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挖川渝火鍋墻角?
火鍋市場大,派系多。但多年來,火鍋市場一直以川渝系的紅油辣鍋主導。各種地域火鍋缺了嗆人的火辣,總顯得不“正宗”,一直停留在地方,作為某種當地特色。
而現在,各種地域火鍋如過江之鯽,更有“奇葩”創新鍋名聲躁動。火鍋市場變天了?從前小眾的火鍋品類,怎么現在都成了“打卡王”?
01
地域性新式火鍋:登場,還要登榜
某天突然發現,大眾點評上海火鍋熱門榜的第三名,是一家“沙茶火鍋”店。
“燃計沙茶皇·沙茶火鍋”號稱是“魔都第一家沙茶火鍋”,有評論說,隊伍要排3個小時。大眾點評顯示,門店今年7月才被收錄,但現在精選評論已超過1000條。
無獨有偶,上海另一家也是今年下半年剛開的熱門餐飲店“樓下大排檔”,也賣沙茶火鍋。
但沙茶火鍋在它的“老家”并不熱門。沙茶醬盛行于閩南潮汕地區,但實際上,閩南潮汕地區寥寥的沙茶火鍋店中,一部分沙茶火鍋僅指提供沙茶醬作為火鍋調料。
近年,不少像沙茶火鍋這樣的地域火鍋進入主流視野。比如山東、河北、安徽等地的地鍋雞火鍋;比如江浙一帶的本地雞窩火鍋;比如海南的椰子雞火鍋。
同時,還有一些“新”火鍋騰空出世,涌入火鍋市場。
繼毛肚之后,又一火鍋硬菜“黃喉”成為招牌。成都的萬勇超黃喉火鍋以黃喉為名,把黃喉做主打。萬勇超黃喉火鍋去年10月才開出第一家店,但目前,門店已從成都擴張到昆明、常州。
這家店和想象中的熱門網紅火鍋店不同。它門頭設計和店內設置比較“素”,門店并不“上相”。點評信息顯示,萬勇超黃喉火鍋屬于四川火鍋,稱為招牌的“黃喉”先是保證貨源新鮮,再經過去膜處理,更鮮更嫩。吃火鍋酷愛吃黃喉的人攜伴而來,門口的塑料凳上坐滿了等位的顧客。
這批攪動市場格局的火鍋中,聲勢最浩大的還是港式粵式火鍋。揚名一時后降溫的潮汕牛肉火鍋又逐漸升溫,主打美容養顏經濟的花膠雞火鍋伴隨著身材顧慮與健康飲食的興起,市場翻了幾番,海鮮火鍋依舊紅火,同樣走滋補路線的豬肚雞火鍋成為鴛鴦鍋白鍋的有力競爭對手……
一些粵式港式火鍋門店還增加了粵式港式點心,豐富菜單,比如楊枝甘露。
粵式港式火鍋也引起了資本的注意。7月,粵式火鍋品牌“撈王”港股上市。9月,行運打邊爐完成Pre-A輪融資。
《火鍋市場變天了?》寫道,火鍋賽道不斷變化,頭部品牌在不達預期的策略后忙做調整,而地域火鍋和創新火鍋,正在一點點影響川渝味壓住的火鍋市場。
02
“新”面孔們是怎么攪動火鍋市場格局的?
