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既引人注目各具特色,又整潔美觀洋洋灑灑。這里的蔬菜、水果和其它副食品的整潔程度也是我在其它的菜市場罕見的,韭菜可以整理到見不到一根爛葉、拿回去用水一沖就可以下鍋,其它的綠葉菜也是翠綠得讓你感覺就像是一大早剛從地里采摘來的一樣,一個小小的菜場也能夠做到這樣的水準,也足見中百人的用心所在了。
未完,《啟示》部分見后文
(來源:聯商網博客 作者:黃山巖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