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國貨護膚品,我們要有信心做高端品牌
全球疫情影響下,我國占據絕對優勢的穩定防控,使得中國市場成為全世界消費品牌競相爭奪的市場。除了國際品牌的大施拳腳,一大批中國本土品牌更是應運而生,爭相角逐。然而在資本紅利、流量紅利的逐漸降溫后,一些被吹上風口的品牌,或因缺陷輪現而捉襟見肘,或因核心不穩而一地雞毛。
新消費下半場,一個叫林清軒的國貨高端護膚新品牌開始逆勢突圍,扶搖直上,在一次次國內外戰役及周期表現中,彰顯出了強大及持續的品牌力。說是新品牌,是因為林清軒在這次新消費浪潮中順應潮流,趁勢而出,正所謂世上沒有突然,一切都是“準備已久”,林清軒是基于過去19年的戰略定力及長期主義,才與如今的國貨品牌發展空間及新消費環境,共同構建了一場“天時地利人和”。
然而道路并非坦途,在跌宕起伏的商業戰場中 ,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在關鍵時刻一直擔當著定海神針及力挽狂瀾的角色及作用。品牌創始人決定了品牌的底層基因,其品質、性格以及戰略能力,彰顯及護駕品牌的生命力與未來。
想了解品牌,我們不妨從創始人開始。
這次讓我們一同走進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盡管他表示:我只是把命淬進了林清軒,如今林清軒19歲了,它有自己的使命,它有自己的想法。
這是一個很“勇”的品牌
“林清軒”,一個極具中國風的品牌名,名字起于崇尚“洋貨”風氣依舊濃重的2003年;主打單品山茶花精華油售價697元,與眾國貨品牌的平價戰略風氣“格格不入”;熱衷種樹,立志在中國的森林種下5,000萬棵山茶花樹。
國潮、國貨自信、可持續化,這些如今被熱衷及追逐的所謂“潮流”,林清軒從誕生之初就“造”上了。形勢明朗后的追逐未免趨利,而乾坤未定時的堅守及眼光,方能盡顯這是一場關于勇敢者與前瞻者的游戲。
創業失敗7次,2003年林清軒品牌成立
大型商場入駐困難,2015年林清軒確定高端定位
疫情下陷入瀕死困境,2020年林清軒線上線下全面爆發
......
關于為何總能越挫越勇,孫來春說:因為有更遠大的夢想,不會在乎眼前的這些低谷。
除了低谷,還有生死關頭。一度只開直營線下門店的林清軒,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時突遇重擊,300多家門店歇業一半,繼續營業的門店業績接近于0,短短16天,截至正月初六,林清軒的整體業績下滑90%。門店租金的支付與2000來名員工的工資發放,讓林清軒的賬面資金進入最后的67天生死倒計時。
撐下去,還是保住現金撤出,孫來春需要立馬做出決策并承擔一切可能的結果。
后來我們看到:
2020年正月初七,孫來春發出《至暗時刻的一封信》鼓舞士氣,2天后,出現轉機
2020年2月14日,孫來春走進直播間,2小時吸引6萬余人觀看,總銷售額達40萬(相當于林清軒4個線下門店一個月的銷售額)
2020年2月15日,林清軒業績相比前一年同期增長45%
2020年雙十一期間,林清軒天貓官方旗艦店在預售訂單量實現同比增長920%
2021年9月,林清軒完成A、B兩輪數億元融資,估值增長超過3倍
......
