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趴下后,叮咚買菜為何還能堅持下去?
在整個生鮮電商被唱衰的時候,叮咚買菜迎來了Q2財報。
財報數據顯示,叮咚買菜該季度實現營收66.3億元,同比去年增長42.8%;Non-GAAP凈利潤2000余萬,首次實現階段性盈利。
總體看這是一份相當喜人的季度財報,除了單季Non-GAAP凈利潤首次為正,叮咚買菜在GMV、毛利提升、成本控制、現金流改善等多個關鍵指標上都有顯著提升。
對比近日每日優鮮的糟糕表現,叮咚買菜的財報給低落的市場情緒提供了一劑強心針,讓大家看到了前置倉生鮮電商通過自身調整和探索,從而跑通模式實現正常盈利的可能。
在當晚的電話會議上,叮咚買菜CSO俞樂表示,對于叮咚買菜在今年期末實現全面、持續盈利,非常有信心。看到一家企業困難就覺得全行業不行是一種線性思維,判斷一個模式的優劣,最重要的是該模式是否能真的滿足用戶的需求,是否順應用戶消費行為的變化趨勢,只有用戶的取舍,才決定商業模式的成敗。
不能否認的是,今年一二季度上海的疫情對叮咚買菜訂單量、客單價的增長促進作用,這也是提升叮咚買菜業績的一個客觀原因。正因如此,不少分析人士對叮咚買菜能否持續盈利保持質疑。
對此,我們不妨拉長時間線,結合業務和財報數據,看看有沒有一些讓叮咚買菜保持長期的東西。
商品力量提升
財報顯示,叮咚買菜二季度總收入為人民幣66.344億元,同比增長42.8%。
據悉叮咚買菜收入主要分為產品收入和服務收入,其中產品營收65.54億元,同比增長42.4%,與總收入增長速度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是,因為疫情和經營方面的考慮,叮咚買菜此前關停了部分城市業務,開倉速度也在放緩。那么叮咚買菜此次的產品收入應該存量的城市和前置倉范圍完成的,也就是說這個季度叮叮咚的客單價和訂單數量獲得了明顯的提升。
壹覽商業認為,造成這個結果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活躍用戶數的提升,另一方面是用戶粘性的提升。這個提升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服務收入的增長上。
壹覽商業了解到,叮咚買菜的服務收入主要是綠卡會員的會員費。在這個季度,叮咚的服務收入為8040萬元,同比增長88.1%,為上市以來第二高增速。以叮咚買菜綠卡會員費88元來計算,叮咚買菜的綠卡會員接近百萬級別。
眾所周知,一個用戶成為付費會員,就意味著他是平臺的忠實擁躉,在購買頻次和客單價上與一般用戶有顯著提升。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叮咚在城市收縮的情況下,還可以獲得業績提升。
更重要的是,自叮咚買菜推出綠卡會員以來,服務收入一直保持不低的增長速度,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成為叮咚的忠實粉絲。在壹覽商業看來,這是叮咚買菜商品力策略奏效的結果。
事實上,不論何種零售商業模式,商品都是其核心競爭力,任何零售企業應對市場競爭都必須用商品力來回擊。2021年,叮咚買菜明確了“商品力是第一推動力”的策略,在商品結構調整、消費場景創造、消費趨勢研究和自有品牌推進上不斷發力。
一方面,叮咚通過推進D-GAP農業規范標準和訂單種植解決商品成本和品質問題;一方面,通過消費洞察研究和加大自有研發和生產,來開發更多的消費場景和特色商品。
據叮咚買菜透露,目前叮咚已經擁有3家農業示范園,簽署了118家訂單種植基地,搭建了10個食品研發加工工廠。截至2021年12月,叮咚買菜自己研發和加工的商品銷售已占比7.2%;
在自有品牌方面,目前叮咚買菜有叮咚王牌菜、叮咚大滿冠、拳擊蝦、保蘿工坊、良芯匠人等共計超20個;
在新的消費場景上推出了針對兒童食材的“寶媽嚴選”,針對追求身體輕盈和健康生活人群的“輕養星球”。該季度,叮咚自有品牌商品銷售額占比已達到17.5%,具有市場差異化的特色商品已經有200多個SKU。
