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特步:如何在安踏李寧的夾縫中求生
2021年對于特步國際(HK:01368)來說是收獲滿滿的一年:公司營收突破百億大關,坐穩國內運動鞋服的第三把交椅,吃到了“國潮”大環境的紅利,成功入選了MSCI中國指數,股價突破上市后橫盤多年的頹勢。
在一片叫好聲中,我們也不能忽視其目前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雖然比之361°、貴人鳥和鴻星爾克等公司的狀況要好很多,但與第一梯隊的安踏和李寧相比,則是看不到趕上的希望,而且差距越拉越大。
我們認為特步的未來可以用一句化概括,那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讓我們從多個視角來分析一下特步尷尬的處境,以及應該如何破局。
01
曾經的“晉江系一哥”
1987年是特步“元年”,17歲的丁水波和兩個結拜兄弟一人出資500元,創辦了三興體育用品公司。
當初丁水波本身創業只是想彌補家用,沒想到市場要遠遠比他想的廣袤,僅一年時間產銷量就從兩千雙上漲到了四五萬雙。在參加邊貿活動中丁水波發現自己的鞋子在國際上也很受歡迎,于是在多國成立辦事處,產品遠銷海外成為了當時的晉江“外銷王”,在第一批代工的晉江鞋廠中坐穩了頭把交椅。
千禧年后,伴隨著美國市場的疲軟和歐洲國家逐漸加大力度的反傾銷力度,外貿生意越來越難做。而此時,晉江系的晚輩安踏,91年才回鄉創業的丁世忠,卻通過提前布局專賣店渠道,簽約體育明星孔令輝代言,在國內市場的運動鞋領域,占有率開始直追李寧。
看到“晚輩”在國內市場如魚得水,丁水波也主動放棄了沃爾瑪的代工訂單,殺入國內市場,創立了特步品牌。而殺回國內市場的特步,并沒有走安踏的老路,選擇了定位運動時尚市場,請年輕人受眾更多的明星做代言,走上一條不同于傳統運動品牌的路。經過多年發展我們回看現在的特步和安踏李寧,結局卻不盡相同。
根據特步國際發布的2021財年年度報告來看,特步國際全年營收第一次突破百億大關,成為繼安踏、李寧之后第三家突破百億營收的體育運動鞋服企業,在國潮疊加運動潮風口下,企業看似增長美妙,但是不上不下的尷尬卻始終存在。
對比安踏李寧和特步三家企業財務數據,五年營收CAGR分別為31.11%、26.29%、18.3%。再看毛利率,2021年安踏李寧和特步分別為61.6%、53%和41.7%。歷史財務數據顯示,特步和安踏李寧的差距越來越大。
圖:安踏李寧特步財務數據對比,來源:企業年報
再來看市場走勢,2012年行業達到周期頂點之后幾年,安踏和李寧也橫盤過過一段時間,但相繼從2017年、2018年開始大漲。而特步則是從上市之后的第二年開始橫盤,2010年-2020年,十一年的時間特步股價幾乎是一根直線。
2017年運動鞋服企業周期翻轉了,但市場仍然不看好特步,直到去年一季度的新疆棉事件,特步的股價才有一個重估。目前特步市值280億港元左右,大約是李寧的1/5,安踏的1/10。
圖:特步股價走勢,來源:wind
02
財務數據中的玄機
為什么特步與安踏和李寧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因為相比之下,它沒有進入一個財務正反饋狀態。
1)研發費用層面的正反饋
安踏李寧特步的營運支出結構基本一致,其中研發占比都在2%左右,看似合理,實則研發費用是絕對能力,乘以營收后三家公司的差距就很明顯,李寧的研發費用是特步的將近兩倍,而安踏甚至達到特步的五倍。
研發費用帶來的產品橫向縱向的市場力也會反作用于其他方面,較強的產品力,較高的自發性宣傳,從而帶來更多的營收凈利,再次投入新的研發中。顯然如果維持目前的研發支出結構,特步在研發層面很容易被安踏李寧拉開差距。
圖:安踏李寧特步成本分析,來源:企業年報
2)營銷費用所帶來的品牌價值層面的正反饋
同樣的道理,良好的宣傳也能提升品牌價值以及加價率。道理很簡單,在產品沒問題的前提下,知名品牌的價格能賣得更貴,知名度低的極致是“白牌”,就賺個加工費而已。晉江系企業深諳其中之奧義,CCTV5曾一度被戲稱為“晉江頻道”。
2021年,安踏李寧和特步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5.9%、27.1%和18.8%,三者的毛利率分別為61.4%、53.3%和41.7%,差距很明顯,而且凈利率也差距明顯,特步大概只有安踏李寧的一半。
也就是說,安踏和李寧打了更多的廣告,帶來了更大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利潤率。更高的毛利也反作用于新一輪的營收增長和營銷投入中形成正循環,顯然特步未能實現這一層面的正反饋。
