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商管董事長聶黎明:招商蛇口商業革新
對聶黎明的采訪地點,定在位于蛇口的新時代廣場。站在窗邊,遠處的太子灣郵輪母港,近處的“海上世界”盡收眼底。
這里與“海上世界”只有一街之隔,寬泛來講,“海上世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2年,彼時ANCEEVILLA(明華輪原船名)剪彩下水。從1983年8月起,明華輪便坐灘在風景秀麗的蛇口六灣,經過整修和裝飾,提供主題酒店和游樂服務,成為中國最早的海上娛樂中心。1984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登輪題字“海上世界”,更是名噪海內。
如今的“海上世界”,商業早已全面升級,作為招商局600億再造新蛇口核心項目的一個部分,招商蛇口圍繞明華輪打造了亞洲最大開放式全景水秀,并不斷擴展豐富商業內容,自2011年起海上世界中心廣場及商業A、B、C、D區陸續開業,同時實現與深圳15公里濱海休閑長廊的連接,成為深圳的新城市客廳。而在今年8月28日,海上世界商圈的嶄新力作——海上世界·匯港購物中心(二期)也開業迎賓。
“海上世界”成為了招商蛇口的商業代表作,我們的采訪也從這里展開。
“海上世界已經是開業很長時間的項目,對于一個老的商業中心,要怎么煥發新的生機?”
聶黎明直言:“做商業始終要把握一件事情,即怎么樣不停地結合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變化推陳出新。”
精細化運營與服務
2020年,農歷庚子年,對于中國乃至全球,新冠疫情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話題。實體商業作為疫情爆發期間受到最嚴重沖擊的行業之一,在疫情之后恢復也很快。具備實力的商業持有者,基本上已從疫情中走出,甚至有的錄得同比增長。
“今年的疫情確實對商業帶來了一定影響,尤其在上半年,影響還是比較明顯。但到了三季度,我們看到也在逐步恢復了。”
就招商蛇口自身的商業而言,聶黎明表示,從國慶期間的數據看,不管在銷售額、人流量,還是會員數、會員消費等方面,都超過去年同期,“從日常監控看,各店也基本都恢復了。”
他指出,雖然國內疫情控制比較理想,疫情防控成為常態化,消費者也習慣戴口罩出入公共場所,但是疫情的影響還是比較深遠的。“疫情帶來了消費心理、消費行為上的影響。怎么應對這些變化,對里面的風險如何識別、防范,機會怎么挖掘,是我們商業管理一直在做的課題。”事實上,在聶黎明看來,就算沒有疫情的影響,消費行為也在不停地變化。
“叫消費升級也好,或者叫其他的也好,一直在變化。尤其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消費群體。”而疫情只是使得這種變化更加復雜。
“不管怎么樣變化,對我們而言,都要發現本質和共性的東西,比如更多追求品質,對體驗感重視,以及迎合消費者的行為,甚至開發消費者的行為。”聶黎明直言:“沒有一勞永逸的情況。”
對于購物中心而言,從業態的升級、品牌的調整、運營的改善,各方面都需要關注。“而且調整會更加頻密、更加精細。招商蛇口從疫情到現在,各個店都在反復調整,目前數據看來比較有成效。”聶黎明稱:“下一步,會更加敏銳、精準地觀察和研究消費者行為,去做更精細化地調整。”
招商蛇口新開業的海上世界·匯港購物中心(二期)便是最近的一項案例。項目通過將濱海、人文、藝術與商業相關聯,以場景革命助力海上世界城市商業優化升級。
“海上世界·匯港購物中心(二期)和藝術做了結合,有很多知名藝術家的藝術品,把它和公共空間打造結合起來,和消費者的接觸融合起來。”聶黎明稱:“在業態上,也做了更多適合年輕消費者需求的東西。”
招商蛇口還打造了一個新IP——“迪仔EDI”,一個以“愛迪生的燈”為主題的體驗裝置。靈感源于“蛇口模式”的探索創立者袁庚曾把蛇口比作“愛迪生的燈”,代表著探索、未來和希望。
“我們還做了一個‘蛇口味道’,把蛇口的歷史結合起來。”聶黎明稱:“改革開放從蛇口開始,開山炮就在現在這個位置,‘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在不遠處。很多老蛇口人有一些歷史記憶,當年改革開放,很多年輕人一腔熱血來到這里,這也契合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心態,‘蛇口味道’是和歷史的結合。”
