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五星電器后,汪建國再造孩子王和匯通達
賣掉五星電器后,“零售大王”汪建國又創立了兩個明星零售項目,如今,母嬰童零售品牌孩子王A股上市只剩拿批文敲鐘,下沉市場B2B平臺匯通達,則于近日開啟港股IPO征程。
匯通達的核心業務就是給三四線及以下市場的獨立零售商供貨,并開展與之相關的其他業務。
流通難掙錢,批發更甚。匯通達雖然體量不小,但毛利率極低且近年處于下滑趨勢之中,去年整體僅為2.7%,核心業務低至2.4%。想要穩定盈利,且得好好折騰一番。
持續虧損
中國14.1億人口,12.3億在三四線及以下的所謂“下沉市場”,占比超過87%。
隨著鄉村振興、縣域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等原因,下沉市場的商業零售迎來大發展。
數據顯示,下沉市場2015年-2020年的零售規模增速為8.8%,高于一二線市場的7.8%;預計2020年-2025年,該市場零售規模增速仍將達到6.5%,高于一二線市場預期的5.2%。
近年崛起的新電商代表拼多多,正是以下沉市場為主戰場,蘇寧易購等以線下為主的零售商,門店拓展的重心也從一二線城市下沉。當然,還有不計其數的獨立小店,滿足了縣城和鄉村無數居民的購物需求。
于是,更加分散的下沉市場,催生出了匯通達等專業的企業客戶交易與服務平臺。
2010年成立的匯通達,主營業務是為零售商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門店SaaS+服務、商家解決方案等綜合服務。說通俗一點,就是給零售商供貨,以及與之相關的一攬子服務。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的零售生態系統已覆蓋中國21個省及直轄市、超過19000個鄉鎮,連接超過14萬家會員零售門店、10000家供貨商及18000家渠道合作客戶,間接服務超過3億農民消費者。
公司旗下商品涉及家用電器、消費電子、農業生產資料及機械、交通出行、家居建材、酒水飲料等六大品類。
2018年-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98.02億元、436.33億元、496.29億元,年度虧損分別為2.76億元、3.05億元、2.80億元。
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增速下滑,2019年、2020年分別為46.41%及13.74%,且連續3年處于虧損之中。剔除可贖回注資產生的利息開支以及所得稅,公司經調整凈利潤,2018年-2020年分別為1.24億元、2.49億元、3.22億元。
匯通達不賺錢的核心原因在于,供貨業務毛利率太薄——流通業務普遍掙錢難,批發業務更是如此。
公司交易業務板塊的毛利率,2018年為3.2%,到2020年降至2.4%。去年,公司旗下消費電子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及機械、交通出行等板塊的毛利率,甚至低至1.5%及以下。
作為平臺,公司坐擁B2B珍貴流量,于是開啟增值業務試圖提高盈利能力。
2017年,匯通達推出門店SaaS+業務,將此前連條碼都沒有的小型獨立門店數字化。該項業務的收入,2018年-2020年分別為2136.4萬元、4397.3萬元、1.15億元。
盡管公司旗下有在線撮合、門店SaaS+訂閱等高毛利業務,但無奈體量太小,受低毛利的交易業務板塊影響,公司綜合毛利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2018年-2020年分別為3.4%、2.9%、2.7%。
創始人已套現11億元
匯通達僅用了10年時間,就躍升為最大的下沉市場B2B服務商,它的創始團隊不簡單。
在匯通達之前,公司創始人汪建國早已在商場沉浮多年,堪稱“零售大王”。
1998年,從江蘇省商務廳離職的汪建國,創立五星電器,成為彼時蘇寧、國美的重要競爭對手之一。
2006年,全球最大的家電零售商百思買斥資1.84億美元收購五星電器75%的股權,3年后再掏1.85億美元收購剩余股權。
2009年退出五星電器后,汪建國拿著套現后的十幾億,拉著五星電器時期的班底,先是創立了母嬰童零售品牌孩子王,次年創立匯通達。
如今,孩子王A股上市已經通過上會審核,等待敲鐘,匯通達則于6月17日遞交招股書,正式向港股IPO發起沖擊。
相較于成名項目五星電器,汪建國對目前的兩大創業項目,進行了系統性升級:孩子王和匯通達,都是針對細分市場的零售業務,都強調了服務性,都加強了與資本的聯結。
孩子王的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騰訊、Starr等多家海內外知名投資機構,甚至還包括已經暴雷的神州系,2019年7月,陸正耀旗下的投資基金福建優車進入孩子王的前十大股東名單。
匯通達的融資歷程更加波瀾壯闊,公司通過六輪融資,在一級市場拿到了超過78億元的支持,投資機構包括華夏人壽、江蘇沿海基金、上海招銀、央企基金及國調基金等,當然最重要的一筆融資來自阿里巴巴。
2018年5月,阿里巴巴向公司投資25億元,同時,斥資20億元向其他股東收購部分股權。截至目前,阿里巴巴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持股19%。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入一眾投資方的同時,汪建國控制的多家公司,通過轉讓匯通達股權,套現11.08億元:2018年4月五星控股轉讓公司股權套現3.05億元,該公司次月又在阿里巴巴收購股份的時候折現9.73億元,2021年4月南京柏源轉讓股份收獲1億元;南京柏源今年收購上海招銀所持股份,耗資2.7億元。
與此同時,公司元老錢爭鳴、徐衛紅分別通過轉讓公司股權,于2018年5月套現4億元和1.35億元。
奇怪的是,2016年6月以3億元入股的上海招銀,在2018年5月和2021年1月分別套現2億元和2.7億元后清空股權。馬上就要上市了也不等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