關于起死回生的生命力,孫來春說:一旦真正做了選擇,你就會不焦慮了,就知道怎么做了。
“我當時問了14個人, 12個人勸我放棄”
2003年非典,孫來春代理的某海外品牌破產了,他本人也相繼破產。失敗與痛苦帶來的記憶,使2020年的孫來春比一般人更加焦慮。
聯系銀行,銀行不給貸款;給20多個投資人逐個發微信、寫郵件,最后2人回復:收到、好、謝謝;詢問14個朋友“我這種情況你們會怎么辦”,12個人告訴他:關店退員工。
據孫來春回憶,當時朋友圈里,有個在北京開了幾十家量販式KTV的老板,退租了門店,遣散了員工,留下賬面上的幾千萬現金,決定等疫情過去之后再說。孤立無援下,又得不到支持,看到已經有人這么做了,“我那時候簡直也快要這么做了。”孫來春感慨,“還有一個做電影院的,跳樓自殺了,也是在我朋友圈。”
巨大的焦慮帶來失眠,強烈的痛苦帶來幻覺。
“
“睡不著覺,我從初一到初三都睡不著覺。我其實不會喝酒,一喝酒就過敏,那天晚上我喝了一小杯白酒,6點喝的,6點半就睡著了...6點半睡著很麻煩的,凌晨會醒,醒了之后又忘了自己在哪,只知道夢里我在武漢,得病了快死了很窒息,然后我站在窗口往下望,那一刻竟然真的很想跳下去,太痛苦了,這樣一了百了多好。”
當時的孫來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關店裁員,一兩個億的庫存,外加6,000萬的現金流,立馬能成為坐擁兩三個億的富豪。另一個就是咬牙挺,但很可能發幾個月工資交幾個月房租最后還是沒挺過去,品牌沒保住錢也沒了,從此進入誠信失信人名單。稍微“聰明”一點的人大概率都會選前者,然而孫來春卻糾結痛苦到如此程度。
腦海里有個小人在不斷叫他放棄林清軒,但是很顯然,在內心深處,有另一個聲音在不斷試圖拉住他。從凌晨2點開始,孫來春就睡不著了,一直到凌晨6點,腦海中的兩個小人都在不斷思考和打架。后來他稍稍打了個小盹,醒來后去喝蜂蜜水,混沌中發怒摔碎了一瓶蜂蜜,彎下身去打掃,恍惚中直到把手扎破。反復的糾結和混沌過后,兩個小人分出了勝負......
很快地,孫來春開始醞釀,然后寫完那篇萬字長文《至暗時刻的一封信》,發到朋友圈,給團隊講解及指示方向,第二天就組織所有人進行反攻。
“從那個時候我就真切意識到,一個人在最難的時候,是靠理想,是靠信念把自己拉起來的,那時候錢是沒有用的。”孫來春一邊回憶一邊感慨。
他當時甚至跟財務講,只需每天跟他同步一下賬面的資金余額,等資金全花沒了,他再跟大家開一個全體會議然后散伙,但只要資金還有,就一直挺下去。全體員工的積極性被徹底激活,大家用各自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在線上賣力賣貨,2天后銷量就出現了逆轉。整個疫情期間,林清軒的業績竟然還超過了2019年,以及從此進入到一個線上線下相融的全新時代。
孫來春骨子里的樂觀和長期主義,使得心中的魔鬼在關鍵時刻最終被天使打敗。從而使“林清軒從那一刻開始活了”。
數英:您說林清軒有過很多的 “至暗時刻”,但我們又看到了它一次次起死回生的能力,您覺得這種生命力得益于什么?
孫來春:林清軒這十幾年跨過了非典、跨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跨過了新冠病毒,已經跨過幾個周期了。實際上,一個品牌不經過不斷的歷練和艱難挑戰,甚至幾次“死亡”,它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品牌。
以及這里頭還有個底層,就是林清軒是堅持長期主義的。我們懷有做世界五大化妝品家族的夢想,是林清軒的使命、愿景、價值觀讓我們一次次地從低谷中走出來。所以說我覺得企業還是要有比較長期的愿景價值觀,而不是短期獲利。沒利就撤,或者要立馬看到利益回報,都不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就算沒利虧一年虧兩年,也會挺,因為我們有更遠大的夢想,不會在乎眼前的這種低谷。
長期主義只是延遲滿足而已。
數英:您說您也在用林清軒這個品牌來實現自己的個人使命——做一個老外都排隊買的中國國貨品牌。這種使命感從何而來?是源于什么樣的契機?
孫來春:我們那個年代,中國的大部分國貨做產品都是強功效向,因為效果和收益快,比如做點快速祛斑、祛痘、美白的東西,極少愿意老老實實地去做長期主義的品牌。
2003年的時候我創立林清軒,就是想給人們提供更加天然的、安全有效的護膚品。圍繞著天然和安全,我們還決定打造一個中國的、有本土特色的品牌,于是起了林清軒這么個名,然而在19年前決定起這個名是需要勇氣的,因為那個環境還是普遍崇尚帶些洋味的東西。
以及也有情懷的因素,林清軒這個名字是我高中時做文學社,給自己用的一個筆名。
再往前的故事,就是我去海外旅游,發現跟我一塊同行的大姐,買了一大堆她認都不認識的國外產品,她就覺得法國的好,中國的不好。因為不認識外包裝,誤把洗面奶當乳霜擦到臉上,第二天坐我鄰座,還問我:你看看是什么問題,怎么臉都起皮了呢?
