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都巨虧:根基不穩 并購易買得不力
聯商網特約評論:4月10日,新華都購物廣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都)發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營業收入73.797億元,同比增長10.77%;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2.36億元,同比大降248.11%。
對于新華都70多億元的銷售規模和超市業態平均3%左右的凈利率而言,2.3億元的虧損并非小數目。盡管新華都年報稱:業績虧損是消費疲軟影響和電商沖擊的行業環境大所致,但在目前已公布2013年報的零售業上市公司業績中,新華都以248.11%的利潤驟降“墊底”。
新華都是福建首富陳發樹創辦的新華都實業集團旗下零售板塊,也是整個集團的主營業務。2008年,“打工皇帝”唐駿以10億元“轉會費”擔任新華都集團總裁從而使得該集團在業界名聲鵲起。低調首富、明星總裁,給新華都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但多年來容易被人們忽略的是,它不僅能是福建零售業的地位僅次于永輝超市的“二把手”,同時也是中國最早上市的民營零售企業之一。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雖然新華都擁有雄厚背景和明星總裁帶來的光環,但其一直在福建地區受到永輝超市的壓制,經營根基不夠穩健,其在外地的擴張也頗為乏力。2011年底,新華都收購易買得6家門店,而這場收購將新華都拖入危險邊緣。一年時間內,新華都并購易買得6家門店中一半被關閉。
關店數超一成
新華都年報披露,受經濟結構調整和外需疲軟的影響,我國經濟呈低速增長態勢;居民收入增速趨緩,消費意愿普遍不強;網上零售快速增長,對實體零售業務的沖擊進一步顯現;傳統零售商同質化嚴重,競爭日趨激烈。新華都選擇了關閉門店以應對。
新華都方面表示,2013年受華東區域虧損影響,該公司對發展預期不佳的門店實行關店處理,報告期內,該公司新開門店14家,關停16家。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其門店總數為121家,其中百貨8家、百貨超市綜合體1家、超市112家。上述數據意味著,新華都關店數超過總門店數的十分之一。
除了關閉門店,在經營指標上來看,對比2013年和2012年的年度報告,可以發現利潤率下降和費用率上升致使其出現虧損。
“首先從毛利率來看,新華都毛利率由20.34%下滑到19.71%。其次,費用率不斷上升,由16.89%上升至20.5%,其中銷售費用率上升最高,由14.6%上升至16.97%。管理費用率也由2.38%上升至3.56%。”民生證券分析師田慧藍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筆者。
在目前公布2013年年報的零售業上市公司中,雖然利潤增速放緩,但多數企業還是盈利的。上述數據顯示,房租和人工費用上漲給企業帶來成本增加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但對于新華都而言,自身功底不扎實和盲目并購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更大。
新華都提交了一個并不如意的2013年業績單,這與其并購易買得有莫大關系。可以說,新華都當初并購易買得注定了它接收一個“爛攤子”。2011年11月,新華都以1.25億元收購韓國規模最大的大型超市易買得在中國的6家大賣場,其中江蘇常州有3家賣場。新華都由此被業界稱為“國內零售商并購外資賣場”的第一位“吃螃蟹者”。然而,時隔3個月,2012年1月中旬,常州兩家賣場相繼關閉,2012年12月27日,常州最后一家賣場也宣告停業。一年之內,并購易買得的6家門店一半關閉。
零售業有這樣一句話:開店容易養店難。言下之意就是接手一家業績不佳的門店將其改造調成為優質門店要比重新開一家店還要困難。光是購買易買得門店新華都就花了1.25億元,還要針對并購之后的門店進行重新裝修、商品調整以及重新培育市場,其投入之巨大可想而知。
而在調整無望之后最終選擇了關閉門店,新華都并購易買得可謂“竹籃打水一場空”。“新華都接手易買得后曾經打算將其寧波的一家店轉讓給我們。考察之后發現賣場商品混亂,缺貨現象嚴重,并且租金也不是非常有優勢。于是我們選擇了放棄。”杭州一位零售企業老總告訴筆者。
根基不穩 擴張乏力
“同樣是福建企業,對比永輝超市和新華都,只能嘆息一聲:既生瑜,何生亮?”。零售業專家端木清言表示。
與新華都的經營出現負利潤不同,永輝發布的2013年年報稱,去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5.43億元,同比增長23.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21億元,同比增長43.51%。