效率提升
用戶再多,成本不降下來,盈利也是遙遙無期。因此,除了在商品力上的投入獲得了消費者認可以外,整個運營效率的持續改善也是叮咚買菜能夠盈利的重要原因。
叮咚買菜的總運營成本已經連續4個季度下降,其中商品成本、履約成本、銷售及營銷開支均保持了多個季度的下降。
我們看到,叮咚商品成本增長率從2021年三季度的120.79%下滑到了二季度的14.37%。在商品銷售增長,而商品采購成本下降的情況下, 毛利自然獲得提升。財報顯示,叮咚買菜利潤率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大幅優化,該季度毛利率為31.6%,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7.0個百分點,環比一季度提升2.9個百分點
壹覽商業認為商品成本的下降,是叮咚在供應鏈上加強投入的結果。一方面叮咚買菜通過提高商品自研能力和生產加工規模提高了商品供應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訂單農業,用數據和市場需求來賦能農業生產,減少傳統生產與交易中的低效環節和資源浪費,從而拉高了毛利空間。
再看履約成本,財報數據顯示,叮咚買菜履約費用持續降低,從2021年三季度的23.08億元下降到2022年二季度的15.42億元。本季度履約費用率比去年同期優化了13.2個百分點。
履約成本的降低則是規模效應的展現。一方面,此前叮咚買菜關停了部分城市業務,降低了開倉速度;另一方面,在現有的區域內叮咚的訂單量和金額也在提升。那么叮咚買菜每個訂單的履約成本就被攤薄了。
此前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也曾表示,前置倉業態屬于指數型模型,類似于履約費用等成本會隨著銷售規模增長逐漸降低占比,當叮咚買菜同時提升單倉日均訂單量、客單價以及毛利率,即能夠實現盈利。
而銷售及營銷開支均的多個季度持續下降和業績的提升,說明了叮咚買菜在拉新和促活方面對補貼的依賴程度正在下降,也從側面證明了叮咚買菜以商品力驅動顧客購買策略的正確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項成本中,研發費用是為數不多保持穩定增長的。梁昌霖認為這是保證叮咚能夠擁有更多獨一無二或全行業率先上市的優質商品,提升叮咚買菜的商品力的手段,今后將繼續增加在食品研發、品控等環節建設中的投入。
生鮮電商行不行
總結下來,叮咚買菜在二季度盈利有外在因素,但更多的是內在因素。一方面是叮咚買菜在前置倉模式上的堅持,在生鮮和食品上的堅持;另一方面是它在關鍵的時間找準了核心突破點,以商品力為核心的推進模式。
從財報數據看出叮咚買菜的各項財務指標的轉變基本都是從2021年四季度開始的,也是這一年叮咚確定了“商品力是第一推動力”的策略,在預制菜、自有品牌、上游供應鏈建設和品控等方面密集出招,最終換來了這樣的一份財報。
在回歸到生鮮電商上來,這是一個苦行業,整個交易鏈路極其復雜,前端履約效率需要不斷改善,后端農業供應鏈需要梳理和整合。做好這些需要一定的定力和“笨拙精神”去突破一些東西。
壹覽商業認為,雖然每日優鮮近日的表現讓整個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短期內資金問題、流量問題、虧損問題也還是困擾這個行業的主要問題,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個行業堅持下來并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生鮮電商正在逐步向好。除了叮咚買菜以外,盒馬鮮生也對外披露了在多個區域市場盈利的消息。
從目前看,我們雖然不能斷定叮咚模式,盒馬模式的生鮮電商們已經成功了,但起碼是向好的。
我們需要給認真的企業,多一點信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