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局,京東悄悄贏了阿里?
11月18日,京東和阿里巴巴相繼發布了2021年三季度財報。雖然兩者業績均大幅承壓,但業績更“差”的京東卻更受市場認可。
財報顯示,三季度,京東實現營業收入2187.08億元,同比增長25.54%;歸母凈虧損28.07億元,去年同期歸母凈盈利75.6億元。阿里巴巴三季度(2022財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006.9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歸母凈利潤53.67億元,同比下降81.34%。
大環境發生變化,增速放緩、利潤下降早在大部分投資者的預期之內。但京東和阿里巴巴還是獲得了截然不同的市場表現。
財報發布當日,阿里巴巴美股收跌11.13%,反觀京東美股收漲5.95%。表面上看,相比阿里巴巴,京東的業績明顯更“慘淡”。那么,資本市場為何更青睞京東?
本文核心看點:
1、大環境發生變化,阿里巴巴核心業務受沖擊更大,淘寶天貓增長幾近停滯,而京東的自營業務表現相對穩健;
2、阿里巴巴為了守住核心業務基本盤,圍繞用戶增長進行投入——以守為攻;京東意在拓展平臺業務邊界,加速第三方業務滲透,加大投入是為“攻城略地”——以攻為守;
3、在政策層面充滿不確定性,消費疲軟的市場中,沒有贏家,留給京東阿里們的挑戰還有很多。
“停滯”VS“穩健”
實際上,京東的成長性要高于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自2020年四季度開始并表高鑫零售的業績,這無疑會拉高前者的營收增速。在2020Q4-2021Q3期間,阿里巴巴難免會出現“高成長”的假象。若剔除掉高鑫零售并表的影響,阿里巴巴該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804.38億元,同比增長16.37%,低于京東同期的25.54%。
此外,大環境發生變化,阿里巴巴核心業務受沖擊更大。
阿里巴巴和京東的核心業務分別是平臺業務、自營業務,兩者相互補充。
雖然京東和阿里巴巴均屬于電商企業,但兩者的商業模式存在本質區別: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采取輕資產平臺模式,收入來源是廣告、交易傭金以及技術服務費,做的是流量生意。淘寶天貓的傭金、廣告收入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收入支柱。而京東是以自營為主,本質上是一家零售商,賺的是商品差價。
不過,雙方逐漸進入彼此的核心領域:阿里巴巴越來越“重”,京東加快平臺化擴張。
首先,從營收構成看,阿里巴巴的收入主要來源于電商、云計算、 數字媒體和娛樂與創新活動和其他業務。電商業務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支柱,涵蓋客戶管理和其他業務。其中客戶管理是由淘寶天貓的傭金和廣告收入構成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高鑫零售、盒馬、天貓超市和進口直營等自營業務。
自2020年開始,阿里巴巴其他收入占比超過20%,加速“京東化”。
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完成高鑫零售的收購并開始并表,意在形成線下線上的協同,讓線下流量反哺電商業務,緩解流量焦慮。同時,線下零售業務也能得到數字化賦能。
2021年10月20日,《晚點 LatePost》獨家報道了天貓超市和進出口事業群升級為B2C零售事業群,自營業務上升到阿里有史以來最高權重,阿里巴巴的“重資產”屬性越來越明顯。2021年三季度,阿里巴巴的其他收入同比增長111%至551.32億元,占總營收的27%。
不過,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客戶管理費實現收入716.95億元,僅同比增長3%,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0%。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妙解公司表示,受消費需求降溫、“二選一”取締導致部分服裝商家分流至競對手中,以及存量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淘寶天貓漲不動了,這是阿里巴巴大盤失速的主因。
但反觀京東的核心業務受大環境變化的影響相對較小,表現穩健。
