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買得被傳要撤出中國 它犯了五大致命錯誤
聯商網消息:距離1997年中國第一家易買得門店——上海曲陽店開張正好20年。但這家韓國零售巨頭似乎要和中國市場say goodbye了。
4月25日,據《韓國經濟日報》稱,韓國最大零售集團新世界集團旗下的大型折扣超市易買得(E-Mart)計劃在年內關閉中國現有的6家店,全面撤出中國。
《聯商網》分別致電易買得上海瑞虹店、牡丹江店、南橋店、長江店、無錫錫山店、昆山花橋店詢問了解情況,前臺客服均表示,沒有接到通知要關門,目前還在正常營業中。
作為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零售品牌,易買得在1997年入駐上海之初,便拋出在中國要開1000家門店的宏偉藍圖,當時,選擇上海九百和天津泰達作為合作伙伴,門店主要集中在華東和天津。
此后由于效益不佳, 自2011年開始,陸續通過關閉虧損門店止損,合作方也退出。
截止目前,易買得在中國的門店都集中在華東地區,其中,上海地區有4家,無錫市錫山區和蘇州市下轄的昆山市各有1家。雖然,在易買得中國官方網站上顯示有7家店,但老西門店實際已經在3月底關閉。
圖為易買得老西門店外立面
易買得老西門店3月底關門
事實上,大賣場業態這幾年在中國市場步入下坡路,無疑讓易買得中國前景之路陡增變數。
根據韓國媒體的報道,emart中國公司在2014年的營收為3618億韓元(約合3.1億美元),虧損440億韓元(約合3800萬美元);2015年,營收為2212億韓元(約合1.9億美元),虧損351億韓元(約合3032萬美元);2016年,營收降低至1480億韓元(約合1.3億美元),但虧損減少至155億韓元(約合1339萬美元)。
不過,在現實的困境面前,易買得中國也積極在做轉型調整。2015年,易買得選擇進軍中國電商市場。7月,牽手網易考拉海購,10月入駐了天貓國際開設了emart官方海外旗艦店。2015年雙11,在預售階段,甚至以815.774萬的總額位列天貓國際店鋪預售TOP20榜第13位。
天貓國際相關負責人告訴《聯商網》,“emart依然是我們戰略合作伙伴,并且表現在逐年上升,而且,emart剛剛還參加了4月18日天貓國際全球商家大會,和Chemist Warehouse、Costco、Macy‘s梅西百貨、松本清、Sainsbury‘s、麥德龍等全球商家成為天貓國際‘億級美金俱樂部商家’”。
新世界集團副總裁崔宇正表示,“我們在中國線下市場過得艱難,但在中國線上市場的發展可能性卻越來越大。”他指出,進入中國電商市場是emart調整全球資產組合的最新行動,并表示“韓國線下消費者+全球在線消費者”成為未來emart新的全球化布局戰略方向。
對emart來說,線上或許可以迎來一次新的轉型機會,但其在天貓這樣的電商平臺上,要面對其他國際零售商們的圍追堵截,最終能否通過線上扭轉困局還未可知。
曾參與過易買得中國1號店工作的韓國零售專家L先生告訴《聯商網》,易買得在中國發展不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還未適應中國消費者的習慣。雖然易買得來中國已有20年,但所有的業務決策都需要韓國總部來決定,中國區權力有限,但是總部又不了解這邊的實際情況,一味照搬韓國模式肯定不行。
2、與韓國單店營業額差距較大。與韓國本土相比,國內的門店根本沒有真正用心去做,導致差距很大,國內一年做4億的單店在韓國來說只能當B類店鋪。
3、人事任命的失敗。韓國總部沒有派真正有實力的人來管理中國的事業部。在他看來,兩任中國區總裁的任命都是失誤。而且一開始,重用韓國人居多,導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4、員工管理失敗。簡單說就是公司虧損但員工卻賺錢了,比如業務員、采購負責人、甚至營運、店長都想著拿“黑錢”,結果導致商品毫無價格競爭力。
5、總部政策的變化。目前易買得進軍蒙古開店,但并不是自己經營,而是通過出售商標使用權以及經營顧問、供應商品的方式,業績非常好。所以他們根本不想花費大的投入與時間成本在中國業務上。
此外,韓國零售商業公司有一個特點,就是更重視韓國市場,一直在本土開發新業態和自有品牌。
雖然易買得官方仍未最終宣布退出中國。但是,有業內人士透露,對易買得來說,目前的想法是找到有收購意向的企業,這是他們的希望,也是最容易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
在韓國媒體的報道中稱,一名易買得內部負責人表示,我們預計易買得在中國將無法繼續生存,因此決定今年年內將剩余的6家店全部撤出中國,將重心轉移至越南、蒙古等快速增長的市場。一旦解決租賃物業問題和員工問題后就撤退。
此前,有傳出過同樣來自韓國的樂天瑪特會是潛在的接盤方,只是,現在老大哥的日子也不好過,目前,仍在進行大規模的結構調整中。
(聯商網 文/諸振家 圖/郭歆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