那個時候人們對國外的產品有種迷信般的推崇,所以我就想一定要做一個中國的長期主義的好品牌,這個想法特別強烈。
數英:您覺得您那代人的使命感,是否相對而言,普遍比如今年輕人強?
孫來春:不敢這么說,我覺得正相反。
我認為如今的年輕人對民族、對文化、對國家的情懷真是一代比一代強。而反觀60后70后的很多人其實是更加崇洋的,因為那時國內的很多東西確實也做得不太好。
所以我對未來的中國更有信心,將來你們這些90后再往后的00后一定是比我們這代人更好的。一是學歷更好,見得更多,另外一個是對國家對民族的歸屬感更強。我們那代人像我這種想法的很少,當時那代創業者給品牌起名,大部分都是日某某韓某某什么韓什么美的,而這一代人,你看做的茶飲敢叫“喜茶”,做的雪糕就叫“鐘薛糕”,我們那時候誰敢起這些名,那得被說土死了。
沒有這7次失敗,就沒有林清軒
而在創建林清軒之前,孫來春已經創業失敗了7次。
自己做品牌之前,孫來春做著代理化妝品的生意。一開始代理了一個海外品牌,但2003年鬧非典,對方就迅速從中國市場撤資,孫來春有店有人但無貨,十分無奈。之后又前前后后代理了幾個品牌,但這幾個品牌又大多都沒有活到最后,破產的破產,衰敗的衰敗,沒一個長久。
“林清軒是2003年注冊成立的,沒有這7次失敗,我就不能決心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回頭看看這些失敗,我覺得大部分品牌它關心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對于能不能夠留下一個品牌,能不能夠控制價格體系,能不能做好服務,興趣不大。”
數英:所以在那時的大多數國貨,都更傾向于只是賺錢賣貨的環境下,您就有了要建立一個長期品牌的信念。
孫來春:賣貨有很多方式,比方說批發、代理、加盟、藥店、零售、上淘寶賣,甚至于做微商。但是想做品牌的話,你就得苦哈哈地做好服務,開直營店、專賣店,然后克制住快速擴張、發展的欲望,沉下來,慢慢打磨產品,慢慢打磨服務。
我覺得要做一個長期品牌,一定不能竭澤而漁,一定是要把品質做到上乘,同時有良好的服務。比如說對待顧客,不要讓人一次買那么多東西,應該有慢慢來的一個心理。
我們用了十幾年干的銷售業績,如今有些新銳品牌其實用9個月就超過我們了。但我就想起小時候上語文課學的《小蘑菇跟小松樹》的故事:一下雨,小蘑菇就蹭蹭蹭超過了小松樹,松樹個子又矮,又是剛植入。但別著急,太陽一出來,小蘑菇就倒了,小松樹繼續成長。我覺得還是要做長期主義,耐得住寂寞。
除了情懷,也有對未來的趨勢思考。比如日本、德國,再比如韓國,這些國家都能夠有中高端的消費品隨著消費變遷而催生出來,尤其是護膚品、化妝品。而中國經濟是在長期發展的,我在十九年前就預測中國會成為全球頂級的國家,消費品一定會起來,從而出現頂級的化妝品,頂級的飲料,頂級的彩妝。中國制造將來會在全球范圍內成為高品質標志,但這有個過程,需要時間。
數英:林清軒的長期使命是什么?