該季度,京東自營業務收入為1860.08億元,同比增長22.86%,雖然略低于大盤增速,但依然保持20%以上的增速。京東自營業務包括3C&家電商品收入和日用百貨銷售收入,其中3C&家電收入為1108.81億元,同比增長18.81%,低于大盤增速;日用百貨收入為751.27億元,同比增長29.37%。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此外,京東也在擴大平臺業務邊界。
京東自營業務屬于重資產模式,前期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其盈利能力顯著弱于平臺化業務。為尋求利潤突破以及打開估值想象空間,京東開放第三方物流以及提高第三方商家的收入比例。
因此,京東收入除了來源于自營商品收入,還來源于服務收入。服務收入主要是指京東向第三方商家收取的傭金、廣告費,以及物流收入和新業務,具體包括平臺及廣告服務收入和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
該季度,京東服務收入為167.75億元,同比增長35.15%,增速遠高于阿里巴巴同期客戶管理收入增速。一是源于京東該項業務基數較低;二是“二選一”的取締,京東分流了阿里巴巴部分服裝GMV。
另外,相比阿里巴巴,京東下一季度業績較為樂觀。
“二選一”的取締使阿里巴巴的核心品類遭受一定的沖擊。截至11月12日零點,天貓雙11總交易額定格在5403億元,同比增速為8.45%,創歷史新低,且遠低于全行業的12.22%。而京東雙11期間累計下單金額超過3491億元,同比增速為28.6%,是全行業的2倍。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同時,阿里巴巴對自身的情況也不樂觀。財報電話會議中,阿里巴巴在業績報告中下調了此前給出的財年增長指引,從30%下調到了20%-23%。
“以守為攻”VS“以攻為守”
從戰略投入方向來看,雙方策略戰術相佐:阿里巴巴為了守住核心業務基本盤,圍繞用戶增長進行投入——以守為攻;京東意在拓展平臺業務邊界,加速第三方業務滲透,加大投入是為“攻城略地”——以攻為守。
2021年三季度,京東歸母凈虧損28.07億元,去年同期為75.60億元,由盈轉虧;阿里巴巴實現歸母凈利潤53.67億元,同比下降81.34%。京東和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均嚴重承壓,均是投資(包括權益和證券投資)損失和加大戰略投入所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和阿里巴巴對外投資大多數是戰略投資,而非純財務投資。因此該部分損益對雙方利潤的影響可能是長期的,但與主營業務無關,可以剔除該部分影響觀察經營層面的表現。
毋庸置疑的是,雙方均因為加大戰略投入而導致經營層面的盈利能力大幅承壓,但不同的是,雙方戰略方向不一致。
(1)阿里巴巴“以守為攻”
在互聯網紅利殆盡,存量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二選一”被取締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現有的市場面臨競對蠶食的風險,只能通過讓利消費者和商家來守住目前的市場份額。
2021年三季度,阿里巴巴實現經營利潤150.1億元,經營利潤率為7.48%,同比降低1.31個百分點。這主要是阿里巴巴圍繞用戶增長進行戰略投入。
電商業務是阿里巴巴的基本盤,而支撐電商業務增長的是用戶增長。但流量增長卻是阿里巴巴“永恒的難題”。
一方面,互聯網紅利殆盡,電商平臺現有市場中的用戶量逐漸趨于飽和,獲客成本水漲船高;
另一方面,存量市場競爭加劇,強敵環伺,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逐漸被分流:前有京東、拼多多等老競爭對手的左右夾攻,后有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覬覦。
為了緩解流量焦慮,該季度,阿里巴巴加大社區團購、淘寶特價版、本地生活等新興業務板塊的投入,與拼多多、京東形成正面競爭,搶奪下沉市場流量。
顯然,阿里巴巴的下沉策略奏效。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阿里巴巴國內零售平臺年度活躍用戶數達到了8.63億,同比增長14%,環比增加了3500萬,再次站上3000萬新增大關。
但用戶增長的代價是費用大幅增加。該季度,阿里巴巴的市場費用率達到14.38%,同比提升3.18個百分點,嚴重侵蝕了其利潤空間。
