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能拯救中國茶企嗎?
“不是年輕人不懂中國茶,是中國茶不懂年輕人。”
“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
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在《喝茶》一文中,詳述了中國人與茶的淵源,誠如他所表達的,茶是中國人的飲料,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
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2019年國內茶葉年消費量達到202.56萬噸,較2018年增長11.50萬噸,增幅為6.02%;國內市場銷售額達到2739.50億元,銷售均價為135.25元/公斤。
預計到2020年底,我國茶葉農業產值將達到2000億~2200億元,經濟總量爭取突破5000億元大關。(《中國茶葉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
巨大市場規模的背后卻透著茶產業遭遇的各種尷尬:年輕人眼中,從茶葉本身,到沖茶、飲茶,整個流程就如同祖輩人那樣古老而傳統……
后浪來襲
年輕人不愛喝茶?
“不是年輕人不懂中國茶,是中國茶不懂年輕人;不是世界人民不愛中國茶,是中國茶沒有跟上世界的變化。”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曾這樣評論。
在中國傳統茶藝中,想要入口一杯茶,你需要用到茶壺、隨手泡、茶盤、茶勺、茶夾等十余種茶道工具;然后完成從凈手、溫壺、燙杯到低斟的準備過程,最后一步才是熱飲慢嘬地品味。
“烏龍入宮”“春風拂面”“重洗鮮顏”……這些都是先人對茶道的比喻與贊美,然而茶道的溫柔顯然與當代年輕人的快生活理念背道而馳,懶人經濟、顏值經濟、速食文化……才是年輕本色。
年輕人需要怎樣的茶?
百度2020年7月搜索數據顯示,年輕人已經成為找茶的主要人群,其中20~39歲的年齡占比相對較高。他們自有一套“新生代喝茶姿勢文化”:包裝顏值大過天,追求性價比,追求簡約又注重儀式感……
曾經,立頓讓全世界記住了茶包。作為袋泡茶的開創者,方便快捷、時尚品質是立頓茶包的標簽。早在2010年,立頓出現在電影《杜拉拉升職記》里,作為都市白領職場生活的背景,抓住了中國年輕消費者,還簽下演員吳磊作為代言人。
而在年輕人對于顏值需求方面的拿捏,小罐茶可謂經驗頗豐。近日,小罐茶針對年輕消費群體的茶飲社交場景,打造出粉、黃、綠等糖果色彩罐系列,定位年輕人的首款入門級精品茶,并邀請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扮演者童瑤出任小罐茶CCEO(首席教育官)。該系列茶種包括大紅袍、鐵觀音、茉莉花茶、普洱熟茶4款,單罐售價16元。
圖源小罐茶天貓旗艦店
回顧小罐茶成長之路,伴隨著智商稅、高價低質、過度營銷、虛假宣傳……口碑一路撲街,但這并不妨礙小罐茶高調占領市場份額。
截至2018年末,小罐茶已建立的線下銷售渠道包括600多家專賣店,2000多家合作煙酒店,3000多家合作茶葉店,對外宣稱賣了20億。
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2017年我國茶葉企業總數約為6萬余家,其中規模企業為1600余家,僅87家企業總資產超過1個億,6家企業總資產超過10億。也就是說,這家互聯網企業用6年時間做到了茶行業資產排名前十的位置。
在杜國楹看來,茶行業也需要互聯網化,通過“把復雜的中國茶做簡單,把傳統的中國茶做時尚,把繁瑣的品飲變簡便,把產地品類思維導向品牌思維”的思路,將茶葉滲透進年輕人市場。
給傳統茶行業插上互聯網翅膀的,不僅僅是小罐茶,小茶匠、相爺府等后起之秀也盯上了茶生意。
前浪焦灼
紅茶、綠茶、烏龍茶(青茶)、黃茶;黃山毛峰、六安瓜片、西湖龍井……或許你能叫出一些茶的品類,但有多少人關注茶品牌?
