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2023年中國消費勢頭有望復蘇
12月8日,麥肯錫公司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中國的消費勢頭有望于2023年開始復蘇。
據悉,《2023麥肯錫中國消費者報告》的分析基于2022年7月對中國各地逾6700名消費者進行的有關消費態度和行為的系統性調研、針對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區市場消費者進行的有關輿情和信心的脈動調研、中國大型電商平臺上1000多個品類的在線數據,以及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的經濟建模。
報告指出,多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民眾消費支出不斷增長,但近期的宏觀經濟壓力卻令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受到影響。股市與房市低迷,以及為遏制疫情蔓延而采取的措施,都為消費前景增添了不確定性。盡管經濟發展放緩,消費者信心受到影響,但是中國經濟仍然展現出較強的韌性。
報告顯示,重塑中國消費市場的五大趨勢為:中產階級繼續壯大;高端化勢頭延續;選擇更明智,消費未降級;產品為王;本土企業正在贏得市場。
有54%的受訪者仍相信,他們的家庭收入將在未來五年顯著增長,2021年中國的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消費者群體已占據城鎮家庭消費55%的份額,且未來還將持續快速增長。
MGI數據顯示,2019~2021年,年收入超過16萬元人民幣(2.18萬美元)的中國城鎮家庭數的年復合增長率(GAGR)達到18%,從9900萬增至1.38億。到2025年,還將有7100萬家庭進入這一較高收入區間,彰顯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強勁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消費實力,為優質高端品牌帶來了福音。
而高收入消費者的花錢意愿也更為強烈,有26%的這類受訪者表示,其2022年的消費超過去年,但這一比例依然低于三年前的36%;有14%的受訪者削減了消費,在2019年這一比例為18%。
高收入消費者幾乎在所有快消品品類上的支出都不減反增,他們正在經歷消費升級,在提升顏值(如護膚品)和改善體驗(如低度風味酒飲)等品類上,會青睞價格更高的品牌和產品。
研究表明,盡管消費者的整體支出趨于保守,但他們也通過一些調整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
市場起伏波動,促使消費者通過更嚴格的取舍來維持生活質量;有的人設法花更少的錢,買更多的產品。高收入群體正在降低購物頻率,或改變在特定品類的偏好,但并沒有轉向更便宜的品牌或產品。這得益于各大品牌尤其是中國品牌,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提供了更具差異性的產品。
較低收入消費者的應對之道是轉向更具價格競爭力的渠道,如通過社區或團購電商平臺購買食品和日用品,或選擇同一品牌價格更低的產品線。從搜索和購物方式來看,除少數品類外,消費者現在都會進行全渠道購物。另有一些消費者表示,他們會推遲購買計劃,等待促銷優惠。
麥肯錫在8月進行的全球消費者脈動調研顯示,60%的中國消費者每天至少會在頭部音頻/視頻流媒體平臺互動一次,每天平均花費在短視頻平臺上的時間近兩小時。
憑借數量龐大的月活用戶,抖音等平臺不僅成為突飛猛進的社交媒體平臺,同時也是重要的購物渠道。2021年,抖音的總交易額(GMV)較2020年增長80%,達8300億元人民幣。護膚品、服裝等諸多品類的漲幅逾200%。
同時,中國消費者購買產品時變得越發精明,相較于情感因素,消費者在制定購買決策時越來越看重品質和功能。
2022年,作為中國消費者購買快消品時最看重的因素,“功能”不僅重新奪回了2015-2019年被“情感”搶走的失地,還進一步擴大了領先優勢。從面霜配方到心儀羽絨服的填充類型及品質,中國消費者對其所購產品的特性和規格了如指掌。
中國消費者選擇本土品牌,主要是出于對其品質和創新的認可,而不僅僅是因為低價和民族自豪感。
調研顯示,49%的中國消費者認為本土品牌相較國外品牌“品質更好”,23%的中國消費者則持相反意見。該調研涉及12個不同的產品屬性,數據結果都大致相同。在另一份調研中,“高品質”是促使消費者選擇中國品牌第三重要的原因,僅次于性價比和支持本土企業,創新則位列第五。
報告認為,日益富裕的中國消費者仍具有較強韌性,中國消費者認為當前的經濟放緩只是短期現象。盡管如此,經濟壓力還是令消費者在制定購物決策時更為審慎,他們也越來越看重品質和功能,本土品牌在兩方面的表現都優于國外品牌。隨著中國消費市場的持續擴展,那些能夠妥善應對變局的企業將會脫穎而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