“做商業始終要把握一件事情,即怎么不停地結合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變化推陳出新。”聶黎明稱。
資管賽道
2020年,是招商蛇口的“資管年”。
為此,招商蛇口成立了資產管理中心,組建專業團隊,重構招商商管、招商伊敦兩個專業管理平臺,分別對應持有物業中的商業與酒店公寓業務。
招商蛇口在2020年半年度報告中指出,公司明確了持有運營類業務的發展戰略由平均發力調整為戰略聚焦,以集中商業為突破點,主動布局優質區位。
“集中商業是我們的主賽道之一,這點公司非常明確。我們會更加主動地去獲取一些好的項目。”
資料顯示,招商蛇口集中商業覆蓋海上世界、花園系、九方系等多元產品。據招商蛇口介紹,“海上世界”綜合體,是為都市打造智慧、蓬勃、樂活、綠色、健康的城市會客廳;花園系產品是以“綠色都市優悅生活”為特征,重視綠色低碳、商業生態化打造及與環境的交流,構筑都市家庭的花園式商業;而九方系產品則是以“獻給熱愛城市生活的人”為匠造理念,致力于根植新奇、便捷、高效的城市生態,有感于每一份對于城市生活的熱愛塑造而成的集中商業。
其中,規模擴張的主要任務,將落在花園城、九方等區域級購物中心上。“以后的產品里面,更多的可能是區域級購物中心,輻射片區更多一些。機會更多的是這一塊。”聶黎明透露。
對于擴張的模式,招商蛇口明確提出,要依托輕資產管理平臺,統一持有型物業的品牌與產品線;主流產品體量規模與成本配適標準,聚焦8-12萬平方米集中商業產品打造;以及強化定位管理,搭建全國招商平臺,以數字化手段實現商業項目聯動,挖掘協同紅利,提升品牌知名度。
之所以選擇8-12萬平方米的集中商業產品的打造,關鍵點在于可復制性。“這樣的購物中心,會有一些共性,不管是業態還是品牌,或者是運營上面。”聶黎明稱:“另外,也會抓住一些不同的東西,會根據當地特色以及消費者組成特點進行適當調整。”
在可復制的產品之余,招商蛇口也將打造一批非標產品,比如其特色項目“海上世界”,由于跟城市資源特質的結合更緊密,因而也會有所不同。
“同樣是海上世界,深圳的和即將開業的廈門海上世界在業態上就有所不同。而同樣依郵輪母港而建的上海閱江匯,也會有特色的做法。”
聶黎明指出,以區域級的購物中心擴張復制為主,招商蛇口目前在手項目的管理面積已超過350萬平方米,項目將近六十個。同時,海上世界除了深圳、廈門落地,還有湛江、煙臺等地也在建設中。招商蛇口也正在研究,在內陸沿河城市,如南京、武漢、重慶等地打造濱水綜合體的可行性方案。
“所以未來類似海上世界的項目還會增多。”
不過,規模快速擴張容易衍生出一些問題。對于商業地產而言,規模快速發展不同于住宅,難以通過快周轉不斷回流資金,將占用到大量資源,也將影響到資產的周轉效率。
在招商蛇口獨特的綜合發展模式之下,其實可以做到較好的平衡:按照快周轉(T+3)、階段性持有運營(T+10)和片區綜合運營(T+30)的三類發展策略組合產品線,兼顧短中長期業務發展的節奏需要,進而實現公司長期良性可持續發展。其中的T+10,就包括商業、寫字樓等項目。
“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把退的環節打通。融投建管退,很多時候在退這一步沒有走通。”聶黎明表示,招商蛇口專門成立資產管理中心,就是負責把整個融投建管退全程打通,實現統籌管理。
他表示,招商蛇口目前每一個項目,在投資前就會給項目貼上標簽,是作為核心持有,還是作為產融結合方式持有。對于底商或其它既不適宜長期持有,也不適宜通過產融結合方式退出的物業,公司就考慮銷售。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公司不斷進行回顧總結,重新對項目進行定位和考量。
實際上,在去年招商局商業房托首單央企房地產信托基金在港上市,便是招商蛇口將退這一環節打通的經典案例,“通過這樣的方式,就把整個資產流動起來了”。
聶黎明指出,招商蛇口還可以用這種方式倒逼著運營水平、能力的提高。
“因為要滿足資本市場的需求,所以就倒逼作為運營管理方的我們把資產投好、管好、運營好,最后再把退出通道和模式建立起來,打通形成良性循環。”
以下為觀點地產新媒體對招商蛇口副總經理、招商商管董事長聶黎明先生的采訪實錄: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如何看待后疫情時代商業的發展狀況?對于公司的商業項目來講,疫情有哪些挑戰,以及存在哪些機會?
