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發300億港元,比亞迪“缺錢”還是另有隱情?
車企缺芯傳言發酵,比亞迪公開表示不受影響,令外界格外矚目,進而其在資本市場的大動作再被議論。
日前,比亞迪發布公告稱,擬在港交所增發H股,H股發行擬發行數量不超過公司2019年度股東大會召開日(即2020年6月23日)已發行H股股份總數的20%,外界普遍推算募資金額或超過300億港元。
受消息刺激,次日比亞迪A股H股雙雙下跌,其中H股跌幅大于A股,之后的交易日又雙雙反彈,巨額增發的陰霾似乎不復存在。
那么,A股溢價明顯高于H股,募資上限也更高,比亞迪為何反其道而行抉擇中國香港市場?如此大手筆募資,底層邏輯又是什么?同時多線作戰,何處是決勝場,勝算又幾何?
不僅求量,也求增發更快
“低位增發是利空,高位增發是利好。”投資者黃錦如是說。
黃錦峰沉浮A股十余載,2020年7月中旬比亞迪市值越過上汽,其從中嗅到了機遇的味道,義無反顧地買入比亞迪股票,當下收益頗豐。
比亞迪業績有所改善
然而,比亞迪將增發目標瞄向中國香港,出乎黃錦的意料。
黃錦告訴鋅刻度:“兩地股價絕對值看上去相差無幾,算上匯率實際就有不小的差價,A股比H溢價15%左右。”
鋅刻度進一步調查發現,除了股價有差異,募資上限也有所不同,據《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顯示,A股的增發上限從總股本的20%提升至30%,這意味著比亞迪在中國香港最多可發行1.83億股,而在A股最多可發行8.18億股,明顯后者的募資優勢更大。
“按理說融資越多,業務升級越快,市場對利潤的預期越高,股價的上漲空間也越大,比亞迪怎么舍近求遠?”黃錦表示不解。
黃錦的觀點不無道理,然而比亞迪或考量了更多因素,某私募投資部經理陳聽濤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規則不一樣。
A股增發需要監管層審批,而赴中國香港市場增發則僅需證監會放行,原則上只要合規就無大礙,“審批與放行的難易大不同”。
其次,發行周期更快。
審批耗時通常為3~6個月,省去這步意味著融資流程更短、發行周期更快,這對亟需資金助力的企業而言尤為重要。
再次,對接全球資本更容易。
中國香港為亞洲金融中心,歷來是全球資本的重鎮,而全球資本對新能源車企更為看高一線,成為市值不斷創新高的重要推手,譬如蔚來、小鵬與理想這三家國產造車新勢力在華爾街叱咤風云,那么比亞迪在中國香港市場增發更容易獲得積極認購。
多線投入,亟需改善現金流
換而言之,此次比亞迪增發不僅求量,同時也求快,難道“缺錢”了?
據比亞迪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45億元同比增長40.72%,凈利潤為1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0%,一舉扭轉了中報的下滑趨勢。
不過,現金流繃緊的問題似乎依舊存在。
比亞迪賬上貨幣資金為131.8億元,而短期借款高達247.9億元、應付賬款高達320.0億元,這考驗著比亞迪對現金支出的平衡能力。
另外,2020年前三季度比亞迪已支付24.5億元的利息,而同期凈利潤為34.1億元,扣非凈利潤(主業)僅有24.9億元,利息成本高企吞噬著凈利潤。
利息成本高企
其實,比亞迪在公告中也坦承:“所得凈募集資金擬將全部用于補充營運資金、償還帶息債務、研發投入以及一般企業用途。”
從這個角度來看,比亞迪的確有“廣積糧”的必要性:微觀上改善公司現金流,宏觀上支撐公司多線作戰。
這么多年來,比亞迪一直奉行“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的策略,在數個熱門賽道與競爭對手激烈博弈。
動力電池賽道,與寧德時代針尖對麥芒;新能源汽車賽道,與特斯拉正面叫板;電子代工賽道,與富士康平起平坐;半導體賽道,比亞迪半導體已能自給自足,甚至尚有余量外供,其對標的是英飛凌、斯達半導體……
當然,不是每個賽道都能打得有來有回,譬如云軌、云巴、儲能、光伏發電、智能駕駛等業務發展得就不甚理想,有的甚至淪為資金“黑洞”,以云軌為例,歷時5年、累計投入50億元研發,卻叫好不叫座,而王傳福曾認為:“那是近10萬億元的市場。”
不可否認,多線作戰令比亞迪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對后勤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更為關鍵的是,比亞迪市值暴漲3倍有余,背后的邏輯是資本市場對其新能源汽車的憧憬,這才是比亞迪的“靈魂”所在。
因此,外界對比亞迪的增發別有期許,譬如中金公司認為:“補充資本金,可加強面向未來的汽車電動化、智能網聯化投入。”
簡而言之,比亞迪“補血”之后,或加碼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持久戰,比拼資金的厚度
新能源汽車賽道,雖然比亞迪下場較早,卻被后起的造車新勢力搶了風頭。
一名市場人士告訴鋅刻度稱:“比亞迪的打法為矩陣化布局,覆蓋了5萬元-3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價格區間,產品線跨度這么大很少見的,優勢是容易與特斯拉等形成錯誤競爭,挑戰在于資源投放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上述市場人士進一步表示,比亞迪將翻盤的希望寄托于兩張牌。
第一張為刀片電池,刀片電池主打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兩者兼而有之,正好針對行業的自燃痛點,因此搭載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已成為賽道的黑馬之一。
比亞迪漢搭載了刀片電池
公開數據顯示,比亞迪2020年11月銷售新能源汽車26690輛同比增長138%,其中比亞迪漢銷售10105輛,耗時4個月銷量破萬。
這意味著,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產能爬坡順利。
當然,隨著銷量提升,刀片電池是否更為安全,將接受實際場景的考驗,這決定比亞迪能否如王傳福所愿“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改變中國汽車企業在世界新能源領域的角色與分工”,從而有效站穩二十萬元以上的市場。
第二張為DM-i超級混動技術,號稱實現了“高達43%的熱效率”,可進一步降低燃油車油耗,從而彰顯插電混動的電動優勢。
對此,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云飛表示:“新能源車市場的增量比亞迪要搶,燃油車市場這塊‘肥肉’,比亞迪也要啃一啃。”
須知,當下新能源車汽車市場占有率為5%左右,燃油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主流,借助新能源技術反攻燃油車市場,倒也是一個解題思路,而比亞迪能啃下多大的市場,仍有待觀察。
盡管手握底牌,比亞迪面臨的壓力依然不容小覷。
一方面,特斯拉通過降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Model 3標準續航版已降至24.99萬元,后續仍有進一步降價的空間,如此一來比亞迪漢的價格優勢將逐步消失,而品牌力又有所不如,屆時比亞迪漢與特斯拉將正面交手,生死未卜。
另外一方面,特斯拉探索智能化的步伐較快,比亞迪仍處于追趕狀態,譬如比亞迪漢實現了L2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而特斯拉2021年即將推出L5級別的全自動駕駛功能(FSD)。
此背景下,比亞迪與特斯拉以及國產造車新勢力將上演一場持久戰,不但要比拼品牌力、產品力與技術力,更要比拼資金的厚度。
比亞迪,似乎在未雨綢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