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卡被曝打包出售國內10座薈聚購物中心
出品/觀點網
撰文/龔麗欣
一則交易傳聞,就此揭開英格卡的商業變奏。
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英格卡正計劃打包出售國內的10座薈聚購物中心。首批出售的是位于無錫、北京、武漢的三座購物中心,涉及資金160億元,接盤方為泰康人壽領投的基金。
上述三個項目,是英格卡于中國內地較早開業的購物中心,運營至今均已超過10年時間。
英格卡出售“離場”的原因是什么?泰康們大手筆出資為哪般?國內10座薈聚購物中心又將迎來怎樣的命運?
出售傳聞
近日,有市場傳聞表示,英格卡正計劃打包出售國內的10座薈聚購物中心。
英格卡購物中心,隸屬于英格卡集團(旗下還包括宜家零售和英格卡投資),是全球性的商業地產開發及運營管理公司,目前,其在全球15個市場運營38家聚會體驗中心。
而在中國市場,其購物中心品牌為“薈聚”,目前,英格卡購物中心在華運營的10家薈聚購物中心分別位于無錫、北京、武漢、福州、長沙、南寧、昆明、合肥、西安和上海,投資總額約275億元,擁有約94.3萬平方米的總租賃面積。
除購物中心業務外,英格卡購物中心旗下薈聚辦公品牌在北京、青島和上海自主運營四個辦公樓項目。
數據來源:企業官網、商業客整理
從知情人士傳遞的消息來看,此次英格卡正計劃將所持10個購物中心項目整包出售,不過,關于整個資產包的估值與出售金額,市場暫未有消息透露。
此外,傳聞表示,目前英格卡與交易方正在洽談的方案是,率先出售位于無錫、北京、武漢的三座購物中心,出售金額約16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個項目,是英格卡于中國內地較早開業的購物中心,運營至今已超10年。
將時間的齒輪撥回2009年,這是宜家家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第11年,而彼時,這個家居大賣場因一站式購物體驗和高品質的產品,迅速在中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也是這一年,與宜家零售“份屬同門”的英格卡購物中心正式進入中國,其一口氣拿下了無錫、北京和武漢三塊商業熱土。
而后,經過六年時間的籌謀,無錫薈聚購物中心、北京薈聚購物中心接連開業,武漢項目也在2015年揭開面紗。
觀點新媒體查閱發現,無錫薈聚購物中心總建筑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商業租賃面積為15萬平方米,因地處錫山區與新吳區的交界處,享受產業升級轉型和高端產業導入的潛力,且項目與地產接駁,交通優勢明顯,項目多次掛在“熱榜”名單的前列。
第三方數據顯示,2023年,無錫薈聚購物中心的年銷售額約為33.7億元。
北京和武漢項目的表現同樣不俗,前者在今年春節假期期間客流量達83.43萬人次,實現營業額1.8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07%、11.19%;后者日均客流量穩定在8到10萬人次。
傳聞提到,接盤方為泰康人壽領投的基金,基金總規模80億元,泰康人壽認購30億元,其他參投方包括中銀三星、中宏、友邦、大都會人壽等險資,共計認購30億元,同時,英格卡將認購基金的劣后級,出資約20億元。
此外,出售總代價當中,剩余的80億元擬采用銀行融資的方式獲取。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交易各方仍在溝通合作條款和細節。
從家居到商場
結合市場傳聞表示,英格卡此番“清退”決心較強。
從消息來看,出售完成后,項目的運營權仍在英格卡手中,且其承諾投資期間,保險機構的回報率將接近7%。
有知情人士表示,“要不是險資要他們擔保,他們巴不得全退。”
對英格卡而言,宜家家居走向下坡路,薈聚購物中心面臨消費疲軟與市場競爭,其壓力可想而知,而出售顯然是其止損與回血的最佳方式。
首先來看宜家家居,1998年,第一家中國門店落地上海之后,宜家與中國消費者曾一起度過了漫長的蜜月期。
然而,一方面,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顧家家居等本土品牌不斷發展壯大;另一方面,隨著電商的發展,貼著“宜家風”標簽的平替產品在互聯網上層出不窮,線上線下的競爭壓力下,宜家的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占。
但更重要的是,過去幾年,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的轉型期,作為上下游產業鏈之一的家居行業不免寒意逼人,新房配套的家居需求隨著樓市下行不斷萎縮,存量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
行業震蕩之下,家居企業們面臨著客流減少、業績縮水的難題。其中,顧家家居2024年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9.38%;紅星美凱龍自營商場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2%;居然智家凈利潤降幅達到32.08%。
