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什么是企業家精神?從四個維度來認識
聯商專欄:8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一)對企業家精神的思考
26年前,我在《華東經濟管理》發表過一篇題為《論企業家的素質》的文章。該文認為:造就企業家有兩個必備條件:外部的市場環境條件與內在的自身素養條件,具有戰略眼光是企業家的基本素養,企業家在戰略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必然經常性地會碰到兩個基本問題:如何處理不確定性事件、如何用人,進而對企業家提出了:智、勇、信、恕、達、嚴、約、備、戒、和十字要求。
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企業家信息》全文收錄了我在《中國商界》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企業家需要“黃�!本瘛返奈恼�。該文認為:追求富裕生活,已經成為國人創新的原動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群體是滲透于各個領域的“黃牛”。不良的生存環境培育了他們靈敏的市場嗅覺,無孔不入,隨需應變,與時俱進,他們是最活躍的市場因素。他們甚至以高科技武裝自己,能破解360訂票系統。他們不僅創造了營生,還培育了“體制缺陷發現機制”,黃牛是市場規則漏洞的發現者。如果企業的每一個經營者,都有那么一點“黃牛精神”,中國商業創新的巨浪將席卷全球�?疾禳S牛的盈利模式,有三個要點:一是發現需求,二是提供價值,三是成本控制。而且他們也堅守著行業底線。N多年前,買軟座火車票必須提供“縣團級證明”,但從黃牛那里可以輕易買到軟座票。那一次我對黃牛說,你得給我陪上火車,他滿口答應,而且信守承諾。他們在賺錢的同時,也堅守著行業底線!
2016年我在《傳統文化的思想匱乏》一文中曾經有如下描述:公司就是Company,com是前綴,是共同的意思,其詞根是pan,原意為平底鍋,聯想到用平底鍋煎蛋,會做得很大。這個詞根有兩層意思:一是擴展,二是面包。公司也是這樣:(1)從現實觀點來看,幾個人在一起啃面包過日子,發展初期很艱苦;(2)從理想觀點來看,幾個人為了實現一個共同的理想,擴展自己的事業。所以,公司不是一個人的,而應該是大家的。否則遇到困難就會很孤立。尤其是現代社會更強調“眾樂樂”,而不是“獨樂樂”。開公司就是要不斷做大,不想做大的話,就沒有必要開公司。
2016年我出版了一本《商業創新案例》,開篇就提出一個問題:做大公司的原動力在哪里?人在一窮二白的時候,也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才去奮斗,但當公司做大以后,工作已經不是為了謀生,還要繼續向前,又是為了什么?是為了事業?那事業又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承擔社會責任?還是為做大而做大?巨人大廈還沒有起來的時候,史玉柱已經倒下了,但他后來又站起來了!通過跨界發展,獲得了巨大成功。更令人難以置信是原紅塔集團董事長褚時健老先生,70多歲了還二次創業,開發出“褚橙”,并建立了電商渠道,居然獲得令人敬佩的成功!史玉柱和褚時健,還有很多著名的或不著名的創業者,他們身上一定流淌著企業家的血液,富有企業家精神!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經過這些年來的觀察與思考,我覺得企業家精神至少可以從四個維度來認識:(1)創業維度:原動力;(2)成長維度:創新力;(3)發展維度:把控力;(4)社會維度:道德力。
(二)創業維度:原動力
邱擇源在《原動力》一書封面上這樣寫道:每家企業初創時,都有最初的想法、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而采取的措施,這就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這里所指的原動力,實際上就是指促成商業目標實現及造就財務利潤的最初的成功理念。如開店以前要做細致的分析,開業以后要周到地服務客人,要實現盈利等等。隨著生意越來越好,不得不增加店員。于是,老板的“原動力”被復制到店員,后來又決定開分店,分店越開越多,就需要成立一個總部,老板也從總經理上升到了總裁,常常是只在門店開張的時候象征性地巡視一番,開店頻繁時,新開門店老板也無法到店。智囊團隊為他提供數據化的分析,而提供分析報告的那些人也很少接觸店面與顧客。大家都告訴他,這是一種很好的商業模式,連鎖店開得越多,品牌越響亮,顧客就會“認牌光顧,認牌購物”,他也越來越相信這一商業模式!