餐飲內卷,各火鍋品牌絞盡腦汁想要錦上添花,做加法。近年來餐飲“升級”頻頻出現:
服務升級,朝想象力邊界做,求盡善盡美
菜單升級,增加飲品甜品,做跨界火鍋王
場景升級,造景精致處處出片,做足氛圍
菜品全備、味道穩定、服務入微、環境優美、創意頻出,正是占據更多資源與客群的頭部火鍋品牌擅長的。但這群跑出來的“新”面孔,各有獨樹一幟之處,且都極具性價比。它們大多有以下特點:
外觀:簡明的小門店
火鍋“新”面孔的門店基本上都是300平方米以下,店址選在熱門商圈的非熱門區域,不少評論表示慕名而來,但有些“難找”。借助熱門商圈客流量,塑造“格調”,但避開租金最貴區域。小門店,更易“排隊”,方便宣傳。
門店招牌簡單直白,選擇了有設計感又容易辨認的字體做簡單設計。店內動線簡明,照明好,讓整個店看起來新穎且衛生。于顧客而言,不像“有詐”,于老板而言,又壓縮成本又方便門店管理。
菜單:一個關鍵詞+少量主打菜
菜單同樣從簡。定好一個關鍵詞:或是新鮮或是養生或是其他,讓所有菜品凸顯這個關鍵詞。做好拳頭產品,使之成為品牌名片;給品牌縮小比較圈,創造“最”創造話題。比如,將“全中國最好吃的火鍋”的口號改成“XX地XX菜最好吃的火鍋店”。
用大眾認可的客單價更高的產品做烘托,同時保證質量穩定。比如酒水,用年輕人更喜歡的微醺小酒品牌,比如甜品,用受眾更廣的楊枝甘露。
價格:低于火鍋平均客單價
性價比無疑是新火鍋的一大優勢,無論是近年來銷量倍增的花膠雞火鍋還是本地雞火鍋,其平均客單價始終不能達到整體火鍋市場的平均客單價。
做性價比的地域火鍋同樣在做升級路線,但其將賽道選在更低區間,對標路邊的小火鍋店,保障整體水平,創造記憶點,創造低成本的“最”,做簡顧客動線,做精門店模型。
新火鍋對標路邊小火鍋店的“升級”,讓其吃下部分市場。同時,頭部開始調整策略。一擴一縮之間,常年川渝主打的火鍋市場,有了一些“變數”。
03
火鍋的變數
火鍋還是那個超4000億的大賽道,擁有超60萬家的企業,但它的玩法變了。這批冒出的新火鍋品牌,與傳統火鍋品牌海底撈大龍燚都不一樣。
這些火鍋品牌店小,價優,菜品有“特色”,門店不浮夸,是餐飲分享中“種草”“安利”的完美內容,“新”火鍋店符合傳播邏輯。大眾很自然地喜歡去了解,喜歡去探店,喜歡去拍照,喜歡去傳播。
顧客對火鍋的需求發生改變,而以下幾點促成這一改變的發生。
堂食經濟不穩定
疫情反撲無常狀態下,對堂食依賴性強的火鍋賽道極易受到影響。所以,各火鍋品牌也在不斷發力“外賣”業務,如海底撈,提供火鍋送到家服務,或者是發力零售端,售賣火鍋底料、火鍋配料、自熱美食,甚至是文創周邊。
火鍋消費頻次變高,火鍋菜品漲價,顧客花銷預期沒有同步增長
這屆一邊EMO一邊喊著“沒什么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年輕人對火鍋的需求還在,但劃分給餐飲的花費額度不如從前。火鍋雖然漲價了,但客單價并沒有如期增加。
因此,多出了更加方便、經濟的自熱火鍋,性價比更高的小火鍋,以及火鍋調料與組合菜的市場。
川渝火鍋創意空間遇到瓶頸
川渝火鍋品牌多,且已產生多個頭部。這些頭部品牌不斷創新突破川渝火鍋的可能性,讓品牌和川渝系火鍋有更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創意空間縮小的困境。無論是菜品還是底料生產加工,能突破的空間相對較小。
加之出新壓力大,試錯成本高,川渝系大品牌的創新空間已經不多了。于是,奶茶、甜品、炒飯等其他品類的成熟餐飲品類進了火鍋店。
品牌多,競爭激烈
火鍋是個紅海市場。2020年,回縮的火鍋市場依舊具有4380億的規模。目前,我國火鍋行業參與者眾多,全國火鍋店數量超60萬家,且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行業內有餐飲大佬,還有不少帶著各路資源的跨界玩家。
火鍋“升級”就這樣開始了。但一些“升級”流于形式,被美圖“欺騙”后的顧客轉向回歸“本質”的小火鍋。
04
小結
火鍋大市場的局促,加之頭部的短暫停留重新審視的空擋,給地域火鍋“冒出尖尖”的可能。這些火鍋新面孔“冒尖”后,其后續的發展必將更加直接面對整個賽道的困境與危機。
在《火鍋市場變天了》一文的評論里,一位餐飲人寫下:“霸榜容易口碑難,餐飲模式最終還是要從餐出發,好不好,不是問投資者,而是問消費者的味蕾和心。”
憑借“小眾”的新鮮感走向大眾的地域火鍋,最終能否變成“大眾”的,還要看其能否守得住味、守得住價,守得住食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