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北大悅城被取消 大悅城的“燈塔”精神還在嗎?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吳明毅
近日,一條新聞悄然出現,引起了青島乃至全國商業圈的關注——“由于中糧集團領導變動,決策發生了變化,且投資回報率低,不再參與該項目。”
這條新聞之于青島商業圈而言,并不“驚爆”,甚至算不上什么新聞,不過是官宣坐實罷了。因為除了各類小道消息外,種種跡象表明,這座令青島市民期待已久的島城首座大悅城極大概率流產,從前幾年的營銷啟動,到后來的漸漸無聲,再到之后的疫情爆發而完全銷聲匿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觀察分析,這座大悅城都不像能正常開業。所以,對此大家早有心理預期,最難受的莫過于兩類人——周邊的居民(期待房產升值)與有信仰的商業人。
但最令人驚奇的是,從政府口徑官宣取消的原因竟是——中糧集團領導變動→決策發生改變&投資回報率低。不知這其中的邏輯關系是否如此,但不禁讓人遐想——大悅城變了,那座曾經可譽為“商業燈塔”的地標逐漸失去了光芒,泯然于眾生之間。
私以為,之于商業而言,能稱之為“燈塔”的確不多見。芳草地、K11能稱之為“標桿”,但并非燈塔,因為雖極大的領先于時代,卻無法復制,這么多年來還就這倆,即便有開拓,也并無真正精髓,“名不副實”。而大悅城卻不然,引領且多點開花,雖不乏不成功項目存在,但確實每到一座城都能為這座城市的業界與消費者帶來新潮流、新思考、新實踐與新啟發。
在消費者眼中,“大悅城”這三個字即代表著年輕、潮流與個性;在從業者心中,“大悅城”則代表著深刻的消費者洞察、對未來商業發展的某種信仰及特立獨行的存在。所以,稱之為“燈塔”名副其實。
1、大悅城的成功并非因其地理位置的核心、地標與稀缺性,而是因其對于消費者,尤其是青年客群持續而又深邃的洞察與挖掘。在那個MALL初生并野蠻生長的年代,ta可謂開創了一個先河與一種方向、路線;
2、大悅城真正開創并踐行了“以人為本”,在那個以“業態與品牌豐富、多元”為核心追求的年代,ta能真正靜下心來去研究消費者,發覺并挖掘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可以說,行業內真正用心洞察消費者、并將之視為主要生產力是從大悅城開始的,這確實是跨時代的引領,由物質向精神的轉向;
3、大悅城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獨特與充滿個性的,恰因為對于青年消費群的深刻而精準的洞察,ta總能抓到“每座城市的年輕流量密碼”,成就一座座特色而又成功的項目。你可以說其因為個性化而很難標準化,但其實大悅城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標準化,即通過深刻消費者洞察的標準化來引領項目打造的標準化,這是極具開創性的。
這之于當下這個浮躁而又焦慮的商業時代,不可謂不是“燈塔”,恰如“人間清醒”,純粹而獨立。
但從“青島市北大悅城因資金回報低而取消”可發現,那座“燈塔”似乎黯淡了。因為“燈塔”源自純粹,純粹源于精神,而精神與物質雖相輔相成,但又互相矛盾——精神追求自由與空靈,是一直全力掙脫物質束縛的,正因此,ta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換而言之,正因為大悅城一直追求精神層面突破,所以才能如此不凡;正因為不被物質束縛,所以才能超越與引領。但從此次取消原因來看,ta由精神轉向了物質,這不得不讓人感覺在“開倒車”。
但若將之置于整體大形勢與商業維度分析,如此轉向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沒有利潤的企業是罪惡的”,且當項目越來越多之時,唯一能評價好壞的就是財務指標,這點毋庸置疑。但再反觀那些以財務指標為核的體系,除了越發離譜的銷售額與資金回報以外,還有什么嗎?衰敗的速度超乎預期,只能用不斷的、變著法的做大規模而掩蓋內在的系列問題,但問題就消失了嗎?不會,再看看如今地產巨頭的“天雷滾滾”,未來或可預見。
所以,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若想“賺快錢”,標準化、快速拓店是沒問題的,只是要明白副作用就是“不能停、一停就連環爆”。若要真正引領,那對于價值、精神的思考與挖掘才是核心,要下苦功夫,要大膽試錯,但回報卻是長線的,且獲得的其他層面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比如“胖東來”。
經商如做人,完全匹配馬斯洛五層需求理論,最高境界是自我實現,是創造價值,而不是追求變現。這之于肩負引領使命的央企,其實也是一種責任與義務。
最后,個人其實一直以寧高寧先生為偶像,因為寧總主導打造了三座“城”,已成就了兩座引領行業升級的“城”。據說這三座城都是由寧總命名的,從“萬象”到“大悅”再到“覽秀”,我認為是象征著人生三個不同的階段與心理訴求——從最初追求外在、期待遍覽萬象,到之后漸漸疲倦、渴求內在回歸與真正喜悅,再到“覽盡山水”而“一覽眾山小”的返璞歸真,這是具有深刻內涵、甚至禪意的。
所以,“大悅”代表著回歸內心與精神,代表著找到內在的平靜與喜悅,代表著脫離物質的束縛、獲得精神的自由……而這些,都是建立在精神的空靈與信仰的純粹上的。當以財務回報為核,“大悅”已漸行漸遠,未來同樣漸行漸遠,我們或許會看到越來越好看的財報、越來越多的項目,但又能怎樣,只是一些短期數字罷了。
當下,我國不缺“務實”的商業,已然太多太多,缺的是真正下功夫、用真情、有情懷、懂人心、敢投入、敢試錯的商業,這對于民企而言,確實不易;但對于央企、國企,確為責任與使命。
希望以上這些都是捕風捉影、杞人憂天。祝愿大悅城能依舊做到引領,是精神上的引領,而非物質上的“領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