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店鋪服務標準化的三個重要任務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
9月5日,在2021年國際服貿會的主會場國家會議中心,召開了第五屆中國服務貿易標準化論壇。
會上,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負責人齊爽發表演講《履行央企責任 助力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發布了團體標準《商業零售業服務質量管理通則》,該標準由CQC和北京市商聯會共同制定,旨在引導商業零售企業規范、創新發展。
筆者作為該標準參與者,出席了CQC市場部和現代服務業評測中心負責人主持的“標準化助力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座談,圍繞借助標準化理念和工具,促進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打造服務品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就零售店鋪的服務標準化工作現狀,筆者以為有三個重要任務。
1、真實地抓好質量。
服務標準化,要以服務質量為基礎,做一個顧客喜歡的零售店鋪,必須建立不低于時代顧客感知需求的質量執行體系,包括經營產品本身特性的穩定安全、組織運營持續真實改進等等,在此基礎上,才有資格追求標準化的持續優化和提升。
在國際上,對于質量理念認知有一個演變過程,大體上經歷了檢測評價出質量(1920年代以后)、生產控制出質量(1950年代以后)、綜合管理出質量(1980年代以后)等幾個歷史階段,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TC176)在1987年正式頒布的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系列標準,我國在1992年5月召開的“全國質量工作會議”上決定等同采用ISO9000標準,跟進國際質量管理節奏。與此對應,先后涌現出著名三大質量獎:日本戴明質量獎(1951設立),獎勵在質量研發推廣中杰出的個人、獲得突出改進效果的企業及企業部門;美國波多里奇質量獎(1987設立),獎勵在管理質量、經營質量方面具有杰出成長性的企業團隊,也被稱為卓越績效評價模式;歐洲質量獎(1992設立),獎勵質量控制方面杰出的企業團隊。對于中國質量獎(2012設立),資深專家王越認為有三個特色:注重對質量理念和實踐的考察,注重可持續發展,注重企業負責人對質量的重視程度。三個特點有兩個提到觀念,對比可見,我們的關注點與國際化的趨勢有很大差別。
經營內容的質量是基礎、是前提,經營產品組合質量上去了,顧客價值提升了,相應的組合工作方法相對穩定下來,就形成了標準化作業機制。不用心抓質量,只是把標準化管理評價看成一種形式,甚至是拖累和負擔,是對服務標準化工作的誤解。
2、突破兩個障礙。
零售店鋪的管理團隊要突破兩個障礙,敢于挑戰固化的習俗和觀念,積極將標準化的質量管理理念、程序流程規范,轉化為內部熟悉的作業指導文件格式,變成團隊上下都可以看懂、可以使用的簡單化作業文件。
這一步轉化工作,是把外部標準化理論或者評價工具滲透到店鋪一線執行層面的關鍵,需要突破兩個障礙,也可以說是標準化落地的主要障礙,一個是管理團隊習慣于傳統的經驗,帶有行政式習氣,而且形成了固化的經驗人格,內部部門之間被垂直馴化隔離,各司其令。另一個障礙是分散化、情感化的溝通習俗,形成多層傳遞渠道,一件重要的工作,在標準化流程中還沒有啟動,團隊內外已經傳揚開來。
從深層次剖析,兩個障礙都與一把手密切相關,團隊一把手不能嚴以律己,言行不一,不尊重業務運營規范,是標準化程序受阻甚至作廢的本質所在。而一把手的隨意行為,恰恰與零售店鋪生存的本質相沖突。零售店鋪存在的理由,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從中取得超過成本的利潤。顧客為了滿足需求,到不到某個店,不是看這個店的一把手的臉色和威風,而是看服務項目是不是感動我,滿足我的需求。
其實,我們標準主控部門以及相關行業協會,編制了很多行業標準規范,可是,在零售店鋪一線,基本不了解這些標準規范長什么樣子,員工服務行為中也看不到這些標準規范的投射影子。
顧客需求在不斷變化,客觀上需要零售店鋪持續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標準化水平,在內部需求和外部標準化滲透之間,很多時候是決策管理者不接觸、甚至拒絕接納,阻礙了標準化質量促進工具的滲透和發酵,從發展眼光看,企業總是要發展,早晚要打破這個障礙。
3、要做好衍生產品。
現代零售店鋪的服務質量管理,絕不是打印一堆文件、輪番檢查幾次文件那樣愚笨和低級,一定要結合實際,制定符合店鋪本身的簡單、易行、可以解決問題的衍生產品。主要包括:培訓視聽教材、技能訓練套路、現場示范規則、檢查評價表單、獎懲激勵的創新方法、與顧客互動的策劃機制等等。在完成這些工作時,要和上一層級的公司總部保持原則一致,也要讓本團隊中自有員工以及合作單位員工接受,更重要的是,要公開透明,讓顧客看到質量管理的真實表象,通過顧客的參與,形成店鋪共創服務產品,共創服務品牌的優秀標桿。
現代零售店鋪服務標準化過程,絕不是固化的符合性對照體系,而是一個結合創新成長機制的開放進程。當然,要持續努力,創造超越顧客感知的體驗,始終讓顧客感覺到愉悅和驚喜,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說辭,一些企業發展到平臺期會相對固化,很難持續加大成本,追逐顧客需求的變化,但是在數字化背景下,我們就有可能通過較小的成本完成顧客洞察、顧客行為判斷以及顧客共創服務產品,進行跨越式的提升和進步。
2019年8月20日,筆者應邀到杭州銀泰百貨合作伙伴的CHOCLAB,參加“銀泰新零售驅動新制造.ILOVECHOC X銀泰百貨ITM柔性定制”主題沙龍,向瓊樓服飾CEO、ILOVECHOC創始人趙烈江、銀泰百貨商業數據分析專家、銀泰百貨服裝部經理學習。阿里有數據、銀泰有店鋪、趙總有品牌,三方均有合作動力,在可視化平臺上一拍即合。三方從快反、人貨匹配、聯動交易3點尋求增量,研發設計到店鋪上貨在1個月內快速實現,完成了數字化協助產品設計、改進產品服務周期和時尚度,贏得顧客好評。
很多案例驗證,數字化可以帶來服務營銷質量提升,促進服務標準化水平,零售店鋪管理團隊身處一線,要有創新產品的觀念和勇氣,更要有創新服務管理習俗和理念的魄力。
零售行業通過十年左右的數字化創新,已經收獲了一批寶貴的示范標桿,那些有志于未來成長的零售店鋪管理者,應該繼續大膽探索,開辟創新帶動服務標準化質量提升的新局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