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奈雪降價,搶蜜雪冰城生意
客流減少,品牌“內卷”,新茶飲在2022年并不好過。雖然行業依舊保持一定增速,不至于萎靡到人們口中說的“新茶飲寒冬”,但各新茶飲品牌,確實跑到了瓶頸期。
對此,賽道頭部玩家喜茶與奈雪,先后通過降價與推出低價產品線的方式,尋求破局。
具體來看,喜茶對門店商品價格普遍進行下調,其中純茶類降價3-5元,5款水果降價2-3元,芝士降價1元;而奈雪的茶于1月17日推出限時一個月的“輕松購系列”,茶飲價格在9-21元之間。
兩家定位中高端的茶飲品牌用如此直接的方式應對行業內卷,不禁讓人為其捏一把汗。這兩家以自營模式為主,本就盈利艱難的品牌,此時選擇降價,是否是“花錢賺吆喝”?
01
保住基本盤
喜茶奈雪這一波價格調整,意在貼近尚未跑出頭部品牌的中層市場,并吸引對價格更敏感的新用戶群體。
雖然此前中高端品牌就都在下沉,中低端品牌都想推高端線,但其慣用方式是推出針對性的獨立子品牌,或通過注資控股的方式補齊空白市場。比如喜茶推出喜小茶,控股高端果汁野萃山,奈雪推出臺蓋這一主打二三線城市的子品牌,而蜜雪冰城推出高端茶飲品牌M+等。
原因在于,貿然去調整一個消費者已經對其產生價格區間、產品種類、購買場景的固定心智后,反而可能會讓該品牌定位不明。“做新品牌,而不是去改舊品牌”,這是消費行業常用的品牌打造邏輯。
此時,喜茶奈雪對于原有門店進行價格調整的做法,就顯得十分激進。尤其是喜茶,不同于奈雪推出限時低價新產品線,更像是處在價格調整的測試階段,喜茶直接將大部分產品,和幾乎全部招牌商品全部進行降價調整。
這一方面說明,如品牌方自己所說,此時在供應鏈議價能力上有更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從某種程度反映了,目前以喜茶奈雪為代表的這一批自營中高端新茶飲品牌,在原有的門店模型上,遇到了一定瓶頸。
首要問題,還是盈利。據國信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將星巴克與喜茶奈雪相比,由于星巴克在人員方面較為精簡,且品牌效應使其擁有更強的租金議價能力,在相似的店鋪面積下,星巴克能夠以相對喜茶奈雪一半的單量,維持更高的門店經營利潤率(30%以上)。對比之下,喜茶奈雪的人員及租金成本高企,需要維持極高的單量才能攤平。
以奈雪的茶招股書所披露的公開數據來看,從2018至2020的三年間,奈雪的茶門店數從44家增至491家,但單店日均銷售額卻逐年遞減,分別為3.07萬元、2.77萬元與2.01萬元;利潤率也從2018年的18.9%,下降到2019年的16.3%,2020年更是降到12.2%。
造成2018至2020年奈雪單店營業額下降的原因為,新門店會分散舊門店的客流。越是客單價高的品牌,門店對于選址的要求就更加苛刻,喜茶、奈雪門店的選址,必須在核心商圈或繁華的寫字樓附近,這將其租金成本拉升不少。
但一二線城市的優質點位,幾乎已經用盡。還是以奈雪為例,其標準茶飲店2020年底全國數量為491家,直至2021年6月的半年時間里,僅新增一家,到492家。
而那些原有點位的喜茶奈雪成熟門店們,在把原有目標人群基本覆蓋后,觸碰到了營收天花板。在新茶飲品牌并噴的情況下,咖啡、檸檬茶、酸奶甚至便利店等跨界競爭對手來勢洶洶,想要瓜分永遠追求新鮮感的消費者。
在優質點位幾乎用盡的情況下,穩住原有門店的日均單量,是喜茶奈雪保持基本盤的關鍵,也是支撐起持續擴張的基礎。下調飲品價格,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圈層的新用戶,另一方面,也給已有消費者更多價格帶上的選擇。
02
繼續提高密度
但本身新茶飲,尤其是自營模式下的新茶飲,并不是一個暴利生意。
在茶顏悅色等品牌將價格上調之際,喜茶奈雪反而將價格下調,讓人不禁發出疑問,這是否給其盈利帶來更大的壓力?換句話說,門店會不會更不賺錢?
事實上,喜茶和奈雪的打法調整,與近兩年消費者習慣變遷有關。首先,在過去兩年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下,新茶飲行業線上化比率大大增加,據艾瑞咨詢數據,該數字從2019年的15.5%,增至2021年的80.6%。
這意味著,線上訂單對新茶飲門店的重要性大大提升,而到店消費訂單占比反而下降了。喜茶和奈雪,此前都將門店的空間感作為主要賣點之一,尤其是奈雪的茶,提出打造“第三空間”,舊門店多以大店為主。如今面對外界客觀因素的變化,二者都作出了應對。
在2021年,奈雪開始著重強調其pro店與第二代pro店。pro店可以理解為,面積更小、去掉烘焙區、模式更輕的奈雪門店;而二代pro店,是非優質點位,降低租金成本后的pro門店。
奈雪也在2021的中期財報中明確表示,未來會將開店重心放在pro店和二代pro店上。而喜茶則早早推出喜茶go店,即面積較小,可以開至寫字樓和社區周邊,主要銷售模式為線上點單、打包帶走和外賣單。
可以看出,雖然茶飲店仍是極重依托門店的線下零售生意,但互聯網思維反而在頭部品牌的進一步突破中,變得更重要了。
所以,即便目前一二線城市能夠開標準店的優質點位被用盡,但喜茶和奈雪還在進一步通過小店模型,提高門店密度,從而試圖打出密集鎖定,抓取其目標市場的消費群體心智。奈雪的茶在財報中明確表示,將繼續落實“加密”的策略,在一線、新一線、以及二線城市里進一步提高密度,提升品牌勢能。
既然要選擇密集鎖定的打法,那必然要覆蓋單一范圍內更多的人群,才有可能使得高密度小店實現盈利。線上訂單比例的提高,實質上給新茶飲品牌突破原有消費群體帶來了新的機會。在線上渠道中,各消費圈層的群體糅雜在一起,少了此前物理距離的隔閡。
比如,在線上渠道中,點進喜茶店鋪的不只是線下渠道里逛核心商圈的少數用戶,住在5公里之內,以往普遍選擇街邊中等價位茶飲品牌的消費者,在線上也會對喜茶進行了解。那么此時,中高端新茶新品牌的下沉,比起去下沉市場開店,在一線市場已有點位抓取中低端品牌的用戶,反而是性價比更高的做法。
更直觀的例子是,雖然蜜雪冰城和喜茶門店選址天差地別,但其覆蓋的地理范圍卻重合度很高。喜茶奈雪或許會逐漸將蜜雪冰城的用戶,培育成自己的消費群體。
由此可見,雖然下調價格,會在短時間內給喜茶奈雪帶來資金上的壓力,但長期來看,新茶飲此類需要高復購的生意,注定不能停留在中高端的小圈中。想要“多銷”,必須降價,這樣才能跑通高密度覆蓋全圈層人群這一整體模型。
所以,喜茶奈雪想要保住已有市場,終究不能避免與蜜雪冰城一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