聶黎明:今年的疫情確實對商業帶來了一些影響,尤其是在上半年,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到三季度的時候,我們看到也在逐步恢復了。從今年國慶期間,我們錄得的數據來看,招商蛇口商業板塊今年國慶期間的表現超過了去年同期,在銷售額、人流量、會員數以及會員的消費方面,都超過去年同期。從目前各個店日常監控的數據來看,也基本上都恢復了。
雖然說國內疫情已經控制住了,疫情防控也進入常態化的階段,但是疫情的影響肯定還是比較深遠的,疫情防控本身進入常態化,另外疫情也帶來大家在消費心理、消費行為上的一些影響。作為我們來講,怎么應對這些變化,對這里面的風險能夠識別,然后進行防范,其中的機會又怎么挖掘,這一塊是我們作為商業管理來講一直在做的課題。
我理解商業就算沒有疫情的影響,現在的消費行為也不停地在變化,叫消費升級也好,或者叫其它的也好,一直在變化,尤其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消費群體,他們的變化還是更大的,再疊加這次疫情的影響,這種變化就會顯得更加復雜。
但是不管怎么樣變化,從我們來講,都要發現它的本質和共性的東西,比如更多的會傾向對品質的追求,更多的會體現對體驗的重視,這也是大勢所趨,以及商業怎么迎合消費者的行為,甚至怎么開發它,這是需要高度關注的。
作為一個購物中心來講,從業態的升級、品牌的調整、運營的改善,各方面都要不停地做文章,沒有一勞永逸的情況,而且這種調整會更加頻密、更加精細,一招鮮吃遍天的情況是沒有的,要不停地根據每個店所處的片區、面對的消費群體情況來做調整,招商蛇口從疫情到現在,我們各個店都在反復調整,確實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還是比較有成效的。
下一步招商蛇口會更加重視并深入觀察和研究消費者的行為,同時我們也要更加敏銳和更加精準地做一些調整,或者更精細化地做調整。
觀點地產新媒體:現在的商業很多業態都有一些規模化發展要求,不同的地方肯定有不同的文化,我們怎么樣標準化復制?
聶黎明:現在對于招商蛇口來講,早期時候我們商業的特性確實會有很大不同。比如海上世界和花園城就是不一樣的,海上世界是一個城市級的休閑、旅游、購物的場所,長嘉匯彈子石老街也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我們現在已經有的和以后還會產生的產品里面,更多的可能是區域級的購物中心,輻射片區的更多一些,城市級的也會做,但是未來商業發展機會更多的不是城市級的,而是區域級的。
在這樣的購物中心,一方面它會有一些共性,不管是業態上面還是品牌上面,甚至在空間上面,都會有一些共性,這一塊是基本的東西。
我們也儲備有自己的品牌商家資源庫,現在已積累超5000個品牌資源,其中2000個是國內外的知名品牌,也有很多品牌是簽訂了全國范圍的戰略合作,包括運營上也都有些共性。
自去年重組了中航善達之后,我們便積極推進著在商業板塊在和九方的整合,不管是原來的九方,還是我們的花園城等區域級購物中心,我們的品牌也正在進行整合,未來也將會和媒體、消費者、商家見面。
另外一個層面,我們也會抓住一些不同的東西,因為每個城市或者同一個城市里面不同的地方,它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我們會根據它的特色,消費者的組成,在塑造商業產品時適當做一些調整,這是在商業復制擴張中我們的重要考慮。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具有不同特色的項目,比如海上世界、長嘉匯彈子石老街,這也是不一樣的。就算同樣是海上世界,深圳的海上世界和廈門的海上世界在業態上也有不同。而同樣依郵輪母港而建的上海閱江匯,這又會不同。
所以我們會有一些比較特色的做法,包括深圳的全球最大國際會展中心旁邊,現在有一個將近20萬平米的購物中心,我們對它的定位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應該講是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我們會針對不同的購物中心,挖掘它的客戶需求,然后去做一些調整。
觀點地產新媒體:復制過程當中,公司如何平衡量和錢以及時間之間的關系?
