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購物中心,還需要電影院嗎?
對所提供的核心商品或服務沒有決定權,是制約電影院發(fā)展的最大痛點。
在多變的商業(yè)領域,各類品牌業(yè)態(tài)的興衰起伏層出不窮,主力店亦如是。盛極一時的百貨業(yè)態(tài)早就大批退出購物中心,而以沃爾瑪、家樂福為代表,動輒上萬平米的大型超市,如今也已被5,000平米以下的各類精品超市、生鮮超市和新零售超市所替代。
那么,長期以來作為主力業(yè)態(tài)另一極的電影院,是否也會面臨著迭代或者被取代的可能性?今后新建或改建的購物中心,是否還有必要引入電影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這個問題。
根據藝恩發(fā)布的數據,2021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276.0億,約是2019年同期規(guī)模的89%,該業(yè)績相較于上半年全國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同比2019年增長9%的整體水平,落差明顯。而這一現實,正是疫情之后電影院所面臨窘境的真實寫照。
總體來看,在經歷了2014、2015年的爆發(fā)式增長之后,電影行業(yè)近年來增速持續(xù)放緩,疫情下的半年停擺更導致其元氣大傷。這也正是本文寫作的出發(fā)點。
01 作為主力店的影院,稱職么?
行業(yè)數據反映的現實是,近年來影院業(yè)態(tài)總體出現了需求滯漲甚至下滑的趨勢。
但供給側,新的影院還在不斷涌入市場。2021年上半年,全國影廳和銀幕數量為1.18萬家、7.20萬塊;而2019年上半年,這兩個數據分別為1.07萬家和6.44萬塊,兩年時間內分別增長了10.2%和11.8%。
供給增長而需求滯漲,意味著具體到每一座影院和每一塊屏幕,其產出的下滑程度,要大于總盤。
根據藝恩發(fā)布的數據,2021上半年影院觀影人次6.82億,相比19年同期下降15.6%;盡管經營壓力之下,2021上半年影院將平均票價提升至40.5元,比19年同期增長近2元。但票價增長并不足以彌補場均人次下滑帶來的收益損失,單廳收益仍下滑達21.2%。
這一現象出現在幾乎所有影院,上半年票房產出在500萬元以上的電影院占比,較2019年上半年減少了近1/3,大量的影院下滑到了半年票房300萬以下區(qū)間。
而全國電影票房TOP10的影院,這幾年的整體業(yè)績也都在下滑。像北京朝陽大悅城的金逸影城,作為年均票房超過5,000萬,常年占據國內影院票房TOP10的重磅玩家,其2019年票房與客流貢獻占全場的比例,都要低于其面積占比。
占著大面積、拿著便宜的租金,卻只能提供低于平均水準且日益下滑的人氣與銷售。如今影城的主力店身份,顯得很尷尬。
02 影院的未來,還值得期待么?
銀幕增長速度超過票房增速的現象,已經持續(xù)多年,并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很難逆轉。因此,單個影院的業(yè)績持續(xù)下滑基本是大概率事件。
除此之外,從今年的票房分布,結合近年來觀影與影評生態(tài)的發(fā)展,影院未來經營中以下兩個特征將愈發(fā)明顯。
首先是“檔期效應”。從藝恩提供的數據來看,2021上半年檔期整體票房132.7億,與2019年同期檔期的135.3億基本持平,其中元旦、春節(jié)、清明、五一這4個檔期,甚至都刷新了歷史票房紀錄。
78億票房的史上最強春節(jié)檔
但非檔期時段,票房較2019年同期大幅下降19%,是造成整個上半年業(yè)績回升乏力最重要的原因。這說明電影票房的時間分布上正進一步向核心檔期集聚。
而自去年后疫情時代影院復工以來,影院為了降低經營成本,減少了工作日以及非黃金場的放映場次,觀眾們也做出了傾向于周末和黃金場觀影的選擇。考慮到節(jié)假日、黃金場時段本來就是購物中心的旺季,影院這一經營行為與特征的變化,進一步削弱了其“雪中送炭”的能力。
唯二的非檔期高票房影片,來自于兩部進口大片
其次是“爆款效應”。根據上半年影片的業(yè)績,票房單方面向頭部影片集中的情況尤為顯著。在上半年的276億總票房中,《你好,李煥英》一部片就貢獻了將近20%。
而元旦檔期上映、目前位居全年票房TOP5的《送你一朵小紅花》,總票房11.96億元,就已經是端午檔期15部影片票房總和的2.5倍之多!