但就在這個時候,原動力不見了,只留下枯燥的“商業模式”。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原動力隨著時間的變遷而被遺忘。但有很多優秀的企業,盡管經營規模與商業模式在不斷變化,他們的原動力卻始終沒有改變。
到底什么是“原動力”?我們無法給出一個定義,這是可以廣泛探討的問題。褚老先生七十多歲了為什么還要去種橙子?電視連續劇《溫州一家人》中的周萬順,為什么傾家蕩產要在陜北挖石油?最后落得個要飯的境地,還是不肯回溫州老家!這是一種企業家的“軸勁”。
每一位企業家的背后,都有一種原動力。我們無法真正碰觸到企業家內心世界,但從他們的經歷,看到了中國企業家的某種精神以及創業智慧。我們所看到的是中國企業家“超越自我”的輝煌。但在這些成功背后所發生的事情,往往被忽視。他們肩上扛過沉重的擔,他們身上流過商業的血,他們心中烙著受傷的痕。他們沖破傳統禁區,經歷了初創時期的冷落與孤立,成長時期的迷茫與困惑,發展時期的挑戰與驚險,才達到如今規模。
(三)成長維度:創新力
公司創立可以是一種模仿,但要使業務成長起來,就需要創新�?v觀企業發展史,任何一家公司的成長都是不斷自我否定,不斷迭代、疊加與重新組合的結果。如果企業家精神的基因是原動力,那么,企業家精神的基本要素就是“創新”。如果沒有創新,企業就會枯萎。
創新是需要基因的,個人創新力是基礎。個人創新力與一個人的心理特征緊密相關,創新力強的人,總能想到常人難以想到的“想法”,總能做出常人難以做到的“做法”。所以有“性格決定成敗”一說。人才皆為偏才!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自以為是全才者,往往是廢材!人這一生,實際上是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只有心靈自由,人生才能自由,自由的心靈與自由的人生,才能創造出新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金字塔由工人建造而非奴隸建造的推斷與新發現,給人們探索創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思路。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以企業家個人的創新力為主導,但如今,光靠個人創新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特別需要依靠組織創新力。所以,創新不能光靠企業領頭人,只有把這種創新力“復制”到整個企業,才能永葆企業的創新力。一個企業類似一輛運動中的板車,最高領導一個人拉著板車,后面有四個人分別管著板車的四個輪子,并推著板車向前。這里有四點特別重要:一是領導者的想法(思維創新);二是四個輪子(科技創新);三是四個推車人的協同配合(政策激勵);四是拉車的方向(市場拉動)。后來企業發展了,老板不用自己拉板車了,就可以招聘一個職業經理人來拉企業這個大板車。企業發展得更大的時候,人工板車不行了,就用電動板車、汽車、火車甚至多兵種聯合出擊。在這個時候,老板一個人的腦袋也不夠用了,需要一個智囊團隊來為企業出謀策劃,需要一個指揮團隊貫徹落實,還需要一個評估團隊做業績考評。這時候,老板做什么?從企業內部走向企業外部,去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與發展機會,讓這些團隊去創新發展�?梢�,企業大了,老板應該是一個發動機,是企業的核心動力,他的創新力、影響力、控制力,最終都應該轉化為一種創新機制與創新文化,從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方向。
“創新力”定義應該比較寬泛:是指圍繞某一話題或面臨的情況能夠迅速地構想出一些不同尋常的想法、獨特的創意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解釋使“創新力”變成了一種實踐應變能力,如電視連續劇《亮劍》中李云龍用挖壕溝與扔手榴彈的方式打日本鬼子,再如電視連續劇《槍神》中的兵工廠廠長吳應德用綁腳帶捆綁作為彈射器把手榴彈扔到更遠的敵方陣地,這些在戰爭理論沒有的“方法”,卻在實際戰斗中發揮了無可爭辯的威力,這就是創新。企業的實踐就需要這樣的“創新”。
(四)發展維度:把控力
我國企業的成長背景是“經濟轉型時期”,消費者像剛剛睜開眼睛的嬰兒,一切都覺得新鮮。經營者只要膽子足夠大,資源足夠多,依靠個人魅力與關系投資,如果能獲得特殊資源或機會,即使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也能夠賺大錢。他們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應付在“關系營銷”上。他們甚至把自己變成了“神”,而柏拉圖說過:“若神不在,一切皆無”可見,一旦這個“神化”的人出了問題,企業也就很容易完蛋。
從長遠來看,避免夭折還得依靠戰略性成功。我國目前有不少企業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戰略缺損現象”,成功主要可以歸之于“機遇性成功”,是以“老板為驅動力”,依靠某些特定個人和人脈關系而獲得的成功。這是不長久的。企業要持續發展,還得依靠“戰略性成功”,要依靠制度、盈利模式與戰略體系才能獲得永續的繁榮。
盛極必衰是任何生命運動的必然趨勢,自然成長的企業無法逃脫這一生命規律的約束。企業生生死死是社會經濟的進化,只有讓該死的死去,該活的才能活得更好。問題在于我國企業往往是短暫輝煌以后“一擊斃命”式的夭折,這是一個十分可悲的現象。難道:成功是失敗之母?我希望這僅僅是教訓和個案,而不是未來中國企業的宿命。但企業家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顧客忠實的代表,有危機處理能力,才能化險為夷,從成功走向成功。
有人曾經說企業死亡之路有五條:第一死于順當:順則神,神則狂,狂而目空一切,則得罪多、樹敵多、隱患多,天令其亡必令其狂。第二死于情誼:親親為大,朋友情誼,稱兄道弟,為了一個情字,忘了盈利,忘了原則,忘了做企業的根本。第三死于冒進: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強勢推進,盲目擴張,后院失火,前功盡棄。第四死于政治:官商聯姻,權錢交易,不守規則,死于違法亂紀。第五死于媒體:或是由媒體爆發經營危機而被吐沫淹死,或是過度宣傳因失血過多而休克致死。有人不同意五種死法中的第二和第五種,即死于情誼和媒體。認為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死于情誼,因為商人重利。至于媒體的作用,更是十分有限的。我覺得,有很多人就是因為朋友義氣,稱兄道弟,才使企業亡于友情。有一條原則是說:當金錢與朋友矛盾時應該選擇朋友,當事業與朋友矛盾時則應該選擇事業。中國的媒體雖然受到不少限制,但在報道企業“危機事件”這個方面卻能做到“肆無忌憚”、“淋漓盡致”,不實、夸大、甚至虛假報道給企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卻很難追究他們的責任,媒體的公信何在?