聶黎明:海上世界項目目前已經開了深圳海上世界,這已經有好多年了,目前正在建設或者籌開的有廈門海上世界,還有湛江海上世界,煙臺的項目也正在籌備,同時我們也正在研究內陸的一些沿河的城市,類似南京、武漢、重慶這樣的地方,是否有打造這種濱水綜合體的可行性方案,我們都可以按照這種模式去做,這也是我們前港-中區-后城綜合發展模式的特點,所以未來類似海上世界這樣的項目還會增多。
除此以外,加上區域級購物中心在內,我們目前在手的項目管理面積已超過350萬平米,項目數量接近六十個,未來還會主動地獲取一些優質項目。
長周期的持有物業確實會占用公司相當的資源,也會影響資產周轉率,但在平衡這個方面來講,我覺得關鍵是在統籌規劃,對于我們的持有物業,我們現在已經在進行全過程的統籌規劃,不同周期的產品在我們的資產里面要占有多大的比重,即T+3、T+10和T+30業務的資源投入和節點管控都有一套標準。
T+3業務是傳統的房地產業務,然后是T+10是商業、寫字樓等,T+30就是產業新城,類似于當年的蛇口工業區、漳州開發區,這是以30年為單位來看回報的,是長線項目,這樣的項目占多少比重?
往往回報率高的但是回報周期長,流動性會差一些,周轉率會低一些,所以關鍵是結合招商蛇口的戰略和資源情況來進行統盤的規劃。跟著各種持有物業的業態里面,各種業態應該占到多少,比如商業占到多少,寫字樓占到多少,產業園區要占到多少,長租公寓占到多少,酒店占到多少,教育和文化占到多少,養老、大健康要占到多少,這一塊我們又會做一個規劃,然后去挑選主賽道。
目前來講,集中商業(購物中心)是我們的主賽道之一,這一點公司是非常明確的。甚至我們也會更加主動地去獲取一些好的項目,但是這樣的項目除了統一的規劃,確定在資產和投資里面所占的比例之外,最為重要的還是要把它運營好,這是大家常規都要做的,讓它產生更好的現金流,形成長期良性循環提升資產價值。
最關鍵的一點,這是招商蛇口目前已經有成功案例的,就是一定要把退的環節打通。融、投、建、管、退,很多時候在退這一塊是沒有走通的,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嘗試。
所以在招商蛇口層面我們成立了資產管理中心,它是把整個融投建管退全程打通的,實行統籌的管理,同時又親自負責融和退。
退也是一種融,現在都是用產融結合的手段,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證券化,通過產融結合的手段來做。我們用這樣一個部門,把所有持有的物業資產全過程的管理起來進行統籌,同時它自己又負責融和退,另外它對投、建、管也是進行統籌的,投建管我們有不同的主體。
另外,我們在去年很成功的把我們的5項資產在香港發行REITs上市,這也是央企第一家在香港發REITs的,也是近6年以來第一家內地企業在香港發REITs,我們的5項資產里面包含了寫字樓、產業研發樓、購物中心,通過這樣的方式把整個資產流動起來。
同時,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倒逼我們的運營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因為要滿足資本市場的需求,就必須把底層資產的經營業績做上來。
如果底層資產滿足不了資本市場的需求,這也是打不通的,所以把資產投好,把資產管好、運營好,最后再把退出的通道和模式建立起來,把它打通,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觀點地產新媒體:公司對旗下資產的配置是怎么樣具體分工?不同上市平臺之間要怎么樣做協同?
