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企業營收凈利雙降 一季度百貨們日子不好過
出品/聯商網&搜鋪網
撰文/安妮
近三年,疫情影響與復蘇恢復成為零售行業討論最多的話題。
根據聯商網此前發文,2020年一季度百貨行業近9成凈利潤下滑,2021年一季度48家百貨上市公司與2019年相比僅有5家實現微增長,不過與2020年一季度相比,48家百貨上市公司中營收上升的公司有43家。
到了2022年一季度,百貨行業表現如何?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選擇了45家百貨上市公司一季度數據來一探究竟。
超5成企業營收凈利均下降
“雙增長”僅8家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22年一季度,45家百貨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84.94億元,而2021年這一數據為707.4億元,這意味著與2021年一季度相比,45家百貨上市公司營收減少19.46億元。
45家百貨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45.95億元,與2021年一季度的50.16億元相比減少4.21億元。
備注:
圖表為不完全統計,榜單按企業營收排名,數據來源為各上市公司財報,數字統計單位為億元
從數據上看,2022年一季度45家百貨上市公司中營收上升有12家,分別為豫園股份、天虹股份、合肥百貨、銀座股份、新華百貨、廣百股份、小商品城、安德利、新疆匯嘉時代、華聯股份、海寧皮城以及蘭州民百。其中小商品城增長最快為100.68%,此外安德利增長100.37%至9.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總體營收上升,銀座股份以及蘭州百貨的百購業務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銀座股份百貨營收7.3億元,同比下滑2.03%;購物中心營收1.02億元,同比下滑0.16%;而蘭州民百商貿百貨業務一季度營收4148.52萬元,同比下滑12.65%。
營收跌幅最大的為大東方,2022年一季度大東方營收下滑60.02%至8.58億元,不過根據大東方公告,一季度大東方百貨業務營收2.07億元,同比增長2.22%。
2022年一季度實現盈利的百貨公司有39家,其中小商品城最賺錢,凈利潤為6.72億元,緊隨其后的則為居然之家(5.05億)和重慶百貨(4.14億)。
2022年一季度虧損最為嚴重的是百盛集團,約虧損0.3億元,文峰股份、北京城鄉、南寧百貨、大連友誼、沈陽商業城也出現不同程度虧損。
百盛集團、文峰股份、南寧百貨三家百貨公司在2022年一季度盈轉虧,此外,北京城鄉、沈陽商業城虧損擴大,大連友誼虧損減少,而供銷大集成功扭虧為盈。
凈利潤上漲的公司有16家,其中安德利增長最快,同比上漲2908.85%,實現凈利潤0.35億元;蘭州民百凈利潤同比增長422.59%至2.3億元,通程控股凈利潤則同比增長150.45%,天虹股份凈利潤也上漲104.62%至2.79億。
值得注意的是,安德利凈利潤大幅上漲主要是因為2021年9月安德利啟動重大資產重組,并于2022年1月17日完成收購資產的過戶,2022年1月27日完成出售資產的過戶,2022年1月合并范圍為原有百貨業務,新收購子公司寧波亞錦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22年2月起納入合并范圍,安德利主營業務目前也已經變更為電池研發、生產、銷售。
2022年一季度,45家百貨上市公司中實現營收凈利雙增長的有8家,約占總量的18%,分別為天虹股份、銀座股份、小商品城、安德利、新疆匯嘉時代、華聯股份、海寧皮城以及蘭州民百;而營收凈利雙降的則有25家,約占總量的56%。
根據榜單顯示,位于前十位的分別是豫園股份(122.38億)、百聯股份(102.86億)、重慶百貨(52.71億)、天虹股份(34.61億)、王府井(33.14億)、居然之家(31.05億)、百盛集團(28.96億)、大商股份(22.03億)、長春歐亞(19.19億)、合肥百貨(19.05億)。
榜單前10名中,豫園股份以及百聯股份進入百億俱樂部,此外,前10名中僅天虹股份實現營收凈利雙增,而百聯股份、重慶百貨、居然之家、百盛集團、大商股份、長春歐亞則出現不同程度雙降。
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今年做了一份區域市場調查,從數據上看,今年的第一季度到四月初,整個百貨購物中心類業績下降約10%。
其中少部分高端商場、時尚類的購物中心呈增長趨勢,增長較多的或可達到30%。
下降比較嚴重的是傳統百貨和經營不善、產品結構比較老化的購物中心,下降約10%-15%,最嚴重的約20%。
綜合起來看,今年第一季度百貨購物中心類下降幅度不大,約為10%左右。在疫情次生災害比較嚴重的地區,大約下降20%以上。
時尚購物中心,特別是郊區管控相對比較松的區域以及生活業態充分的商場活的比較好。
影響比較大的是在四月份以后,也就是第二季度,四月份到五月份,百貨購物中心大約下降80%。
線上部分由于基礎很薄弱,原來增長幅度大約在5%以下,從基礎平臺到商品來源,再到員工的技術技能,都遠遠沒有達到應對疫情次生災難水平,整體上看,線上的貢獻度很小。
百聯新開1家購物中心
重慶百貨、大商持續關店
從2022年一季度百貨公司披露的經營數據看,開關店動作并不多。
一季度,僅百聯股份在華東地區新開一家購物中心。
關店情況來看,重慶百貨關閉四川地區1家百貨店,而大商股份關閉許昌大商新瑪特總店。
據悉,在許昌經營了11年的新瑪特總店于2022年3月正式停止營業,而去年大商股份關閉5家門店,并撤出鄭州市場。
重慶百貨在2021年也關閉一家門店,并在此前宣布,2022年重慶百貨將繼續關閉扭虧無望或者租約到期的22家門店。
根據聯商網此前統計,2022年伊始至今4個月,已經有10家百貨商場陸續關店,關店身影中主要以外資百貨為主,包括SM百貨天津店、新世界百貨成都店、新世界百貨哈爾濱店、重慶遠東百貨大都會店、重慶富安百貨、平和堂百貨長沙東塘店。內資百貨中,南城百貨廣西兩店、許昌新瑪特總店、東百花地灣百貨等均已閉店。
出路在哪?