可見,阿里巴巴是圍繞用戶增長進行戰略投入,是為了防御競對的蠶食,穩住核心業務。不過,在消費需求低迷,市場存量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阿里巴巴維持已有市場份額的代價越來越大。如上文所述,阿里巴巴用戶增長了,但其核心業務卻增長停滯。
(2)京東“以攻為守”
京東加大戰略投入,是在“攻城略地”——拓展平臺業務邊界,加速第三方業務滲透。
2021年三季度,京東實現經營利潤25.72億元,經營利潤率為1.18%,低于去年同期的2.52%,主要是京東在加大京東物流和新業務的投入,使其虧損幅度擴大。
從最新披露的口徑看,京東業務主要分三部分:京東零售、京東物流和新業務,其中新業務涵蓋京東產發、京喜事業群、海外業務、技術創新和社區團購等。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首先,該季度,京東物流經營虧損率為0.28%,同比轉虧,主要是加大前置投入帶來資本折舊增加。
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一年間,京東物流運營的倉庫數量增加了約500個,這個數字相當于京東從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到2017年十年間的倉庫增長總量。目前京東物流服務的企業客戶數量約20萬家,京東物流的外部客戶收入占比繼續超過50%。
京東加大物流方面的投入,意在鞏固自身的核心壁壘。
京東物流作為京東的三駕馬車之一,也是京東最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京東物流為京東提供良好的物流體驗,是京東與阿里巴巴、拼多多等電商巨頭形成差異化競爭的關鍵一環。
京東物流對京東的意義有三:一是更好地支撐電商業務,提供良好的用戶物流體驗,保障時效性;二是深度捆綁供應商;三是占存貨壓資金,發展京東金融業務。
其次,京東新業務該季度的經營虧損率為36.16%,同比下降8.27個百分點,主要因京喜事業群轉入而虧損加劇。京東利用京喜事業群深耕下沉市場,驅動用戶增長,補齊“零售基因”較重的京東在流量獲取上的短板。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的活躍購買用戶達5.52億人,單季凈增2000萬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京喜在7月收縮至10個省份,履約成本有所下降,使新業務虧損率環比收窄7.21個百分點,從而導致京東整體經營利潤率高于市場預期的0.7%。
可見,在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京東業績表現出一定的韌性,因此獲得市場認可。
亮點VS隱憂
根據2021年雙11期間的銷量表現,可以預見,阿里巴巴業績表現仍遜色于京東。以及政策風險猶存,阿里巴巴的資本市場表現也不容樂觀。
本周,海納國際集團、Needham、德意志銀行和阿格斯研究公司等至少4家投行分析師下調了阿里巴巴目標價。截至目前,華爾街對阿里巴巴的12個月平均目標價已經被下調至208美元。
但也無法否定阿里巴巴電商行業的龍頭地位。2021財年(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阿里巴巴國內電商GMV高達74940億,接近中國2020年全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391981億元的20%,足以能見證其市場地位。
而且電商平臺業務市場更為廣闊,估值想象空間更大。阿里巴巴前期借助互聯網紅利建立“起量”邏輯,通過流量聚集帶來強大的網絡效應,這是阿里巴巴電商業務中最大的核心壁壘。
此外,妙解公司表示,政策趨嚴下,阿里巴巴與電商無關的業務板塊或將獨立出去,且阿里巴巴也難以通過提高業績預期提振市場信心。阿里云是阿里巴巴目前唯一個可以提高市場預期的業務。
京東雖然三季度業績表現暫占上風,但長期來看,京東也遭遇了發展瓶頸——平臺化進展較慢。
2021年三季度,京東平臺及廣告服務收入為167.75億元,僅是淘寶天貓同期(716.95億元)的23%。且從收入占比來看,京東服務收入占比從2017Q3的8.7%提升至2021Q3的14.95%,4年的時間僅提升了6.25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且在平臺電商市場存量競爭加劇,強敵環伺下,京東很難加快平臺化業務擴張速度。從長期來看,京東服務收入規模天花板有限,無法有效提高其盈利能力和估值空間。
總之,在政策層面充滿不確定性,消費疲軟的市場中沒有贏家,留給京東阿里們的挑戰還有很多。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