在品牌方面,不得不說,互聯網品牌營銷力度要遠遠大于傳統企業。
以小罐茶為例,央視廣告投放,“大師作”標簽,開在豪華商區中心地段的門店,以及日本設計大師歷經數稿后確定的鋁合金小罐包裝……這一切都透露著“貴”,符合現代人對于“面子”的需求。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茶企規模小而散的背后,其實是標準化在作祟。
“茶這個行業,大家的思維都太傳統了,沒有用標準化、爆品的思維去考慮,但只有實現標準化,將評判標準固化下來,將所有內容量化,才能實現規模化,之后才有品牌化。”
對于這一套理論,老牌茶企顯然看不上。茶葉作為小眾市場,在傳統意義上,好茶的標準基于三點,耐泡度、綜合口感和香韻,且茶葉種植受當年氣候等各種自然因素影響,使其很難成為一個標準化的行業。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消費者與市場中心發布的《中國茶葉產業市場現狀》中亦指出了相似的情況:目前,中國茶葉市場較分散,處于無序競爭的混亂狀態,茶葉產業的集中度低,上億元規模的茶企不超過100家,絕大多數是千萬元、百萬元級別的中小型企業。
面對“后浪”茶企的猛烈攻勢,老牌茶企迫待轉型,其中品牌營銷和互聯網思維是多家傳統茶企的戰略轉型重點。
2016年,云南普洱茶集團走上轉型發展之路。初期便確定以企業品牌為主、產品品牌為輔的新品牌旗艦模型,此舉實則是強化企業品牌發展,開啟了營銷戰略,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好的產品需要也值得被營銷。
老牌國營茶廠福安市王家茶場也于前兩年啟動轉型升級。開設福安農墾體驗中心會展店,設立上海銷售區、江蘇常州合作直營體驗店,并在深圳、北京、武漢、福州等地開展前期籌備工作,打通線上線下,實現從茶場到舌尖的無縫對接。
如果你打開淘寶搜索“茶葉”,就不難看到,藝福堂、謝裕大等老牌傳統茶企已經開始全力擁抱電商……
創新茶飲
老牌茶企互聯網化、新式品牌創新化,無一不透露著同一條信息:茶行業需要年輕化。
時尚的元素、創意的包裝、社交屬性的加持、甚至口味上的創新,茶葉消費需求多元化越來越明顯,這也意味著茶企面對的市場更加復雜多樣。
初印茶社創始人蔣憑軒曾對媒體表示:“中國有著1000多種不同茶葉,但在歷史變遷中,它們所特有的工藝和文脈正慢慢消失。而消費多元化、個性化時代的到來,又為小產區茶葉創造了重生的機會。”
不僅是小產區茶葉,喜茶、奈雪的茶、樂樂茶、答案茶等網紅茶品牌將新式茶飲的概念打入年輕人心中,就連傳統餐飲企業和咖啡品牌也想分得一杯羹——呷哺呷哺、太平洋咖啡、小龍坎等紛紛進軍新茶飲市場。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17年全國綜合飲品店(不包含咖啡店)銷售額達472億元,預計2019年,綜合飲品銷售額有望突破600億元。
據推算,新中式茶飲的潛在市場規模在400億~500億元。當前新式茶飲市場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空間。
在零售君看來,目前新式茶飲的入局者多為互聯網創業者,并沒有看到老牌企業的身影。
是否老企業在創新品牌與渠道的同時,可以做更多茶形態、茶周邊的創新?無論如何,新時代下,老企業需要更懂年輕人。
另外需要考慮的是,茶葉本身的形態受制于沖泡環境,不利于攜帶,在口味方面也不太符合年輕人的喜好,這一度導致茶無法像咖啡那樣普及和日常。
然而,過去幾十年來,飲料企業從未停止對茶領域的探索,從康師傅烏龍茶到娃哈哈東方樹葉,再到茶π……其中卻未見傳統茶企的身影。
顯然,傳統茶企在消費者的洞察力、創新發展方面,要遠遠落后于新式茶企。
未來,在傳承優秀茶文化的另一端,傳統茶企只有加速洞察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靶向思維逐個破局,才能帶領中國茶業走向標準化、親民化、國際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