孫來春:我們的長期使命是,“讓人類與地球的肌膚更美”。
“讓人類的肌膚更美”好理解,因為我們是做美業的。“讓地球的肌膚更美”,是因為我們倡導的是環保主義。所以林清軒一直在種山茶花樹,捐山茶花小樹苗,為什么捐種小樹苗?因為一棵小樹苗種下后,3~5年才能開花結果,而一棵山茶花樹開一次花,只夠做7瓶潤膚油。
比如近期,我們借助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發起了科創興農公益計劃-林清軒中國紅山茶公益林,在福建永安種下三百多畝高山紅山茶花樹苗。這些苗木要過5到7年才能被采摘使用,這即是林清軒奉行的長期主義。
在800米以上的荒山上種山茶花樹,它有經濟效益,又能夠綠化,還能夠美化,它是三贏的——自然世界贏,國家贏,我們未來的子孫贏。
比起文化,權力、金錢都是過眼云煙
說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大家都一致鼓吹和推崇,但落實到行動上,國貨品牌里敢去實打實地打高端定位的,林清軒還是頭一個。
這件事其實在孫來春心里醞釀了十九年,但是起步太艱難了,一直到2015年,林清軒才有條件正式著力這么干。從2016年開始,林清軒聚集所有的科研力量,聚焦在中國山茶花一個領域。科研上,連續三屆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獲得67項專利,其中包括24項發明專利。
從2012年發現山茶花,到現在的10年里,林清軒山茶花油升級了三代,單從瓶身包裝上中文字體的大小,就可以看出越來越明顯的文化自信。
林清軒山茶花潤膚油1-3代
關于文化,孫來春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一切只講文化但不應用文化的行為都是“耍流氓”,文化終歸要化到我們日常的行為舉止、裝飾裝修、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他認為中國人的各種習俗就是一種雋永文化,品牌就是文化加產品,所以在中國品牌史上,出現了貴州的辣醬品牌老干媽,成都的醬菜品牌郫縣豆瓣醬,廣東的涼茶品牌王老吉加多寶——我們要基于我們的習俗,用文化去做屬于中國人的原創品牌,而不是去模仿品牌。
數英:2012年發現了山茶花?
孫來春:從2003年開始,我就一直在尋找中國特色植物,發現山茶花也十分偶然。
2012年,某次我去一位客家人家里做客,發現我朋友的媽媽70多歲了,但皮膚特別光滑細膩。交談后才知道她從來不抹化妝品,就擦老的茶籽油,這給我很大震驚。
我后來去查《本草綱目》、《嶺南草藥志》等,發現老祖宗其實一直都在用這個東西,比如將山茶花瓣用碾子碾碎了,和油調在一起,涂到燒傷燙傷的地方,皮膚就能恢復。女性生孩子,把它擦到肚皮上,還可以防止妊娠紋。
妊娠紋都能解決,我就想皺紋也可以解決,后來通過研究發現,山茶花的修護抗衰老能力是真的強。以及中國是山茶花的原產國,90%的產量都在中國,有大概10%在東南亞日韓,而歐美國家種植的是移栽的花卉,并不結果。歐洲品牌都是主打橄欖、玫瑰之類,那是他們的擅長和特色,中國人難道也跟著打橄欖打玫瑰嗎?所以我差異化地選擇了山茶花,而且選擇了浙江高山的紅山茶花,因為白山茶花沒什么功效,只有紅山茶花才有效。
這自信是對歷史和文化的自信,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有淵源流長的歷史傳統:中國古代用油類、用山茶花做護膚,這件事有據可查,千百年就這樣。
中國會和發達國家在各個消費品領域進行競爭,其中手機行業、電視機行業、家電行業、電動車行業,都有中國品牌做出來了,且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力量,而護膚品行業竟然一個沒有,所以我們下定決心誓死干到底,2016年全面戰略轉型聚焦山茶花。有人說林清軒一夜之間做出一個“以油養膚”的概念,做出一個精華油,做出一個山茶花來,我笑了:哪是一夜之間,中國有句話叫十年磨一劍。
整整十年,我從30多歲熬到快50,才把這件事弄出一點眉目來。
數英:還為山茶花申請了商標“清軒萃”?
孫來春:當年我們做山茶花之后,發現山茶花的成分不穩定,油脂又太黏膩,就對它進行提煉提純,拿出了它的油酸,后來發現葉片中含有非常好的成分——多酮類物質,我們就加碼科研費,把這個成分越研究深入一些,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術和自己的一套提煉方式,以及發現了一些新的成分。專利護航之后,我們就給命名了叫做“清軒萃”,它是個獨立的商標。
中國的手機行業也好,計算機行業也好,好多芯片都在外國人手里,而在化妝品行業,絕大多數比如煙酰胺A醇這些原料也都是在外資企業手里。我們現在擁有高端化妝品里的核心原料技術,就等于我們擁有芯片,這件事有著戰略級的重要性。這是個壁壘,也是我們這個品牌的一個核心的競爭力,同時是給消費者信任品牌的一個品質保證。
數英:除了產品文化,林清軒能走到今天,是秉承了什么樣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呢?