宜家的日子并不好過。2024年財年,宜家家居的門店雖增長至39家,但其銷售額盡在112億元左右,對比2019年的數據來看,29家門店實現了157.7億元的銷售額。
更多的門店,卻創造了更少的業績,這個曾經備受年輕人喜歡的“北歐神話”已漸漸走下神壇。
宜家也曾試圖挽救,從2024年8月以來,宜家在中國市場數次降價。
彼時,該公司宣布了“生長+”戰略,提出要在中國市場投資63億元用于包含服務、渠道在內的多項品牌建設,其中一項比較顯著的計劃是對超過300種產品進行長期性降價。
今年3月,宜家所屬的英格卡集團全球零售總裁托爾加·恩庫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亦表示,低價策略將長期持續。
但低價策略似乎沒能挽回中國消費者的心,目前宜家成了消費者眼中“宜逛不宜買”的代表。
可以看到的明顯現象是,來宜家的消費者,真正買家具的并不多,但逛街、拍照、就餐甚至散步消磨時光的居多。
但英格卡的壓力不僅來自宜家,在整體消費增速下降與市場競爭加劇、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薈聚購物中心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
也因此,對英格卡而言,此番出售旗下購物中心,或許是其回籠資金、改善現金流的最優解。
更重要的是,英格卡所持的10個薈聚購物中心以重資產模式為主,且福州、西安、上海等七個項目均處于運營初期,要實現資金的正回流仍需漫長的時間。
此番出售過后,企業能夠轉向輕資產運營,不僅能夠降低項目的運營成本,還能迅速的補充現金流,提高運營效率與靈活性。
此外,基于目前消費基礎公募REITs的熱火,也有市場人士猜測,英格卡此番操作是否有意做Pre-REITs基金,提前進行資產培育,劍指公募REITs市場。
不過,考慮到此次接盤方均為險資,這類資本對于不動產的退出并沒有那么強烈,也因此,這一猜測是否成立,仍需靜待答案。
泰康們的考量
事實上,泰康參與的這場收購,只是險資深度介入中國商業不動產市場的縮影。
過去幾年,新華保險、中郵保險、大家保險等險資機構,接連下場收購零售行業、辦公項目以及長租公寓等不動產。
根據仲量聯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保險公司正成為中國內地商業地產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2022年至2024年期間,保險公司在中國內地商業地產的直接投資達93億美元,投資規模與英美等成熟市場相當,并居亞太區市場首位。
2025年上半年以來,險資仍在持續下場,其中,中郵保險牽手中東主權投資機構,完成對上海博華廣場的收購;建信人壽斥資56.85億元拿下上海外灘核心區超高層寫字樓,新華保險聯合中金資本成立基金,接連接盤14個萬達廣場項目;陽光保險參與收購48座萬達廣場;大家保險35.4億接盤瑞安房地產旗下的佛山嶺南天地、嶺南購物中心項目……
數據來源:公開報道、商業客整理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平安人壽、建信人壽等險企在不動產項目上的投資顯著加速,合計新增投資金額達到47.47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超6倍。
有業內人士表示,險資是成為房地產市場大宗交易的積極參與者,尤其偏好核心城市優質資產,比如北京、上海的寫字樓、長租公寓及商業綜合體。
險資布局商業不動產的配置熱情,一方面基于債券利率下行與穩定收益需求的矛盾。
觀點新媒體查閱發現,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傳統固收類資產的收益率持續下降,最新數據透露,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僅有1.73%,銀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也在密集下調。
相比之下,在政策支持下,寫字樓、零售商業、長租公寓等項目不僅能夠提供穩定的租金收入,還具備抗通脹特性,精準契合保險資金對"收益可預期、風險可管控"的核心配置需求。
另一方面,近兩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正經歷深度的調整期,部分企業因轉型、融資需求,將大量的優質持有型不動產擺上貨架,這無疑也為險資提供了高性價比的投資機會。
回到本次的交易當中,傳聞提出,英格卡承諾在此次投資期間,泰康人壽等險資的回報率將達到7%,這顯然要高于債券、銀行理財等收益率。
不僅如此,目前,消費基礎設施公募REITs已然進入常態化發行階段,如若后續薈聚購物中心能夠成功申報公募REITs,泰康們能夠從中獲得的利益將更為可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