圖:安踏李寧特步2021年的銷售費用和利潤率情況,來源:錦緞
3)現金流層面的正反饋
根據年報顯示,安踏李寧的現金流周轉率分別1.24、1.21次,而特步僅有1.04次。我們來看凈現比,凈現比往往能體現一個企業盈利質量,大于1的凈現比代表企業在同行業及上下游話語權較足,能夠有效的提升整個企業的營運水平。
李寧和安踏的凈現比分別為1.63和1.44,特步僅有0.79,近五年逐漸落后于第一梯隊。
圖:安踏李寧特步凈現比,來源:Choice
再看自由現金流層面,自由現金流就是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在滿足再投資需求后的剩余現金流(本文取經營現金流凈額-投資固定資產、長期資產、無形資產),代表著企業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流,如上圖所示安踏李寧的自由現金流逐年提升,而特步卻顯得有點捉襟見肘。
圖:安踏李寧特步自由現金流,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現金流寬松代表著企業有更多投資,轉型發展的資本,而更多元化的投資才能帶了遠遠不斷地現金流,這是一個正循環。反觀特步的現金流情況,即使有再好的運營策略,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03
特步的“名與實”
安踏、李寧和特步這三家公司,都有各自鮮明的標簽。但有時候,名與實并不一定相符。
安踏的多元化做得好,運營能力強。
比如說安踏旗下的FILA品牌,后者作為地地道道的國際品牌,擁有110年的歷史,2005年進入中國,2007年在高瓴的推動下,百麗國際拿下了FILA的經營權,但是連續多年的虧損,最終讓百麗賤賣了這個燙手山芋。
安踏接下FILA后,經過一些列運作,2020年FILA的營收首次超過主品牌達到了174.5億,占總營收的49.1%。近4年,FILA的CAGR達到了37%,成為名副其實安踏的現金奶牛。
李寧接近坐實國潮龍頭的地位。
2018年中國李寧橫空,主打“國”字,掀起復古風,定義新的品牌LOGO,登上紐約時裝周,先后與迪士尼、敦煌研究院等進行聯名,收購電競俱樂部。通過一系列的操作來提升品牌形象,并于今年發布了LINING1990,如此多的宣傳造勢帶給李寧充足的定價空間,單品價格越來越高,新品牌LINING1990,均價都突破了上千元。這讓李寧與國際潮流單品在價格上形成微妙的聯系,讓年輕消費者對其潮流屬性毋庸置疑。
特步則是跑鞋專精,有個說法是特步占中國跑鞋的半壁江山。
不得不承認,特步在跑鞋圈確實收割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2021年特步鞋子收入59億元,因為沒披露跑鞋的銷售額,我們大致推測一下:特步一年賣4000萬雙鞋,休閑和專業鞋五五開,專業鞋六七成是跑鞋,也就是說銷售的鞋子中有1/3是跑鞋,跑鞋的平均單價比休閑鞋高,我們就算鞋子收入2/3來自跑鞋,就是39億的跑鞋收入。
根據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發布《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中國跑者的規模是3740萬。根據咨詢公司報告,每年跑者平均購買3雙跑鞋,若平均單價為400元的話,市場規模為449億元,特步的市占率可能在9%左右。而實際上,Nike等巨頭跑鞋破圈做的是比較好的,算上這一塊,特步跑鞋的市占率可能在5%-9%之間。談不上半壁江山。
此外,特步跑鞋的占有率并沒有絕對領先于同行,也有微觀數據的支撐。從天貓數據中統計跑步鞋當月銷量,發現雖然特步“動力巢”鞋名列第一,但是銷量前十的款式只占了一種,而361度有兩種,安踏更是高達三種。
圖:跑鞋銷售排名,來源:天貓商城
跑鞋市場目前還沒有絕對的龍頭,跑鞋市場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特步并沒有一些券商研究員說的那么強,可以看看UP主“鞋吧Sneakersbar”總結的各類跑鞋代表。不像籃球鞋,國內市場上Nike、安踏和李寧是龍頭。
圖:跑鞋之最,來源:UP主“鞋吧Sneakersbar”
可以這樣說,如果特步不想想辦法,未來跑鞋格局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中,它未必還能處于領先位置。所以我們才會說特步的未來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04
該如何彎道超車?