孫來春:我們比較核心的價值觀有三個。
一是我們特別推崇那種拼搏的人,叫作“致敬拼搏者”。我們從種山茶花樹苗到自主做科研、自己造工廠、自己開專賣店,都是努力地去拼搏。
二是我們特別致敬那種仁愛的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銷售你不能去強買強賣,生產你不能去偷工減料,研發你不能去做傷害皮膚的事。我們要懷著一顆本分的仁愛之心去做事,不能為短期效益,傷及根本。
另外一個我們堅定地相信國家,相信這個社會,相信未來,所以我們對特別有信念的人會非常鼓勵和認同。
林清軒企業文化手冊
所以說,賺錢的時候我們要充滿仁愛之心,謙卑一點。不賺錢的時候我們也要充滿仁愛之心,拼搏一點。無論在賺錢不賺錢的時候,我們堅定地相信品牌未來能做的。
以及我們強調一個宗旨,叫做“讓利益相關者共贏”,我覺得合作者、顧客、員工、政府機關都得是受益者,我們才叫做對了,光我們一方受益,我覺得短期。
總結下來就是——敬天地愛世人。
有句古語說,人在做天在看。對一些追求,你付出了努力和犧牲,比如對環境的愛護,對員工父母的照顧,對員工困難的幫助,老天大地都會記得。
再比如一個小細節,你看看這個山茶花油的瓶子,它是不噴漆的透明瓶。要是噴漆瓶是咋樣的?鋼琴漆,黑瓶的,而烤鋼琴漆的車間里都是要戴防毒面具的。但透明瓶其實有弊端,因為產品有一點雜質就很容易被看見,但是我們寧可還是做透明瓶。
產品透明瓶
林清軒的使命、價值觀都來自于這個經營哲學,它是我們整個品牌的調性,是品牌的一個至高哲學。
因為有敬天地愛世人,你才能在危機時刻,堅持下來也不裁員——你能愛世人,眼前的人不愛嗎?因為有敬天地愛世人,你才能夠今年哪怕沒掙多少錢,也要拿出幾十萬去買樹苗,捐給浙江福建高山上,聯合農民去種山茶花;因為有敬天地愛世人,你才能在山茶花樹種下幾年之后才能有收獲,且最大的收獲者是老天和大地的情況下,你也愿意干。
我去做直播,是因為大家都不會
在創立林清軒之前,孫來春曾經在雙鶴藥業的子公司工作了6年,做的是靜脈注射的鹽水糖和環丙沙星。
“質量就是生命”是當時懸在每個人頭上的一把劍,因為這是要打到血管里的產品,如果有質量問題,分分鐘就會有生命危險。當時作為管培生進去的孫來春,輪崗七八個崗位挨個實習,包括研究針劑注射液的嚴謹流程。在大型央企受到良好訓練的經歷,對后來建立林清軒的科研中心和實驗室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作用。
林清軒科研中心
以及在創業初期,沒錢打廣告,也沒人代理,孫來春和幾個創始人就在店里親自賣貨,“某種程度上,最開始也算是被逼無奈只能開直營店,“ 孫來春自嘲,“后來賣一賣,有了心得,我就自己寫了一套系統,用這套系統來支持我們的直營店運營,到現在依然有效。我們這套系統不是來自于歐美日韓的任何品牌,完全是我們自己創造了一套門店的管理銷售系統,都是按照我們自己的邏輯去做的,結果現在好多化妝品,連外資品牌都在模仿借鑒。”
崇尚科學,崇尚實干,崇尚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孫來春在很多具體事務上都充當著排頭兵的角色。
數英:作為創始人,您對林清軒的很多執行事務,還保持著親力親為,為什么?比如經常到自家的直播間參與賣貨。
孫來春:以前我是不在前臺的,對這些也沒親力親為。發生疫情之后,大家都不會做,我也不會做,為了鼓勵大家,跟大家一起去嘗試了幾次直播。
最近我又去了幾次,但抖音我從來沒去過,因為抖音做得非常好。天貓上的最近遇到了困難,我們整個天貓的直播都在下滑,然后我就去天貓直播間鼓舞大家,給大家打氣,最近這個團隊又起來了,我就又退下來了。
創始人孫來春在直播
我覺得一個負責人一個領導人,不是坐在辦公室里去指責別人的,而是當團隊遇到困難的時候,你要立馬沖到一線,去帶領團隊恢復動力和沖勁,當他們達到了狀態時,你就可以撤回來。
實際上我是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團隊對直播有信心。
數英:下場直播的感覺又如何?
