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是看起來很“閑”的
聯商專欄:如何去衡量一家企業或一個項目的價值?
圖片/kaga
有朋友答:“可用其有形資產作為核心,即其有多少廠房、物業、車輛等大體核算。”但問題隨之而來:諸如高盛、可口可樂等巨頭企業,若以有形資產而論,可能沒有太多,而用此方法計算,那賣方打死也不會賣,所以可基本明確這方法是不正確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再換一種說法——若以有形資產計算,一家瀕危企業,其有龐大的有形資產,你會以有形資產價值去買下這家企業嗎?一定不會;若一家優質企業,其有形資產很少,但經營狀況極佳,對方會以其有形資產為價格出售嗎?更是不會。所以,我們可以明確,有形資產并不是衡量一家企業價值的核心,真正的關鍵在于經營狀況、發展趨勢等無形因素。
如若趨勢要靠眼光、戰略、執行力及運氣等集合才能抓得住,那經營則可說是可由自身主導,什么是經營能力?我認為其核心即是管理能力。
“管理”一詞實則是一個很“虛”的詞,恰如企業的“空降兵”,你在組織架構中能找到其職能,但其真正的使命與價值卻是無法準確定義的。
在我未踏上管理崗位之前,我理解的管理是很簡單的——“手里有權、指哪打哪”;但當我真正進入管理角色之后,卻發現之前的認知是無比的幼稚與片面:一方面源于對“權力”的認知,你雖是整體或局部的主導者,但你的權威并不來源于你的職位,職位只占輔助作用,真正的權威來自于績效,即管理領域創造的價值,而真正創造價值的是團隊,而非個人。
因此,管理的根本在于“人”,不在于“權”,不能凝聚人、激發人則不是合格、有效的管理。
而“權”則來自于團隊真正的信服與正確方向的把握,而團隊的信服則極大程度依附于對正確方向的把握,因為管理者負責的是整體而不是局部,只有對方向的正確把握并準確推進,才能使團隊更好、更多的創造價值,價值創造的多了、好了,團隊成員的績效也就高了,收入等也將水漲船高;而方向的把握則主要來源于經驗與專業,而經驗又高于專業,因為你會發現許多頂尖的職業經理人,他們的行業跨度是極大的。
以我的偶像寧高寧先生為例,其最初在華潤、后而中糧、如今中化,從貿易到糧油到化工,雖亦有相同產業布局,但就主營業務而言卻是跨度極大的,那他又是如何皆有建樹的呢?是每個行業都重新學習、步步為營嗎?或是天賦異稟、一點就通呢?我認為皆不是,而是通過管理的賦能、邏輯的把握、規律的判斷形成了系統而又相對正確的方向導引。
換言之,是用管理引領專業,并用跨行業的視角帶領企業開辟新篇章。故而經驗又是高于專業的。專業則顧名思義,即為對局部的深入認識,如某種技能的掌握、某個領域的精通等。因此,管理是全局的,而專業則是局部的。
其次,管理的核心不在“管”,而在于“服務”,因為所謂“企業”,是“人在上”的,不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凝聚人心向同一目標奮斗的管理是失敗的、無效的管理;這也即是許多“兵王”在被提拔為管理者后反而一敗涂地的根本原因。
因為其思維還是“兵王思維”,習慣于單兵作戰,更由于其單兵能力太強,故而一般人難入法眼,再加上不善于協作,所以“1+1”反而連“1”都達不到了。有時,我亦在思考管理者的定位,因為若按分工而論,管理者好像是“不干活”的,其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分工、更全面、有效的推進;所謂“太上,下知有之”即為此意。
優秀的管理者應是看起來很“閑”的,因為其深悟分工之道,各項工作有序、有效的全面分配下去;但這“閑”只是表面上的,分工的核心在于爭取時間去思索方向、戰略、管理、文化等層面,這些項無一不是須靜心并耗費大量精力的,且無一不是務虛的。故真正的管理者都應是哲學家,因其一直在提出并解決問題。
最后,一流的管理者應是“忘情”的。感情是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根本,且自古能人皆多情,之于管理者,更不例外,而管理者因為做的多是“人心”的工作,且唯有付出真心才能換取真心,故優秀的管理者必是多情且真情的,恰如吳起為士兵吸膿,他一定不是在做秀,而確實是視每位戰友皆兄弟、似骨肉;另一方面,因為朝夕相伴,榮辱與共,故團隊之情是真摯而又濃厚的,手心手背皆是肉、須一碗水端平的。
我認為真正優秀或合格的管理者無論在何種情況都不會分親疏遠近,且對于內部的“反對派”甚至是會刻意保護的,因為當權威真正完全樹立后,不同聲音勢必越來越少,而這不是因為管理者再不犯錯誤了,而是因為大家已親如一家,管理者有如家長,大家都內心擁護、敬愛了。
所以此時更應該重視對“不同聲音”的鼓勵與保護,所以真正優秀的團隊必是“民主集中制”的。可是真能做到不分親疏遠近嗎?很難。
因為人是有情的,管理者是多情且重情的,績優者未必“情投意合”、后進者未必不是“肝膽相照”,尤其每次做績效評價時,此更是一大難關,手心手背皆是肉,但必須分個優良中差,如何劃分?績優者必然專業一流,落后者大多已然全力以赴、任勞任怨;以功勞論,績優者必須一枝獨秀;但以苦勞論,落后者或而一騎絕塵!
但管理者更應該明白,對于企業,是只能講功勞、不能看苦勞的;換而言之,是只有有了功勞后才能談苦勞的。
另一方面,管理者更須明白,“社會越發展,感性的東西越少,理性的東西越多,感性的東西就越被理性的東西支配、利用。績效、目標必須是理性的,結果必須是理性的;營銷的真諦可能是用感性的方法達到理性的目的”(該部分摘錄自寧高寧先生著作《為什么-企業人思考筆記》),管理亦然。
因此,管理必須是理性的,必須是整體視角的,必須是以發展的視角看問題的。當感性與理性發生沖突,首先應尊重感性但更應回歸理性,當情義與發展、整體與局部、個人與團隊發生沖突時,必須堅決立于整體、團隊、發展的立場上看問題、做決斷,唯有如此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孔明的“揮淚斬馬謖”其本質即是如此。
一言即此,之于我可謂酣暢淋漓,但之于絕對正確一定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將真誠的、無保留的觀點奉上,借此以期拋磚引玉。
我想,作文如此,管理何嘗不如此呢?下期見!
(來源:聯商專欄 吳明毅;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