這一現象背后,是娛樂消費形式日益多元化、短視頻、游戲、直播一擁而上搶奪年輕人注意力的今天,人們不再愿意在一部未知好壞的影片上浪費120分鐘的時間。
所以,當消費者們在貓眼、豆瓣上看到評分,在各類自媒體上看到劇透或影評之后,對于質量不那么過硬的影片,就會得出“有這點時間不如干點別的”的結論,然后放棄走進電影院。
作為購物中心內,唯一一個對所提供的核心商品或服務沒有決定權的業(yè)態(tài),影院竭盡全力能做到的空間、設備、服務等體驗改善,甚至是票價的降低,都敵不過一部爛片對顧客的勸退。而這,恰恰是制約電影院發(fā)展的最大痛點。
貓眼開畫評分3.3,收官評分3.6的《日不落酒店》
僅收獲2,000萬元票房
而受限于各類政策和利益方的限制,在沒有爆款大片上映的時間段內,影院能做的事情很少,不能隨意復播經典影片,也不能利用大規(guī)模地改變場地用途開展其他經營活動,這又進一步削弱了通過運營調整來改善業(yè)績的可能性。
總結而言,除非某些年份好片云集,或是開放影院的場地經營用途,否則未來單個影院業(yè)績的下滑難以避免。在非節(jié)假日檔期、非爆款影片上映的時間里,該趨勢或將更為明顯。
03 購物中心,還需要影院么?
過去的十年間,我們經歷過影院租金不高,但是由于數量少,因此商圈輻射力以及冷區(qū)帶客能力較強的時代;也經歷過資本漫灌,影院瘋狂開店、商務條件節(jié)節(jié)高的時代;而今天,這兩種現象都已經成為過去時。
那未來的購物中心,是否需要影院作為主力店呢?我想,如下三點建議可供大家參考:
一、經營上不對影院寄予過高期望,把它視為目標客群較為廣泛的大型娛樂配套業(yè)態(tài)之一,是更切實際的做法。
貓眼專業(yè)版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北京業(yè)績排名前10的電影院,平均一天貢獻的客流大約在1,300人次左右;而全部243家影院日均客流的平均數和中位數,都是近500人次。這一數據可以作為影院帶客能力的參考指標。
在這種定位之下,對于影院的面積、影廳的數量,以及租金標準,就值得從新的角度去進行審視,再來權衡其是否不可或缺,或者應當提供怎樣的條件,甚至是否選擇自營。
二、影院品牌在整體商場級次與形象的錨定方面,仍然有其價值。因為影院往往簽約較早,故而比起天花亂墜的MD規(guī)劃,你的影院究竟是百麗宮還是大地、有沒有IMAX或杜比影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品牌方對于項目的印象分。只是要記住,這部分為了形象而讓渡的商務條件,必須要能從別的地方收回來。
三、盡管在走下坡路,但能在租金條件、面積段去化、客流吸引能力三方面完全替代影院的業(yè)態(tài),目前尚未出現。這兩年發(fā)展迅猛的電競,受比賽場次數量限制,其門票收入遠遜于影院票房,傾向于尋求免租場地與政府補貼;而諸如劇本殺、密室等新型娛樂業(yè)態(tài),一方面場地門檻相對影院較低、可以四處開花而不局限于購物中心,同時尚未經過市場周期的考驗,經營穩(wěn)定性也要打個問號。
因此,如果新的購物中心不計劃做電影院,不能直接用另一個大空間業(yè)態(tài)填鋪完事,而是需要認真規(guī)劃一系列復合化的空間與業(yè)態(tài),形成組合拳來滿足更廣泛消費者的需求。
復合或組合形態(tài)的空間與業(yè)態(tài)設置
最后要說的是,本文的目的并非否定影院在購物中心的積極作用與重要影響,我也反對那些認為所有新購物中心都沒必要規(guī)劃影院的觀點,因為每個項目的定位與需求、所面對的市場和消費者,都是不同的。
然而,面對時刻變化的消費市場,在未來已經展現出種種跡象的時候,有的放矢地做好前瞻性規(guī)劃,相比于因循守舊,抱著十幾年前的做法不變,總是更有價值的。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