聶黎明:招商蛇口的戰略是比較明確的,招商積余的戰略在今年一季度也明確了,在年報里也做了披露,當然還有招商局置地在香港上市的,還有一個上市的招商房托等等不同的上市平臺,在整個產業鏈里面,這些不同的上市平臺,它們是有不同使命,也承擔不同職責的。
總體來講,招商蛇口是一個全產業鏈的綜合發展平臺,招商積余是大物業+大資管平臺,我們是要把它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不動產運營和服務平臺,而且是一個輕資產的平臺。
招商房托是一個REITs,我們還會不斷地把一些優質的資產往里面裝,也通過輕資產平臺來進行運營和服務,能夠形成一些更強的專業平臺出來,這個整合工作,我們現在是按照計劃在有序地進行。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認為商業輕資產市場目前是藍海還是紅海?未來這種競爭過程中,有什么樣的優勢去競爭過其它的企業,同時有什么核心的能力?
聶黎明:目前物業管理和資產管理這樣的輕資產公司,在資本市場很受青睞,也是在風口上,這也反映從增量時代到存量時代轉變,從投資人視角來看,它們也在發生變化。
輕資產是一項業務,一方面來說,我們這個行業進入到運營和服務的時代,要在行業里面取勝,要通過自己的運營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才能做好,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方面,從資本的角度來看,一個業務也好,一個資產也好,一個企業也好,首先是看盈利能力怎么樣,另外是盈利穩定性怎么樣,還有就是有沒有可能帶來更大的空間。
其實主要是盈利和穩定性的問題,這是輕資產受青睞的一個原因,當然現在競爭也非常激烈,尤其是目前大家紛紛在上市,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物業公司加起來有30多家了,招商積余的表現也還不錯,但是我們很深切地感受到,現在在業務拓展上,在收并購上,在合資合作上都面臨巨大的競爭,而且溢價又很高。
我們去做這樣的業務拓展、業務的并購、合作,既要考慮到能夠擴大我們的業務規模,同時也要考慮回報,因為要對股東負責。
很多行業都是有類似的情況,如果看企業史、經濟史,研究行業、產業經濟,都會發現,最早是幾家做,然后緊跟著一哄而上,冒出很多公司,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大浪淘沙,然后行業集中度又開始提升。
當然我們這個市場非常大,也不好說最后有多少家,但一定是最后就是少數的頭部企業和一些骨干企業,他們占據行業絕大多數的份額。
地產行業是這樣,商業行業和物管行業未來也會是這種趨勢,這是一個行業發展從開始起步到逐漸成熟,然后到一個成熟期會經歷的。
而且任何行業也有衰退期,在衰退期的時候,必須尋找第二成長曲線,在這里面要做轉型,要提早做,不能到頂點才做,在沒有到頂點的時候就要未雨綢繆,在原來的業務還有一定的成長空間和成長能力的時候,就去探索和培育一個新的業務,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否則在行業往下走的時候,就沒有時間了,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做那些事情,這是一個行業發展的趨勢。
我認為現在已經是紅海了,但是畢竟目前市場規模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所以還是非常值得在這么激烈的紅海競爭里面努力。當然,最終要能在行業集中度逐漸提升的過程中,提高市場份額,實現不錯的盈利能力,其實最關鍵的就是自身能力的提高,就是運營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這里面靠什么呢?我們許永軍董事長一直說,要建體系、強品牌、提效益。首先建體系,事業的成功不是靠單兵作戰,不是靠幾個能人、靠幾個英雄做起來,而是在于整套體系,包括業務體系、管理體系、技術體系,還有人才體系,這一系列的組成了我們的整個體系,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強大的、領先的體系,你在業務上是一定領先不了的,大家也發現這段時間招商蛇口在這一塊,不管是商管還是資管平臺動作非常頻繁,我們不斷地在完善我們的體系,不管是管理的體系、業務的體系還是技術的體系,還有包括我們的人才體系,這幾個方面都在下工夫,這里也包括我們的資源體系,如我們的合作商家,這幾個方面是在體系完善上。
第二方面是強品牌,這也是我們現在比較重視的事情。我們希望在每個賽道上,能夠做出更多的標桿的產品出來,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得到市場的認可,得到合作商家的認可,把品牌做起來,通過體系建設、品牌建設,實際這也是能力建設,最后通過這些能力建設來提高我們的運營和服務的效益。
總體來說,一方面我們面對的是消費者和用戶,另一方面面對的是投資人,我們要做的工作是通過讓消費者滿意,消費者信任我們,商家就會信任我們,然后我們才有好的業績,才能獲得資本市場的信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