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稅費占價格比重達64% 建議免稅
“奶粉進口稅率高達57%!”
眾多代表委員呼吁:稅負過重!生活用品建議免稅
從“饅頭稅”到個稅起征點調高,“減稅”是今年兩會上最熱門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長興集團董事長湯燕雯就在提案中指出,關稅及商品稅的稅率過高和重復征稅的現象,直接導致了國內物價的虛高,必須要減少稅負。“有經濟學家估計,我國一些商品稅費占價格的比重高達64%。不管這個數據是否準確,但高額稅負形成的商品價格虛高是不爭的事實。”
境內外商品價格倒掛
“去美國、歐洲采購化妝品、服裝、奶粉和電子產品;去日本買茅臺,去韓國帶中華。一股出境購物潮正在愈演愈烈,掃貨對象已經從高檔奢侈品發展到日常生活用品。”湯燕雯在提案中描述的現象大家都不陌生。深圳羅湖口岸去年12月份的數據顯示,每個周末出境人數接近40萬,絕大部分是購物大軍,而大家出去采購的產品大多并非國內沒有銷售,甚至很多就是國內生產出口的。“究其原因,就是境內外商品價格嚴重倒掛。例如,500毫升的博士倫隱形眼鏡護理液在深圳是75元,香港是54.5港元,按匯率折算后差價著實不小。再如,美國曼哈頓唐人街的375毫升中國茅臺酒售價80美元,約合人民幣530元,只有國內價格的一半不到。”湯燕雯分析稱,主要是因為我國對一般性日常生活用品收取的進口稅率太高,從計算機、手表到化妝品,許多一般性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征收10%至50%的進口稅。
過高商品稅很不合理
而從國內看,過高的商品稅也進一步推高了商品價格。湯燕雯認為,“我們的商品稅(包括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等)是世界上最高的,加上關稅要占到我國稅收總額的57.4%。所有這些都是從商品或服務的終端價格中抽取的,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湯燕雯認為,最近頗受熱議的“饅頭稅”就詮釋了我國公民稅負過重的尷尬,民眾承擔了稅負,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福利回報。在國外,雖然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增值稅,但稅率都沒有17%那么高。美國除了密歇根州之外,至今沒有采用過增值稅,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不含商品稅。我們的商品稅不僅稅率重,而且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營業稅就有重復征收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前副局長許善達就指出,這是1993年、1994年稅制改革時遺留的比較大的問題。在現行的14個消費稅項目中,一些項目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成為了生活必需品或常用品,但還在收取消費稅。
關稅
所有生活必需品不應設過高關稅
湯燕雯建議,對現行的關稅進行一次全面梳理,較大幅度地降低現有的相關稅率,凡與老百姓有關的所有生活必需品都不應該設置過高關稅。“如化妝品進口除了增值稅和關稅,還要繳納30%的消費稅,累計繳納50%以上的稅,這個30%的消費稅完全應該取消,從而降低化妝品進口稅率。同樣,黃金珠寶首飾的消費稅也應該取消。此外,奶粉進口稅,來自非最惠國如美國的進口稅率高達57%,完全可以降下來。”凡與老百姓有關的所有生活必需品都不應該設置過高關稅。
商品稅
首推增值稅改革 降低企業的負擔
對于國內商品稅的改革,湯燕雯認為,首先是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盡快將目前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降低企業的稅負。與此同時,對中小企業適當降低增值稅稅率,例如從17%降至15%或13%。其次是加快啟動營業稅改革,建議現在目前9個營業稅的稅目中,選擇2-3個稅目,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試點,逐步推開。而作為過渡,可以進一步擴大《營業稅差額征稅管理辦法》的對象,或作出一些有利于價格調整的減免或降低營業稅的臨時性制度安排。”她特別強調,要調整消費稅稅目,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和常用品的項目從稅目中剔除,并可以進一步考慮制訂對最基本生活用品免征商品稅的政策。
個稅
提高個稅起征點 對減負意義不大
“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合理調整稅率結構,切實減輕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提高個稅起征點列入其中,為個稅改革鋪路。雖然關于個稅起征點到底應該調整至多少還未有定論,但不少委員和代表也表示,調整個稅起征點只是個稅改革的一個環節,征收體制改革才是解決個稅問題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明珠,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等都普遍認為,個稅起征點應該調整至4000元至5000元以上。不過,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也表示,單獨提高個稅起征點對減輕百姓負擔意義不大。在當前的以個人為基礎的個稅征收體制下,工薪族成了繳納個稅的主體,未來應以家庭為單位征收,但前提是必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統。
對此意見,全國政協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也表示了贊同。他認為,個稅起征點肯定應該提高,而且要因地制宜,不要全國“一刀切”。除此之外,個稅應該進行全面系統地改革,具體來講可以從三方面做起:第一,把勞動收入和資本分紅、資本升值捆在一起納稅;第二,以家庭為單位,充分考慮家庭的負擔;第三,大幅度降低稅率。因為現在給老百姓提供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社會福利是有限的,高稅率不能“以理服人”。
營業稅
拖累服務業發展 十二五試點改革
雖然大力發展服務業一直是國家的主要政策,但2005年至2010年,服務貿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增長仍逐年降低。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前副局長許善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十一五”規劃中服務業指標未達標的問題,這與營業稅改革不到位密切相關,“十二五”期間,我國必須痛下決心,改革營業稅。
據介紹,1994年的稅制改革中,我國在制造業等領域推行增值稅改革,而在服務領域則全面保留了營業稅制度。17年來,營業稅一直存在重復征稅、出口不退稅、與增值稅重復征收等問題。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營業稅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第一,營業稅重復征稅,每一道環節征的稅,下一環節的稅款還要計入基數,再次征稅;第二,稅負較重;第三,服務業出口不退稅。此外,除了稅負重,營業稅還抑制了服務業的專業分工,比如綜合性的服務企業,包括物流、倉儲等多種業務,按照營業稅的規則,每個環節都要征稅,企業自然不愿意分包出去。
對此,許善達建議,從當前的環境來看,一次性將所有營業稅都改成增值稅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進行試點。營業稅多達11個稅目,先選擇一兩個稅目在相關地區進行試點,但一個“五年計劃”可能完不成營業稅的全部改制。據介紹,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實行增值稅全覆蓋的稅收體制。比如,澳大利亞在2000年開始實行“貨物與勞務稅”,也就是產品和服務同樣收取增值稅,稅改十年來,澳大利亞的服務業增加了10個百分點。
(新快報 張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