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白令”生效兩日 增白面粉仍舊熱銷
國家衛生部規定,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中添加面粉增白劑。禁“白”兩日來,記者走訪超市和面粉批發商發現,廣州市場上已有大量不含增白劑面粉及其產品在銷售,但未受青睞。由于“禁白令”允許含增白劑面粉在質保期內繼續銷售,因此批發市場內的含“白”面粉依靠賣相仍然熱銷。
衛生部:質保期內仍可銷售
去年12月,衛生部監督局對是否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劑公開征求意見。當時計劃在2011年年底禁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劑并設立一年的過渡期。
事實上,就面粉增白劑的存廢問題持續討論了多年。以國內面粉龍頭企業、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國家糧食局為主的主禁方認為,“面粉增白劑除了增白以外沒有任何好處,還會破壞面粉營養物質,并有致癌作用”。雖然國家對添加的劑量有明確要求,但如果攪拌不均勻,還是會對消費者造成威脅,因此禁用面粉增白劑迫在眉睫。而以食品添加劑廠家為代表的反禁派認為,普遍被用作面粉增白劑的稀釋過氧化苯甲酰,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不會對人體有害,美國對面粉增白劑也不作限量要求。
今年3月,衛生部再次發文要求,從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劑,比此前的計劃提前了半年多。而此前的“一年過渡期”也不再提,但允許含“白”面粉在質保期內銷售(通常為半年,也有一年的)。
批發商:增白面粉銷量更好
昨天是禁“白”的第二日,記者發現,不含增白劑的面粉至少已經上市半年,但這種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產品并沒有出現熱銷,賣相好的“特白”面粉依然更受買家青睞。
“增白劑?我賣面粉好多年了,還從來沒有留意過,你幫我看看哪種有哪種沒有,我還不會看。”見記者打聽面粉增白劑的事情,天河區棠下糧油批發市場中一面粉批發商王先生一臉困惑。
這家批發檔面粉的批發價格從每斤1元多到3元多不等,廠家也涉及五湖四海,但大多都標明了是否含有增白劑。記者在一袋名為“香滿園”的面粉袋子上發現了“不含增白劑”字樣,其生產日期是2010年的12月。另外一袋名為“魯王”面粉的包裝袋上,縫了一張合格證,其成分中則赫然寫有“過氧化苯甲酰”,這就是普遍被使用的面粉增白劑。“這么說有增白劑的還真好賣一些,我這里最好賣的就是‘魯王’了。還有這個‘特白面粉’,樣子好看,都是些開面館的人買得比較多。”王先生說,估計大家知道增白劑這回事后,無“白”面粉肯定要好賣一些,“價格上沒有差別,肯定會選更安全的”。
市民:只沖著“綠色食品”買
記者走訪了好又多、百佳、萬佳、友誼商城等超市,由于“禁白令”允許在保質期內銷售,商家并沒有將含增白劑面粉撤下。崗頂好又多超市里面一款名為“半球”系列的面粉,包裝袋上印有“綠色食品”標簽,但其餃子粉和特精粉中,又都標識含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其10斤裝價格比一款標識不含一切添加劑的“全麥粉”貴不到1元。
記者連日來觀察和采訪前來購買面粉的顧客,多數人因為“綠色食品”的標識而選擇含有增白劑的“半球”面粉。一位買面條的市民經記者提醒后表示:“我根本不明白增白劑是不是有害,不說我還不知道過氧化苯甲酰是什么。”
實際上對于廣州市民來說,更多人是直接購買半成品的面食,如包子、餃子、面條等。記者發現,除面條大多數都標明了是否含有增白劑外,包子、餃子、饅頭等只會在配料中說明原料有面粉,而面粉中是否含有增白劑則未標明。崗頂某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既然被禁止了也沒有明示的必要,暫時未接到有關面粉和面類食品銷售方面的調整通知。”
面粉廠負責人
做月餅的面粉兩年前已不增白
無需添加增白劑生產工序減少,但對成本影響不大
面粉有否添加增白劑肉眼能否分辨?廠家會否偷偷添加增白劑?對生產成本有無影響……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廣州南方面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方面粉廠)的研發中心經理蔡玲。
蔡玲說,他們多年前就開始呼吁禁止使用增白劑了。“它除了能夠讓色澤好看一點以外,沒有任何營養價值。畢竟是化學物質,對消費者來說存在一定風險,對我們來說也增加了成本和工序。”
她說,雖然國家對增白劑的添加有限量要求,但如果摻混不均勻,就有可能出現局部超標的情況。“一旦被查出來工廠就要面臨停產整頓的處罰。”她表示,這對于大規模的面粉生產企業是災難性的。而禁止使用增白劑后,雖然成本和工序都有所減少,但其占成本比例很小,所以價格不會因此調整。
蔡玲介紹,南方的消費者不經常吃面,可能分辨不出面粉是否添加了增白劑。但行內人士一眼就能看出來,而且還可以通過吸水率、耐攪拌性、彈性、組織均勻和細膩度等各方面進行區分。雖然國家規定每千克面粉中可以添加0.06克增白劑,實際上南方面粉廠內部要求添加的最高劑量為0.05克/千克。而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只添加0.02克到0.03克之間,并逐步減少,最終達到不用的目的。“如果突然不用了,面粉的色澤變化會較為明顯,消費者或會不能理解。不過在兩年前,我們就已經對專供面條和月餅的面粉不再添加增白劑了。”她說。
昨日,南方面粉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對記者說:“4月上旬,我們廠里面的增白劑全都拉走了。”
糧油商家
未增白的面粉不見得就是“黑”
昨日,在龍口西路的一家陜西寶雞人開的面館,老板娘徐女士(化名)告訴記者,他們的面粉都是從附近市場買的,“比自己老家用傳統方法磨制的面粉要白”。因此她認為“廣州市場上說沒有含增白劑的都是假的”。
老板娘說,因為小麥有麩皮,在去殼和磨制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夾雜一些,“這樣面粉就會偏黑色,不可能是市場上看上去那么白”。她介紹說,就質量而言,好的面粉又稍微偏白一點,所以如果添加少量的增白劑,會使差的面粉看上去像好的面粉,不是特別有經驗的根本就看不出來。
“我們也看不出來,但一用就知道了。好的面粉揉起來有彈性,差的放一下就塌了。差面粉也做不成拉面,一下就拉斷了。”一位拉面工說道。他也覺得,市場上那些聲稱沒有增白劑的面粉都是假的,他們在購買的時候也就不在意了。
但對于這一說法,在五羊新城經營了十多年糧油生意的鄧金西并不認同。他說,雖然市場上有很多添加了增白劑的面粉,但也確實有沒添加增白劑的。“他們之所以這么認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現在的加工工藝比以前要先進了很多,所以加工出來的面粉比北方用傳統方法加工出來的面粉要白一些。”
對此,南方面粉廠的蔡玲也表示,雖然面粉的原料小麥主要產自北方,但是實際上華南地區的面粉是國內最早生產專用粉(面包粉、蛋糕粉、餅干粉等)的,質量應該也是全國最好的。
新快詞典
過氧化苯甲酰:一種強氧化劑,常態為白色或淡黃色結晶,微有苦杏仁氣味。對面粉的漂白和防腐有積極作用,有研究認為其對人體有一定的負面作用。
(金羊網 范如石 徐娜 王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