作為福州零售業的老大和老二,在早些年,永輝和新華都的差距并沒有如今這么巨大。甚至在2008年的時候,新華都上市成功,先于永輝一步。不過,雙方爭奪市場份額的過程中,永輝超市似乎步步占領先機。
“多年前我分別考察了永輝和新華都。對比之下,我發現永輝在商品品相,賣場環境以及生鮮產品方面均要優于新華都”。零售業專家,上海尚益咨詢公司總經理胡春才告訴筆者。而筆者閱讀50多份證券公司針對新華都的調研報告發現,大部分報告都提到了永輝和新華都在當地的競爭,多數報告認為:永輝在“農改超”政策扶植下,在生鮮自營直采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進一步夯實了在當地的基礎。相較而言,新華都門店較為分散,沒有形成集中優勢。
中銀國際在2009年6月10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福州是永輝超市的天下,而新華都在福州只有4家門店,于此同時,沃爾瑪、家樂福、好又多等外資大賣場相繼進入福州。對新華都而言,福州沒有太多機會;新華都在廈門擁有7家門店,但隨著外資賣場的進入和永輝超市利用“農改超”進行擴張,廈門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只有在泉州、龍巖等地新華都占據主導地位。
由于新華都在福州門店分布較為分散,這使得門店各自為戰,無法形成規模優勢。過于分散的門店布局,在配送上也成難題。“(新華都)自給配送能力不足是新華都最近兩年面臨的一個瓶頸,目前自配比例僅為15%左右,即使在最重要的泉州市場自配比例也不到30%,隨著門店網絡更多下沉到省內三四線城市,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上述報告顯示。
在省內擴張沒有練好內功,而在外埠的擴張也頗顯乏力。按照當初計劃,新華都以福建為大本營,南下廣州,北上江西,東進浙江。不過,從這幾年的經營狀況來看,新華都在外埠經營不甚理想。根據其2013年年報公布的信息,其在華東區域經營業績尤為不佳。
北京暉邑零售商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咨詢師劉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華都的管理水平不高,唐駿在新華都集團任職時期,新華都的門店擴張亦有些盲目。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華都顯得“內憂外患”。
多元化之惑
在關閉了幾家從易買得并購來的門店,2013年以來,新華都發布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轉型策略:首先是“地產+零售”的雙線。2013年5月,新華都收購新華都集團旗下兩控股地產子公司各19.5%的股份,發展“商業+地產”雙主業。“零售+地產是一個長期戰略。”新華都董秘龔嚴冰表示,地產方面,后續貢獻的利潤會越來越大,未來新華都亦會進入以地產為主的階段。
其次是進軍彩票領域,新華都去年12月底,與福建省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就通過公司商場、超市開展代理銷售福利彩票項目簽訂協議。并表示公司今后將致力于做強做大互聯網彩票業務,即線上,擬通過網站+移動app+微信端等方式進行。
然后是發布O2O戰略。不久前,新華都與阿里巴巴簽約,決定建立O2O戰略合作關系。
雖然上述舉動在資本市場容易被炒作成較好的題材。但從產業角度,上述戰略轉型頗有一點“病急亂投醫”的味道。以“零售+地產”的雙線運作為例。在我國房地產限購政策以及商業地產泡沫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此時進軍地產并非明智之舉。在很多城市已經完工的商業地產項目中,存在招商困難,運營問題重重等現象。
對于涉足O2O戰略發布,資本市場反應并不熱烈。新華都宣布與阿里巴巴簽約的次日,在整體股市大漲的情況下,新華都的股價卻是逆勢大跌。對此,國海證券福州營業部投資顧問郭大勇表示,“去年大肆進軍O2O的傳統店商有不少,但目前看,實際業績都不太好。”
另一方面,作為新華都的母公司新華都實業集團的多元化運作給新華都帶來一定的影響。
通過多年資本運作,陳發樹逐步將新華都集團打造成多元化的投資帝國,業務覆蓋零售、采礦、房地產、工程施工、旅游、金融等多個行業。但與此同時,新華都的主業業務卻似乎越來越模糊。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宏表示,當初唐駿加盟極大地打響了新華都品牌,外界特別是投資者對新華都充滿期待和想象。唐駿加入新華都后,也著力推進多元化戰略,但從當前新華都多元化投資效果以及零售主業表現來看,戰略實施并不順利。
(作者:聯商網特約評論員:趙向陽 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歡迎關注聯商網微信公眾訂閱號: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共賬號:【第三只眼看零售】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