還有一種死法是“死于賭博”,對賭博有特別嗜好的老板說:天上神仙斗法,地上人間賭博,這是神仙與凡人的本性。
最近十年來,有產生了一種新的死法:死于資本!沒有資本做不大,成不了氣候,打不響品牌,但成也資本敗也資本,資本像一條巨大的無形的鞭子抽打著企業,常常會使企業偏離正常的“航線”。
總的來說,在企業發展時期,企業家需要三種把控力:把控未來的能力(戰略眼光)、把控自己的能力(自控力)、把控局勢的能力(應召力)。
(五)社會維度:公信力
企業從一開始就需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意識,其中,倫理是社會責任的一個方面:首先是法律責任,遵守法律法規,合規經營管理;其次是倫理責任,要遵循利益關系人可接受的行為準則;其三是經濟責任,追求利益關系人的財富與價值,做一個商人,保持適當的投入產出關系的平衡;最后是慈善責任,即適度回報社會。在這里,倫理是一個權衡利弊的選擇問題,如開酒吧就不提供停車服務,這是為了避免客人酒后駕車。也可以從便利客人的視角來考慮問題,那就要提供停車服務,但如果客人酒后駕車,那麻煩就大了,所以,“不便利”是為了讓客人免遭“大麻煩”。當然還可以假定客人都有自控力,不會酒后駕車。不同的假設與認知,就會有不同的選擇。
企業大了,就有可能產生“帝王情節”,特別想做第一,特別想做行業皇帝,特別想做教父。到最后就沒了底線。做企業的底線有兩條,而且應該平行:一條是政府規制的底線,另一條是行業自律的底線,兩條線平行的時候,行業就快速發展,不平行的時候就轉彎減速。如果說還有一條線的話,那就是天線,如高鐵,動力來自于天線,即“動力線”!企業自己應該還要有一根“接地線”,可以自我減壓,緩解壓力與危機。
傳統企業確實存在不誠信的情況,有時候還比較普遍,但由于那時候手段有限,反而對消費者的傷害比較輕。如今由于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派生出各種手段去忽悠信任自己的粉絲、顧客、用戶,如果再這樣下去,必將出現粉絲倒戈的情況,粉絲也不是終身制的。我們要提倡:不該挖掘的數據不挖掘,不該提升的數據不提升,不該宣揚的數據不宣揚,不該展示的數據不展示。尊重個人的數據權益!
企業轉型首先要求企業家轉型,最重要的就是回歸童叟無欺的商業本質。有了互聯網,更應該變得公開透明,公平公正,不要濫用技術手段去挖掘消費者的隱私數據,更不要濫用技術手段去獲得虛擬的好評、業績、信譽!
企業家精神中還應該包含對基層員工,對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敬重、敬畏與敬仰。中國企業家精神中還應該包含一種叫做“黃�!钡木�,一是埋頭苦干的精神,擼起袖子拼命干的精神,如“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的大慶精神,二是巧干精神,自從改革開放至今,一代代“黃�!�,推動了中國市場經濟與法制經濟的發展。我覺得,中國當代文化的核心也在于“黃�!本瘛D鞘且环N為了翻身求生而奮斗的精神,是一種游走于計劃、法律、行政管制邊緣的營生,這不僅需要無孔不入的商人本性,更需要有技術的支撐。如果每個人有那么一丁點兒“黃牛精神”,那就工作無憂,衣食無憂了。
在創業階段,要追求做大,不想做大就不要成立公司,企業家應該天然有一種做大的心態;受挫時期需要有一股“軸勁”,一根經搭一邊,一條道走到黑,變來變去愛折騰,不軸不折騰往往就沒戲了;事業順利的時候要謙遜,散財聚人,聚人聚財,事業做大了,一帆風順,自然不能揮金如土,但更要愛才如命,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同學們、戰友們,應該分享成果,更應該讓社會分享企業成果,作為老板自己,更應該保持謙遜的姿態,少說多做。
(作者系上海商學院教授、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周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