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頭出事:愛情的生意并不好做
屬于老牌婚戀交友平臺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
“根本沒有用過世紀佳緣、百合網和珍愛網等傳統的婚戀網站,感覺是上一輩人的相親方式。”不少年輕的單身人士都這么表示。若不是世紀佳緣又一次因為出事上熱搜,很多人都已經將它遺忘到記憶的角落。
超過2億單身人群仍在期待他們的愛情,但是脫單方式可謂五花八門:社交平臺、劇本殺、社群……年輕人雖然孤獨,但社交需求確實在逐漸侵占婚戀需求的市場。
由于結婚心態和交友目的發生改變,年輕一代的社交需求和戀愛途徑正變得更加多樣化。年輕人的新需求導向,其實也是其他玩家進軍婚戀市場的機會。
單身人群也期待有人幫他們擺脫孤獨,兌現愛情。
01
消失的傳統婚戀網站
世紀佳緣又出事了。
7月18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世紀佳緣公司CEO、COO、CFO和幾個VP同時“消失”。
對此,世紀佳緣相關人士很快出來辟謠,表示實際情況并非網絡截圖所說,現公司確有個別管理層因個人原因,正在配合司法機關調查,相關信息以司法機關公布為準。董事會已授權相關人員行使相應職責,公司業務運營一切正常。
世紀佳緣的控股股東復星國際也確認:“百合佳緣個別管理層,因個人涉嫌職務侵占,目前被公安機關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復星國際還表示,新管理團隊將很快上任。
這幾年,世紀佳緣經常會處于輿論中心。
公開資料顯示,世紀佳緣成立于2003年10月8日,于2011年5月11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當時被稱為“中國婚戀第一股”。
2015年12月,百合網全資子公司收購世紀佳緣,世紀佳緣隨之私有化退市。此后,世紀佳緣與百合網正式合并,更名為“百合佳緣”,成為網絡婚戀市場的“巨無霸”。據證券日報報道,從市場份額來看,合并后的百合佳緣占有40%的市場份額。
今年5月,百合佳緣再次更名為“復愛合緣集團”(以下仍稱世紀佳緣)。其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底,復愛合緣集團累計擁有注冊用戶超過4億,月均活躍用戶1110萬,全國線下門店數量超過200家。
然而,這家賽道龍頭的日子卻并不好過,尤其是合規的問題,世紀佳緣一直飽受困擾。
去年年底,世紀佳緣就被媒體曝出線下門店存在會員隱私信息在后臺“裸奔”等問題,此外,會員信息造假、平臺監管不力等問題也屢次被媒體曝光。
線下紅娘誘導消費、簽訂霸王合同成為世紀佳緣長期被詬病的焦點。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世紀佳緣的投訴量達到5172條,其中包括誘導消費、合同欺騙、拒不退款等。
而且,如世紀佳緣等婚戀網站一直是“殺豬盤”的重災區,網站的“實名制”形同虛設。騙子只需要花費幾十元便可獲得賬號,把自己偽裝成“完美的戀愛對象”,不少癡男怨女也因此掉進騙子的陷阱中。
世紀佳緣也曾想要有所改變。在百合網和世紀佳緣合并后,2019年,其相繼引入了紅娘直播、多屏互動等視頻功能,全面擁抱視頻化,但這些努力并不能緩解世紀佳緣們的焦慮。
如世紀佳緣這樣的相親網站現在不僅失去了用戶的信任感,也失去了資本的青睞,取而代之的則是青藤之戀、伊對等更細分的泛婚戀平臺,或者是陌陌、探探、Soul、Uki這樣的社交平臺。
02
年輕人拋棄了“世紀佳緣”
一代代婚戀配對、相親交友“產品”大變樣,呼應著年輕人不斷變化的婚戀觀。與其因適齡找人相親結婚,關注自我內心感受、生活幸福感的價值觀,逐漸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追求。
年輕人雖然“孤獨”,但“結婚”這個訴求好像變得沒那么重要,在很多人看來,結婚并非人生唯一選擇。
他們可以在基金討論區發帖回帖、評論蓋樓尋找同好者;也可以在網絡小組、問答社區中發現同路人;還可以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推銷自己;更可以在電子游戲中組CP......當代年輕人總能通過各種渠道發現愛情。
