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猛開店,一邊狂虧損...餐飲上演“冰火兩重天”!
一開年,線下門店市場就已經“冰火兩重天”。有品牌一口氣要開200家店,也有品牌陷入裁員、閉店風波。
2022年,兇猛開店還會迎來好結局嗎?
開年市場格局:
一邊猛開店,一邊正收縮
一年之計在于春。咖啡品牌一入春就火力全開。
3月1日,Manner宣布將在10個城市,齊開200+門店。消息一出,在業內引發了一陣熱議。截至今年2月,Manner已有450家門店。也就是說,Manner的門店數即將達到650家。
不久前,瑞幸咖啡以5671家門店數,在數量上趕超星巴克。僅2022年1月份,瑞幸新開門店總數約360家,刷新了單月開店記錄。
海外咖啡品牌在華擴張同樣“生猛”。
藍瓶咖啡前不久在上海開出首店,排隊時間達6小時;Tim Hortons計劃在2022年,在中國市場門店數拓展到800家以上;Lavazza則計劃要在5年內做到1000家。
與此同時,一些餐飲品牌也保持了較快的拓店速度。費大廚即將在北京開出首店,陳香貴進軍廣州,shack shack在南京開出首店.......
與這些品牌的“光速開店”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年初大部分品牌,都選擇“慢下來”。
多位餐飲人都向內參君透露了相似的觀點:“我身邊的大部分餐飲朋友,大部分趨于保守,今年擴張速度不會太快。”
甚至有一些品牌選擇收縮。百勝中國旗下中式快餐品牌東方既白停止運營,高峰時曾達100多家店;樂樂茶于2月23日正式關閉廣州最后一家門店,徹底退出華南市場;臺灣連鎖奶茶品牌KOI在長沙的5家門店先后撤場,暫別長沙市場。
而我們也觀察到,年初爆出裁員的品牌,包括喜茶、文和友、墨茉點心局,都選擇對公司職能部門“開刀”,暗示著這些品牌在“回歸理性”,將重心從“品牌”、“規模”轉向“門店運營”。
“兩級分化”的成因
為什么一開年市場上就呈現了“兩極分化”的格局,有的品牌仍舊不顧一切擴張,有的品牌則放緩速度?
這與品類發展階段有關,從疫情后的門店裂變情況,可以將品類劃分為三類:剛需、非剛需,以及新興品類。其中,新興品類受到資本簇擁,最容易進入開店高速賽道,也最容易崩盤。
剛需品類,對應“穩步擴張”。如快餐等剛需品類,無論是全國品牌,還是區域品牌,都能夠比較穩定實現門店數量裂變增量。
原本聚焦在北京市場的快餐品牌煲仔皇,也計劃在今年開出100家新店。其創始人薛國巍表示:“基于煲仔飯這個品類來看,市場還是比較空白,競爭者不多,我們的戰略目標還是快速成為品類老大。另一方面,購物中心的鋪位調整比較頻繁,有很多好的鋪位,所以這兩年我們反其道而行。”
另外,如老鄉雞、鄉村基(包含大米先生)這兩大快餐品牌也都正進行全國市場的擴張,因此也仍處于快速開店階段。
非剛需品類,聚焦核心市場。一些正餐品牌,如火鍋燒烤等,大多是走“穩定路線”。這類型餐飲主要保持核心城市、主流市場、高勢能點位打版,保持相對稀缺性。
疫情之初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就意識到這一點,其新品牌老鴨集仍聚焦在江浙一帶發展,開店速度也非常穩,2年多開出30多家門店。另一位位于江蘇的老板告訴內參君:“最近還在找鋪位,但是還是在周邊,現在不適合到新的市場貿然開店。”
新興品類跑馬圈地,占渠道、搶認知。近一年的咖啡賽道,以及新中式烘焙都是同樣的路數。
2021年在餐飲賽道里,咖啡品類的融資事件數量和金額都是最高的。今年資本對咖啡的熱情依然在延續,前不久咖啡品牌Seesaw剛獲得新的一輪億元融資。
資本押注,催化新興品類的門店裂變。以新式茶飲為例,2016年,初出茅廬的奈雪僅發展出了十幾家門店的規模。但自2016年底奈雪接受了天使輪融資,并持續獲得資本加注,奈雪的茶門店數量在2017-2020年間跨越性地成長到44、155、327、491家,2021年上市后門店數量更是增加到800多家。
但是這些品牌距離盈虧平衡還為時尚早。根據奈雪最近公布的年報盈利預警,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凈虧損約1.35-1.65億元。
2022猛開店之后
可能會迎來“規模化倒閉”
雖然仍有品牌在光速擴張,但回歸到今年的大環境來看,其實整體并不那么樂觀。
首先,是大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比較強。疫情很難在短時間內結束,最近深圳餐飲人就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有的餐廳營收腰斬,有的則直接關門。而近期國際形勢的緊張,更是增劇了大環境的不確定性,物價受到波及,顧客的消費心理也趨于保守。
其次,餐飲行業內卷非常嚴重。從行業環境我們也都能體感到,產品內卷已經是標配了,營銷同質化、渠道供給進入相對飽和.......餐飲行業已經進入存量時代,整體來看錢都沒有以前好賺了。
存量時代下,更講究原有門店的增長。“‘同店增長’還是品牌的核心,最關鍵還是復購。特別是直營品牌,質量比速度、比規模更重,如果開10家,虧3家,那么另外7家就白干了。”薛國巍說道。
商圈餐飲競爭也陷入同質化。江邊城外創始人孟洪波曾在年初向內參君透露,2022年開店計劃將縮減到一半,將更多精力投入“練內功、精團隊”。
再者,從目前正急速擴張的品牌看,大部分還是在燒錢。
咖啡雖火,但賺錢的品牌微乎其微。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認為:“消費者的習慣養成還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現在咖啡門店大多是奔著資本去的,我們看下來大部分都其實都不盈利,都是在燒錢。”
根據卿永的判斷,并不是每個咖啡品牌都能拿到融資。今年下半年,就會出現很多撐不下去的咖啡品牌,明年應該會規模化的倒閉一批,這些都會成為頭部咖啡連鎖的肥料。
一位業內人士向內參君透露:“出于上市需求,一些頭部快餐品牌要在北京等市場高地擁有一定的門店數量,才能拿到更高的估值,而這些新店至少目前都未能盈利。”
基于以上種種大環境的情況,更多餐飲品牌在今年選擇“保守策略”。“今年還是保守更穩妥吧,沒必要機會主義,活著更重要。”一位餐飲相關從業者表示。
在合眾合創始人姚哲看來,開店同樣不是今年的主旋律。“品牌聚焦區域發展,從規模擴張到精細化運營以及真正長期主義的持續創新,才會是餐飲下半場的策略機會。”姚哲說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