孫來春:直播我覺得是一個很專業的活,也很辛苦。
它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吧,就是人們在線上買貨的時候,不再是對著圖文進行了解,而是需要有個活人在那里做客服。它實際上是一個代替顧客體驗,為顧客講解的模式,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線上實體店。過去線上都是虛擬店,現在的線上實體店就是直播店鋪,新業態。
數英:目前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您認為后續市場環境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林清軒又打算如何去適應和迎接這些變化?
孫來春:我覺得后續環境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線下門店與線上的平衡。對我們來講,過去是不平衡的,比如價格是混亂的,消費者是吐槽的,線上線下是不和諧的。
疫情之后,線下消費會重新回歸,我們會持續發展線下店,以及要把線上與線下的數據打通,用數字化武裝線下店,然后讓線上的顧客有機會到線下體驗,讓線下的顧客也方便去線上買,同時保護線下導購的利益。我們有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OMO,就是 Online Merge Offline,實際上 Merge 和 To 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是線上線下的高度融合,Merge是融合的意思。
店員線上直播
以及我們已實現了線下門店和全后臺鏈路的數字化改造。
數英:林清軒線下店體驗的優勢是什么?
孫來春:比方說我們在門店里賣貨的時候,有個九字箴言,叫“夸一夸、聞一聞、試一試”。
首先,我們一定要給顧客一個好心情,她逛街有時候是因為心情不太好,我們一定要多贊美她,多欣賞她。另外一個,一定要給人家試一試,無論是在手上試,還是在臉上試,同時給她做個按摩,如果人不多,再給她做個護膚。
線下門店服務
林清軒山茶花精華油這款香是調了很多年調出來的,是一股天然香。當你最近感覺很累,心情很煩的時候,回到家,一邊做護膚,一邊聞一聞,可以療愈一個人疲憊的身心。滴兩滴到手掌心,搓開,第一聞,會有淡淡的花香;搓熱,再聞,會聞到一種樹木的味道;完全搓開了之后,你敷在臉上聞會兒,會聞到一股嬰兒的奶香味。
......
孫來春此時一邊講述一邊認真演示,在其如導購般的親自引領下,我現場體會到了芳香療法的治愈功效。
這也許就是品牌與人之間,通過產品進行的某種情感的切實連接。也許正因如此,林清軒的顧客們才對品牌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疫情最困難的時期,很多顧客哪怕知道不能馬上收到貨,也要下單,“我用林清軒四五年了,就不想讓林清軒死。”——這是讓孫來春想起來就熱淚盈眶的事。
數英:林清軒的“競爭對手”是誰?
孫來春:我覺得林清軒當下已經進入到中國本土護膚品行業的無人區。
我們直接面對的已經是歐美日韓主流的中高端護膚品,我們的很多顧客來自于他們,一些顧客流向他們,是完全混戰在一起的。百貨里兜一圈,10個品牌,唯獨1個是中國的,機場的媒體廣告位,都是歐美日韓的品牌,賣都不賣給你中國的品牌。我們壓力也特別大,像是孤身一人在對抗。
但我們發現中國的消費者特別理性,如此壓力下,我們的山茶花油一年都有五六十萬的銷量,今年預計會賣100萬瓶。以及我們的技術也已經達到有競爭力的水平了,所以我們要保持信心,我們正在突圍的途中。
中國紅山茶花
以及還有一個最大的階段性挑戰,是歐洲的一些品牌也開始看好了紅山茶花,從資金到投入進行了全面的高舉高打。過去都是中國品牌模仿歐洲品牌,現在歐洲品牌開始模仿中國品牌。但這既是危機,也可以是當下最大的機遇——說明一眾國際大品牌奢侈品看好了中國概念,看好山茶花,這個品類其實可以做得更大,甚至于為林清軒未來的國際化,提前鋪墊好消費者交流。
可能我們國際化的窗口期打開了。
數英:林清軒為行業帶來了什么?
孫來春:我已經明顯感覺到現在行業里的很多品牌,都在開始嘗試做出改變。
我們有時候和同行聚會的時候,他們會說:沒想到林清軒真敢這么干,你們這個品牌給了我們巨大的信心,我們也要推一些高品質高價格的產品,以前不敢,現在有信心了。
我希望在未來的3~5年,中國護膚品行業能有三四個中國品牌突圍出來。
我覺得信心太重要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