一位90后的互聯網用戶告訴鉛筆道,寧愿選擇接受家長安排的相親,也沒有興趣使用過世紀佳緣類的婚戀網站。此外,他還是Soul的資深用戶,“靈魂社交”這個賣點確實觸動了他。相比去婚戀網站尋求愛情,通過社交方式收獲靈魂契合,更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確實,與婚戀網站的功利性、壓迫感相比,探探、Soul這類App的定位是交友,同時也存在戀愛的潛在可能性,似乎更加能夠迎合90后和00后的口味,這些優勢也讓它們吸引了大量學生和剛工作的年輕人。
并且,與婚戀網站連聊天都要收費相比,探探、陌陌、Soul等陌生人社交App,沒有婚戀平臺赤裸裸的目的性,往往還采取免費的模式。
“現在的社交平臺那么多,微博、小紅書、豆瓣,只要想找,哪里都能遇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按照興趣導向搜尋,質量還高一些。就算想找人聊天,免費的線上匹配平臺一抓一大把,為什么還要花幾千塊找陌生人相親?”有用戶評論道。
年輕人現在的脫單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其中就有去年火爆的劇本殺。在小紅書等平臺上,“脫單劇本殺”,“適合相親的劇本殺”等種草筆記,點贊量動輒上萬。無數博主親自講述,劇本殺是怎么做成“相親局”的。有劇本殺門店的店主也表示,不少年輕人通過玩“情感本”的劇本殺變成了戀人,甚至有人專門為了“脫單”來玩劇本殺。
此外,銷售脫單盲盒、脫單漂流瓶的“脫單便利店”也在北上廣以及南京、成都、長沙等一二線城市興起。在這些便利店里,年輕人們可以將自己的個人信息、聯系方式等放入漂流瓶,等待“有緣人”,也可以打開別人的漂流瓶獲得信息,與對方建立聯系。
這種趣味性,是傳統婚戀網站所不具備的。
03
愛情的生意并不好做
不可否認,瞄向婚戀需求的產品仍有其價值。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中國單身群體消費行為調查及單身經濟趨勢分析報告》,截至2021年Q2,在中國單身時長以年為單位的單身人士已高達73.01%,其中有43.60%的單身人士單身時長為3年以上,7.1%的人無戀愛經驗。
市場依然可觀,但缺乏一個高效和有趣的產品來服務他們的戀愛交友需求,讓線上戀愛變得靠譜,提高用戶的接受程度,成為婚戀行業必須面對的棘手考驗。“就像網購和線上教育,起初質疑它是否可靠、是否是騙子的人眾多,只要打磨好產品,接受它的人慢慢就多了。”一位從業者對鉛筆道表示。
這位創業者在這張產品考卷中列了三點答案:一是更為有趣,在玩法上新奇,設計多樣化的戀愛機制,讓用戶擁有更強的沉浸感;二是更為高效,將收集到的婚戀數據精準推薦給與之相匹配的用戶,縮短時間成本,提升配對成功率;三是建立品牌,與現有的其他產品區分,讓用戶認可其為一個正經的戀愛平臺。
近幾年,婚戀市場確實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創業模式,比如直播相親、視頻相親。映客在2019年推出了“對緣”,主打視頻相親;虎牙推出“伊起”、陌陌推出過“對對”、探探上線了“牽手戀愛”,甚至連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增加過相親直播間。其中,“伊對”憑借“直播+相親”模式躋身頭部。
除了模式的差別外,在產品層面,各家社交產品也會依據用戶心理,在產品機制、技術算法、運營玩法等維度做一些考慮和設計,目的是盡量減少用戶主動篩選的過程,避免在不合適的人身上浪費過多時間;或者是讓“社恐”患者不再糾結,邁出戀愛交友的第一步。
當然,有了創新的玩法、模式是遠遠不夠的,社交APP是強運營驅動的,很多時候還得依賴于用戶運營推動用戶持續使用產品,而且要盡量避免低俗、惡劣的事件傷害產品口碑。
有觀察人士指出,無論是傳統婚戀網站還是走俏資本市場的新概念平臺,依靠信息的不透明,甚至是虛假信息,套取服務費,撐起自身商業回報的已然十分常見。更有平臺的商業模式已經從原本的服務形式轉變為金融、借貸等形式,積重成疾。
關于愛情的生意并不好做。尤其是如何讓年輕人相信:可以在這里放心尋找幸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