從傳統的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到近些年火熱的醫療、免稅、新能源,百貨上市公司的多元化道路越走越寬。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發現,此前百貨的多元化發展更集中在餐飲、酒店、倉儲物流等領域,近年來,免稅、醫療、新能源則變得火熱。
以醫藥為例,豫園股份、南京新百、大東方、杭州解百、漢商集團、海寧皮城、上海新世界等紛紛進軍這一領域,甚至醫療業務已經成為部分企業主要收入來源。
根據南京新百披露的經營數據,一季度南京新百實現營收13.33億元,而其商業部分營收僅為1.4億元,健康養老、護理營收4.44億元,醫藥制造營收4.09億元,這就意味著醫療產業營收占比約為64%;
大東方也與南京新百類似,其醫療服務一季度營收5.64億元,而百貨營收2.07億元;漢商集團一季度營收中,藥品占比74%。
除了“醫療熱”外,免稅熱也不容忽視。
王府井、蘭州民百、大連友誼、居然之家紛紛布局免稅,南寧百貨、小商品城等也先后申請免稅經營資質。
此外,豫園股份布局領域已經延伸至白酒、美妝,蘭州民百也已進入美妝賽道……為了尋找新增長點,百貨行業正在大膽嘗試。
也有部分企業選擇“甩掉百貨”包袱。
津勸業于2020年置出百貨資產,置入國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并于2021年順利完成重組,將主營業務變為新能源電力。
急于轉型的安德利也通過收購寧波亞錦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權完成轉型,南孚電池成為其核心資產。
潘玉明表示:“百購類商業企業要擴大產品的幅度,也就是經營產品的寬度,這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做好了可以擺脫擁擠的同質化競爭。其主要發展方向應該圍繞大眾生活需求本身,而不應脫離生活消費比較遠的網購技術平臺渠道、投資能源等。以投資醫藥、養老等相關的大眾健康產品為例,如果在政策上能夠打通,將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
除了多元化布局外,百貨也并未放棄自身商業模式創新。
從新零售到門店業務模式創新(比如王府井推出買手百貨東安睿錦,百聯TX淮海),百貨行業領頭羊一直在尋找新方向,特別是隨著直播、免稅熱興起,百貨行業短暫的拿到了更多的“話語權”,然而疫情“黑天鵝”的持續影響,似乎又讓百貨行業行動變得遲緩。
王府井自2020年拿到免稅牌照后,項目遲遲未能落地。
潘玉明認為,布局免稅是一個政策方向,主要是口號,涉及到不同渠道的產品授權和政策之間的交鋒,比如說稅收政策和稅收的上級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所以這件事情不是很容易做。
王府井在2021年業績說明會上也明確指出自取得免稅牌照以來,公司始終在全力推進免稅業務落地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團隊組建,項目落地的各類協調溝通,供應鏈、物流倉儲、營銷推廣、信息系統、線上運營以及跨境電商等經營準備工作。但由于免稅業務確實存在很強的政策性,目前尚未有項目落地。
結語
潘玉明指出,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這三年形成了一個歷史轉型洼地。
“三年疫情,對商業零售行業提出的思考、教訓是很深刻的,在具備全渠道技術的條件下,頭部企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仍然沒有及時調整組織戰略,有效跟進行業發展的步伐,并且,對于疫情次生災難沒有采取有效的疏散應對戰略,這是管理決策者人為造成的困局,不能完全推向疫情影響。”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