作為目前中國運動服裝鞋飾的行業老三,特步處于不上不下的尷尬當中。如果說安于目前的發展形勢,也許遲早會被行業龍頭擠占市場。當初,鴻星爾克作為第一支登上資本市場的鞋服企業,也因為自身對市場的判斷不夠敏銳逐步掉隊,貴人鳥則更是轉型失敗,市場空間都被擠壓的很小。那么特步應該怎樣跳出舒適區,試圖去彎道超車?下面我們拋磚引玉。
1)充分發揮所長,加大研發力度為重中之重
特步優于老大哥們的地方是研發產出能力,雖然目前看來,特步研發投入的絕對值不及行業龍頭,但是就像我們在《鞋狗啟示錄》里面分析的一樣,特步在更小的研發投入前提下,做出了動力巢跑鞋以及競速160X跑鞋這兩個爆款,說明研發能力確實有自己的過人之處。
那么對于特步來說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技術研發的絕對值和相對值上進一步的傾斜,或許有可能別開生面降維打擊。用經濟學模型講,就是從注重人力和資本投入的索洛模型,切換到注重技術研發投入的羅默模型。
三一重工就是很好的例子,面對國際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其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快速追趕的。卡特彼勒研發投入維持在3%-4%之間,而三一重工逐年提升到今年已經達到了7.2%,絕對值也提升到了60億,要知道彼時三一重工的凈利潤也才60億元。
近十年三一重工的CAGR達到了9.6%,而卡特彼勒CAGR則為-2.66%,它成功擠占了國際巨頭的市場空間。而且研發投入的擴大,讓三一重工有了自己的“燈塔工廠”——北京樁機廠,人均產值高達1072萬,是行業平均值的四倍,已經有降維打擊大的趨勢。(詳情請參照《人均1000萬產值,三一重工“燈塔工程”的秘密》)。
圖:三一重工卡特彼勒營收研發分析,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這個榜樣的力量可以很好地運用于運動鞋服行業,如果特步能夠拿出魄力加大研發投入,向三一重工學習,也許有一天能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你能想象一下國內運動鞋服公司未來能夠通過3D打印現場給消費者制鞋嗎。
2)把路走寬才能突破現狀
說到鞋服的成功,那就不得不提行業領軍者NIKE,其發展史就是一部“破圈史”,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寬。
早期華夫鞋和阿甘鞋讓其從專業運動鞋走向休閑鞋,業績一飛沖天。后來,銳步進入美國市場,精準把握三大趨勢“健美運動興起、婦女運動熱情高漲、田徑鞋轉向休閑鞋”,迅速超越耐克。80年代末,NIKE開始新的破圈思考,于1988年推出新的“Just Do It”廣告語,突出年輕人的自我意識,也讓NIKE鞋不拘泥于運動本身,另外加快拓展服裝品類,推出健身鞋,打破了年輕人對專業鞋的認知,再次破圈。Nike把早期NBA球員穿的匡威球鞋,完完全全的擰巴成休閑鞋,足可見其破圈能力。
圖:NIKE、銳步美國市場占有率歷史,來源:中信建投研究院
特步目前的狀態,感覺是把路走窄了。一味的在營銷端強調跑步屬性,贊助多少馬拉松賽事,有多少運動員穿自己的鞋得到馬拉松名次……市場確實認可特步跑鞋的能力,但跑鞋整個的市場大,還是整個運動鞋服市場大呢?
看看四周,Nike、安踏和李寧要么是擴品牌要么是擴品類,把自己的定義做的越大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20世紀最偉大CEO之一的杰克韋爾奇,不就是持續的重新定義產品能觸達的市場,才有通用電氣的輝煌嗎?由此,我們感覺特步的品牌定性需要再思量。
3)管理層需要與時俱進
我們在分析國內運動鞋服企業時,能看到家族式企業的情況普遍存在。安踏和特步是其中的代表,翻一下它們的董事會和高管成員就能明白。
如果家族企業的管理效率高,那么外界也無話可說,反之,則應該多考慮考慮職業經理人的引入。管理效率直接可見于利潤表里的管理費用率,特步的管理費率是安踏和李寧的兩倍之多。
圖:費用分析,來源:同花順金融客戶端
在引入外部人才方面,安踏率先在晉江系企業中引入了職業經理人的概念,放權品牌營銷給葉雙全,最終請孔令輝代言,成為第一個吃到螃蟹,以及唯一吃到螃蟹的晉江系公司。
而李寧上一個周期遭遇危機時,直接換帥。2012年4月,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私募股權投資公司TPG和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GIC。由私募股權投資公司TPG合伙人金珍君帶領新的脫困團隊入駐公司,領導公司開始進行深刻變革。從批發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戰略轉變,為“國潮龍頭”地位打下了堅實基礎。
特步也可以思考一下,引入外部智力的事情。就目前看來,特步管理層并沒有什么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包括提出的“五五計劃”(2025年實現240億的收入)——折算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3.9%,就是說維持2018年、2019年和2021年的增長水平,比較的保守。
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同行大踏步拉開領先優勢(安踏和李寧財務上建立了正反饋,標簽也更加的名副其實)的今天,守成必然會久守必失。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特步,應該更加的進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